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扩大预示着一个国家的好征兆?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杰拉奇,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金融助理教授,全球政策研究所主任,浙江大学高级研究员与金融兼职教授。董事总经理级别的投资银行家,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获得MBA学位,并在意大利巴勒莫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民众最大的担忧不在于收入的差距,而是公平,即拥有均等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应得的回报。
  在中国,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社会民众都普遍认为现今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众多巨大社会挑战中的一项。大家的担忧源于此差距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现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大约为3:1。进一步说,一个城市居民的年均收入为2.4万元,较之,一个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8000元。那么,这样的差距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是太高还是太低?如果此差距持续扩大,这将是好还是坏?
  并不在这个领域的人常常会陷入误区,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降低城乡居民差距为目标,同时认为此差距的升高即意味着政策的失败。这样的分析仅仅着力于数字层面理解,并没有联系其数字背后的牵动因素,因而它不一定总是正确,反而常常会引出错误的结论。我一向推崇挖掘数字背后深层含义,以重视理解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之前关于GDP变化的讨论中,我就提出如果没有对导致这一总数变化的动态因素的分析与理解,那么单单GDP这一数字是相当没有意义的。同样的,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言,我们也不能仅从数字层面理解,有时候差距的扩大,恰恰预示着一个国家的好征兆,甚至是非常好。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有三。前两者是性质上的解释,而第三点我将借用一个数学例子,进一步阐述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益处。
  第一,当一个国家处于发展阶段时,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比如在中国。较之农村收入。城市居民的收入应当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而足以吸引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如果说这样的流动应该停止,那么中国的整个经济运转模式将失去一股重要的推动力。近期由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中国西南地区农村所做的调查中显示,由于城市的高开支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其原本的经济优势,在当今,即便是3倍的收入差距也不足以完全说服广大农民放弃他们的土地、家庭与乡村并移居到城市(虽然这里不得不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静态”结论,并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后可能实现的未来收入增长机率这一动态发展)。
  第二,往更哲学方面说,就像我之前阐述过的,当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得到富裕,这将会激起剩余人口对高收入的期望与追求。在这里,城市居民可以被称为相对富裕的人,而农村人口则为剩下的人口,这样的状态会使相对贫困的人在脑海中产生特定的期望。而这期望带来了不断追求“名利”的动力,推动低收入人口加倍地劳作,直至跻身于富裕人之中。要使得这由本能产生的牵动力有效,就需要公正的社会系统以及每个人获得同样工作的均等机会。虽然当今社会还未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遭遇不公平,因而民众会受到激励撸起袖子发奋劳作,带动更多的生产。
  如果以上两点都没有使你信服,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数学例子,它更好地说明了为何有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非常积极的,而且是一种好的迹象(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不太懂数学的朋友不用担心)。
  假设一个农民离开原有乡村转而到城市寻求新的工作,当他离开时他的收入恰好为全国平均农村人口收入,即每年8000元。那么。接下来会有两种情况发生:
  A.他作为城市居民的新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城市人口收入,也就是说少于24000元。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作为农村人口,他的技能等各方面在城市市场中都处于相对的弱势。
  B.他作为城市居民的新收入高于全国平均城市人口收入,也就是说高于24000元。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很好地融入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且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相比之下哪一种情况更好呢,A还是B?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希望个人的收入越高越好,因而很显然在理想状态下,我们一定会选择B。
  在这两种情况下,无论是A还是B,平均农村人口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我们假设一个拥有平均农村人口收入的农民离开农村)。在情形A下,这个由农村人口转换而来的新城市居民由于赚取的收入低于平均城市人口收入,这将会拉低总体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在第二种情形下,这个新城市居民提高了平均城市居民收入,进而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所期望的情形B,恰恰会加大城乡收入水平差距。
