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的电磁交锋(10):电子战史分水岭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1567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4年8月的首次空袭到1973年战争全面结束,美军累计出动超过30万架次作战飞机,在越南倾泻了90余万吨弹药。面对北越高炮、导弹和歼击机组成的防空体系,美军也付出了超过900架飞机被击落的代价。而双方对电磁频谱的殊死争夺,使这场战争成为了电子战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
  不遗余力的电子侦察
  可靠的电子情报是开展电子对抗行动的前提,电子侦察不仅能够对无线电发射源进行测向定位,还可以通过对信号进行深入分析获取更丰富的情报。对雷达信号的侦察,能够获取雷达的位置、数量、型号、运用方式等信息,其信号特征是研制告警和干扰设备的重要技术指标。而对通信信号的侦察,不仅能够测定通信双方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兵力调动、火炮校射、战机引导等通过无线电传输的莫尔斯码或话音指令被截获和破译后,能够发掘出巨大的战术价值。
  美军对北越雷达的侦察,从尚未交战时已经开始,直至战争结束也没有停止。1965年初,美国海军VQ-1中队使用EC-121飞机开始对北越雷达的部署位置进行精确测定。情报表明,有“匙架”雷達部署的地区往往也会有SA-2导弹的部署。由于该雷达频率低,所以传统的三角定位法定位困难,而EC-121是少有的能对该型雷达进行精确定位的电子战飞机之一,因此“匙架”雷达成为了其高优先级目标。
  虽然EC-121机上安装的“强盗”侦察系统灵敏度高,侦测距离远,可就是有点“挑食”,只能对360°扫描的警戒雷达和地面控制截击雷达有效,无法对导弹控制和炮瞄雷达进行定位,而且这类雷达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一架飞机远远地兜一圈就想引诱其开机是不大可能的。为了提供更直接的战术支援,美国空军还在南越的新山一基地部署了RB-66电子战飞机,伴随攻击编队行动,密切监测北越雷达的动向,及时向编队发出告警,美国海军执行同类任务的是EA-3B电子战飞机,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则是EF-10B。随队支援侦察的战术,在越战初期美军战术飞机普遍缺乏雷达告警设备的紧要关头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SA-2地空导弹在北越的部署,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此前绝大多数美军飞行员都没有和地空导弹交锋的任何经验,连现成的雷达威胁告警接收机都没有。为了找到对抗SA-2导弹的方法,来自军方、政府、工业界不计其数的电子战人员咖啡一杯一杯地喝、夜一宿一宿地熬、头发一把一把地掉。“扇歌”雷达是SA-2的制导雷达,美国海军和空军分别建设了用于组织对抗测试和训练的“扇歌”雷达模拟器,通过电子侦察获得的情报,不断对模拟器进行更新,以求在电磁特性上更接近这种苏制雷达。
  要找到SA-2导弹杀伤链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完整地截获SA-2攻击的全流程辐射信号,包括雷达的水平和垂直波束,发射前脉冲重复频率的变化,发射后导弹的无线电信标,雷达的指令信道,以及最终的近炸引信信号。这种任务的危险性可想而知,无异于拍下老虎从远方跑来咬你的全程的清晰照片,甚至连老虎张开血盆大口的镜头都不能落下,所以,无人平台成为了首选。美军在几架瑞安-147无人机上安装了电子侦察设备和转发设备,无人机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发出来,在安全空域巡航的电子情报飞机负责接收和记录无人机“自杀直播”的信号。第1次行动SA-2导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第2、3次行动截获了部分信号,在第4次行动中,瑞安-147终于“杀身成仁”,将自己被2枚SA-2导弹炸成碎片的全过程用电磁信号转发了出来,为雷达威胁告警和干扰设备的研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SA-2导弹的寒光之下,这几架瑞安-147用自己的“命”,换回了更多美军飞行员的命。
