《方剂学》四逆散病因病机指瑕

来源 :中医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四逆"证.而形成本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见解不一,目前仍存较大争议.笔者认为,1995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以下简称"6版教材")中提出:"外邪传经人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的说法,与其它说法相对较为恰当.其美中之不足者,是其中还有两个概念表述不够清楚,故冒昧提出,以供参考.
其他文献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湿浊"、"血瘀"病范围,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疗效.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前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自制降脂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粘膜不同程度变薄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分AB两型,A型病变在胃全部,壁细胞抗体阳性,B型病位在胃窦部,壁细胞抗
笔者从90年代初至现在,探索用中医药治疗ITP130余例,90%以上的病例疗效较好,用药后血小板逐渐提升,出血症状得到控制,临床症状逐日缓解,但有12例属难治性ITP,现探析如下:
血栓性静脉炎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肿胀"、"青蛇毒"相似,系由于瘀血停滞,阻塞脉络,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瘀阻是病理变化之根本,故通瘀
清法是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设立的具体治法,它主要适用于热病、瘟疫、痢疾、痈肿疮毒等各种里热证.  ……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为主体,其分布异常复杂,特点之一是"纵横交错",即经脉间相互交会.诸经间的衔接,诸经(甚至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共同循环至某一脏器、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