  以上所说,并不代表我赞成无上限的收入分化。我在这所强调的是。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好的迹象。至于这差距具体应为多少?我无法给出答案。一方面,民众视这一差距为不公平的预示,但是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民众最大的担忧不在于收入的差距,而是公平,即拥有均等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应得的回报。比如,若一个技能并不如我的人,却以某种方式如裙带关系,赚取的收入与我相同,此情形下所形成的1:1差距比例,却同样是过高。
  因而,我在此所要提倡的就是:不要一味地单独从数字表面读取内容,而是要跨越表层,深入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这不仅仅针对于此文中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例,同样适用于市场上发布的每一个有关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数字。例如,在股票市场中,民众就常常会误解那些新闻标题里的数字。而只有真正理解市场深层变化的明智投资者才有能力在股票市场中获得胜利。
  (本文由宁波诺丁汉大学陈玲佳译)
其他文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  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会议的各项议程,今天就要闭幕了!  大会期间,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同志莅临会议指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和省长李小鹏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七次文代会以来我省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高度评价了全省文艺工作者为推动
近日,刑法第八次修正案草案提出:要取消走私文物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这将是1979年新中国刑法颁布以来第一次削减死刑罪名,也是继2007中国将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后,在控制死刑方面的一个实质性进展。  “中国现在有68个死刑罪名,罪名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犯罪、财产犯罪、职务犯罪、危害国家安全、侵犯人身安全、贩卖毒品等等,在世界上是死刑罪名比较
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否意味着纸质阅读将成为明日黄花?  我一向认为,每一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这种竞逐有时激烈、有时宽缓,但是无论如何,每一个时代的文明都不会是单一的色调。在21世纪的今天,我感受到几股价值/力量正在激烈竞逐、拉扯中,而竞逐、拉扯的结果,将决定人类下个阶段的生命风格,而前述这个多元竞逐的格局,正与数位时代的来临息息相关。  第一,人们透过网络世界,尤其是各式各
40年前,一个闷热的夏日,一位美国高级外交官突然“肚子疼”,被送往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远在深山的官邸。他的真实目的地是数千里之外的中国——一个仍和美国愤然相对的东方大国。  也许是仿效马可·波罗700多年前打开中世纪欧洲通向中国大门的冒险之旅,这次绝密行程代号为“波罗一号”行动。经过之后48小时的访问,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叩开了中美之间尘封20多年的大门。  40年后,同样炎热的夏日,这
金秋十月,香港文学艺术委员会原主席蓝海文将自己百忙中倾情创作的《独恋西厢》曲谱,以婉转柔情、旋律流淌的方式寄情于《西厢记》研究创作传播学者雷建德,以表达对其及北京扬眉盛世科技有限公司、高扬盛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营造,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互动性为一体的“WWW.西厢记网络展览馆.com”“www.leixixiang.com”的欣赏和支持。  今年农历“七夕”,因发表《莫言诺贝尔
始终很佩服某些擅长交际应酬的人。总觉得那是一种天生的才华,那些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人,好像都能应付自如、谈笑风生、礼数周到,有些人甚至还具备超凡的记忆力,任何一张脸、一个名字只要见过、听过,仿佛就可以记入档案,存取自如。  这方面我承认自己是有心学,但力有不足。  人际交往三层次  年轻的时候在电影公司上班。直属上司不但善交际而且酒量好。那时候最怕的工作任务,就是“晚上留下来,陪客人吃个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摘自《大公报·文藝副刊》(1937年3月14日)
每在路上见到“城管执法、随时停车”等字样,脑子里就不自觉跳出他们狰狞地与老人、女人争执的样子,小贩与城管似乎成了每个城市标志性的矛盾对立面。孩子看到自己的亲友、父母被推搡、殴打时,那凌厉带恨的目光让人心颤栗。这到底是谁的城市?城管执法,既然执行的是法律,法律怎可如此不严肃的被一些所谓的“临时工”在执行着?法外不容情,我们在不论临时或是正式工的城管执法中,确实看到了他们冰冷的无情,却无法逼视法律的严
2015年9月,阿尔卑斯山的圣莫里茨峰,海拔达3500米以上,雪山的两头架着一根细细的钢丝绳,山峰两头有垂直落差高达50多米,在呼啸的寒风中摇晃。瑞士著名探险家费雷迪诺克端着平衡杆,仅用90分钟,就从只有直升机才能爬升到山峰的一端,踩着万丈深渊的钢丝绳上,走过了347米的圣莫里茨峰的另一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难度最大的空中雪山走钢丝的惊险跨越。  央视《挑战不可能》在今年9月
“讨厌我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贪官污吏,一种就是不明白的人。我在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却以为我在损害他们的利益。”面对外界的批驳,茅于轼说,骂人也是一种权利与自由,尽管粗暴,但需要尊重。  因为一些不俗言论,茅于轼总是处于争议之中。崇尚绝对市场主义的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太浮躁,理性思维太少,他已经80岁了,只有抓紧时间去做自己认为最紧要而且正确的事情,他一点都不在乎这些批评与质疑。  老伴赵燕玲已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