  对于美国陆军电子战部队来说,无线电通信是他们更感兴趣的对象。美国陆军保密局早在1961年5月就成立了一支特别分队,向南越陆军提供无线电测向设备并指导其使用。但越共游击队的报务员严格遵守通规通纪,严密管控发报的时间和频率,因此使用地面测向设备难以对其精确定位。随后,美军将测向机安装在“海狸”轻型运输机上,侦收效果显著提升。1962年,3架测向飞机创下了一个月内成功标定6个越共指挥所的纪录。此后,无线电测向飞机的规模迅速扩充,陆续有上百架轻型运输机安装了测向设备。越战期间,美国陆军安全局全面加强了在南越的部署,其中包括1个野战侦察站和2个直属营。此外,美国空军的几支“眼镜蛇头罩”EC-47分队和一个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无线电测向分队和至少1个南越空军中队也在美国陆军安全局的指挥之下。
  在电子侦察领域,自1968年开始的“白色冰屋”计划也颇具创意。为了监测“胡志明小道”的情况,美军飞机在北越运输队活动区域投放了大量传感器,当车队从附近经过时,音响和地面振动会触发传感器发射信号。代号为“蝙蝠猫”的EC-121R飞机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再将其转发至位于泰国那空帕农基地的地面站,地面控制人员据此引导攻击机发起空袭。
  轰轰烈烈的电子干扰
  干扰是电磁频谱中的一种进攻手段,而这种进攻的目的是为己方提供足够的防护。美军对北越的电子干扰又包括雷达干扰、通信干扰、敌我识别干扰等等。其中,由于美军认为通信信号侦听所获得的情报价值要远远大于干扰所带来的战术价值,所以通信干扰极度受限,而对敌我识别器的干扰很快就被证实效果甚微随即停止。因此,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电子干扰的最主要对象就是北越的雷达设备。
  最初,美国空军的观点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机”,使用RB-66型(后改称EB-66)电子战飞机为攻击编队提供干扰防护。
  由于EB-66是源自1950年代的机体平台改进而来的,虽然电子设备是新的,但机体过于陈旧,发动机功率不足,速度和机动性都不怎么样。本来EB-66B/E的设计初衷是随队支援干扰,但笨重的EB-66不敢深入SA-2导弹的防区,只能退而求其次实施远距离干扰。而对于攻击编队来说,在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中,自己距离干扰机的距离不断增大,干扰的防护逐渐减弱,要命的是与北越防空雷达和导弹阵地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危险性激增。这就好比踢球时啦啦队都远远地坐在己方球门一侧,球员带球进攻时听到的助威声越来越微弱,而来自对方的咒骂声倒是越来越清晰,心里愈发没底。因此,单凭远距离干扰已经很难保障攻击编队的安全,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计划提上了美国空军的日程。   然而,在机身空间宽裕的轰炸机上布置干扰设备很容易,在机体狭窄的战术飞机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美国海军的“鞋拔”计划硬是将A-4攻击机的航炮备弹量砍掉一半,才在腾出空间的弹药舱中把ALQ-51干扰机塞了进去。这种方式布线复杂、发射机与天线的距离远、辐射功率损耗大,但也有好处,就是不占用战机的外挂点,也不增加额外的空气阻力。而美国空军的选择是使用干扰吊舱,因为这样不需要对机身内部进行重新设计,进度会快一些。
  1965年春,美国空军的QRC-160-1吊舱进行了战场测试,但由于设计和保养原因致使效果不佳被如数退货。经过全面改进,干扰吊舱重新回到东南亚战场已是1966年9月,25套QRC-160A-1吊舱交付355联队,在越南开展了代号“吸血鬼”的系列测试飞行。
  在测试飞行中,这些装有4部100瓦噪声干扰发射机的吊舱展现出了令美军满意的干扰效能。同时还对干扰吊舱编队的战术进行了验证。干扰吊舱编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人多力量大”,4架携带吊舱的战机按照一定距离和高度差组成编队,从而实现更好的干扰效果。自此之后,美国空军一改从前百般嫌弃的态度,开始广泛使用干扰吊舱,而此时距离第一架战机在越南被SA-2击落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之久。
  自卫干扰吊舱的成功运用是越战中美国空军取得的最宝贵经验之一。在装备吊舱之前,美军战机需要借助地形遮蔽从低空接近目标,此时处于高炮的射程之内,在抵達目标上空时需要拉起,但又进入了SA-2导弹的射界。而有了自卫吊舱,美军飞机就可以保持在3000~5000米的高度以四机编队巡航,损失率降低至原先的1/4。
  与空军的EB-66类似,海军在战争初期也改装了自己的远距离干扰机——EKA-3B,这种飞机不仅安装有电子对抗设备,还能为攻击编队提供空中加油。直到1972年海军的终极电子战飞机——EA-6B“徘徊者”入役,EKA-3B的地位才被取代。此外,海军还早早地通过“鞋拔”计划,将自卫干扰机安装在了自己的攻击机上,应对地空导弹的准备工作比空军充分得多。
  而海军陆战队最初使用的是EF-10B“空中骑士”电子战机,1966年11月开始换装EA-6A,该机型配套的ALQ-76大功率干扰吊舱装有4部400瓦干扰发射机,每架飞机携带3个吊舱。然而由于生产延误,ALQ-76直到1968年才合格下线,在此之前EA-6A不得不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一直使用ALQ-76吊舱的外壳装载老式的ALT-6B干扰机。在“后卫”行动期间,EA-6A得到了集中使用,特别是在“后卫”Ⅱ行动期间,针对北越最新出现的一个神秘的Ⅰ波段雷达信号“T-8209”,EA-6A作为唯一能干扰该频段信号的电子战飞机对其进行了压制。
  为了拨开电子干扰的迷雾,北越雷达部队采取了多种战术,包括在不同类型的雷达间建立有线或无线电通信网,受干扰影响较轻的雷达就能将空情通报给防空部队:通过对干扰源进行测向,获知敌机来袭的方位:采用完全不受电子干扰影响的光学跟踪方式来为SA-2导弹提供粗略的引导信息等。
  在越战前期有个奇怪的现象,对港口、铁路、油库等大型基础设施进行轰炸的都是战术飞机,而本该以战略轰炸为主业的B-52却龟缩在相对安全的空域,对越共游击队战术目标进行空袭。直到步入“后卫”Ⅱ行动,B-52才敢直面SA-2地空导弹密布的河内、海防地区,美军出动了3倍于轰炸机数量的保障飞机,为战争结束前的最后11次夜袭提供了电子侦察、箔条云投放、远距离干扰和雷达压制等综合电子战支援。最终,只有15架B-52被击落,而如果缺少电子战手段的防护,这个数字将会是75~100架。
  推陈出新的硬摧毁手段
  1965年,在第1架F-4战机被SA-2导弹击落之后,美军解除了不主动攻击北越防空导弹阵地的禁令,专门组织战斗轰炸机针对雷达、高炮和地空导弹阵地的行动也是越战中的一大特点。
  在应对SA-2导弹威胁方面,美国海军一开始就跑在了空军前头,使用装有雷达寻的和告警接收机的A-4和A-6攻击机,引导海空军联合攻击编队对北越的地空导弹阵地进行打击。
  每次出击都要让海军领航,美国空军自然心不甘情不愿,因此专门组建了一支打击部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鼬鼠”。最早被改装成“野鼬鼠”的是F-100F双座战机。由于任务紧迫,首批2架F-100F仅用了45天就完成改装,开始在美国本土围绕“扇歌”雷达模拟器开展测试。1965年11月,4架F-100F开始在越南进行战场测试。在为期60天的测试中,这4架“野鼬鼠”Ⅰ原型机成功拿到了“第一滴血”,战术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F-100F通常会引导3~4架F-105遂行任务,当雷达寻的接收机发现目标后,F-100F会向其接近,并用火箭弹或航炮标示目标位置,后续的F-105再用炸弹对北越雷达阵地进行毁灭性打击。
  由于F-100F巡航速度较低,所以飞得更快的F-105不得不在其身后以妖娆的“S”形航线交错飞行,使用F-105作为“野鼬鼠”平台的计划被提上日程。“野鼬鼠”Ⅱ选择了F-105F双座机,但由于安装了大量新设备,使其飞行性能大打折扣,因此未能通过测试。而1966年5月飞抵战区的“野鼬鼠”Ⅲ实际上更为保守,全盘保留了F-100F的寻的设备,只是将平台换成了F-105F。1969年,开始发展使用新设备、以F-105G为平台的改进型“野鼬鼠”Ⅲ。而以最新的F-4战机为平台的“野鼬鼠”Ⅳ项目的开发进度严重滞后,直到1972年的“后卫”行动中才被投入战场。
  在越战中,反辐射导弹的出现也是电子战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虽然真正被反辐射导弹摧毁的雷达数量或许并不多,但迫使北越雷达不敢连续开机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防空压制的目的。在“麻雀”Ⅲ空空导弹基础上发展的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让飞行员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对敌方雷达进行精确打击。然而,“百舌鸟”也存在一些技术缺陷,首先是射程近,即使采用上仰发射也无法超越SA-2导弹的射程战斗部威力小,很多时候仅能毁伤雷达天线,飞行员仍然要携带炸弹来彻底摧毁目标阵地;不具备记忆能力,目标雷达一关机就抓瞎;导引头不可旋转,因此机头需要指向目标,不具备离轴发射能力等。
  北越雷达操作员如果在屏幕上看到了“百舌鸟”尾焰引发的小回波,就会迅速切断发射机与天线的连接,此时辐射能量将馈入“假负载”以热能形式散发出去,辐射出去的信号微乎其微,待安全时再重新恢复与天线的连接,这样既可以摆脱“百舌鸟”的跟踪,又能够省去重启发射机必经的预热过程,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雷达的工作。有些时候,北越还会采取多部同类雷达交替开机跟踪的战术,让“百舌鸟”无所适从。
  1968年3月,一种新型反辐射导弹完成了战场首秀,这就是AGM-78“标准”导弹。这种导弹在射程、威力、导引能力方面较“百舌鸟”有了明显提高,由于射程远于SA-2导弹,因此具备了防区外发射能力。美中不足的是其重量超过了“百舌鸟”2倍多,只能由F-105使用,更现代化的F-4反而无法挂载。而且,“标准”投产之初的价格是“百舌鸟”的10倍之多。在战争后期,“野鼬鼠”时常会在没有锁定北越雷达信号的情况下发射反辐射导弹,迫使北越雷达保持静默,但从来都只是使用“百舌鸟”,断然不会头脑发热地把宝贵的“标准”轻易发射出去。
  由于战术理念不同,美国海军并没有组建专业化的“野鼬鼠”部队,因为广泛装备了雷达寻的和告警接收机,几乎所有的海军攻击机都能够挂载反辐射导弹或非制导武器执行雷达压制任务。海军的战术更适合短时间压制敌雷达活动,而如果需要持续性支援,空军的“野鼬鼠”战术则更为合适。时至今日,“野鼬鼠”仍然存在在美国空军的编制序列之中。
  由于忽视了电子战的作用,美军战机在战争初期被笼罩在SA-2的阴影之下。随着新装备新战术的运用,美军逐步夺回了电磁频谱的控制权,而北越防空系统也在前所未有的干扰环境中锻造了非凡的实战能力。电子战运用水平的高低,将在交锋的一瞬间决定谁将沦为“猎物”,谁是真正的“猎手”。越南中的电磁交锋,巩固了电子战的重要地位。伴随着1970年代后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战走出了不受重视的低谷,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全文完) [编辑/何懿]
其他文献
2021年7月15日,美国陆军在白沙导弹靶场完成了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研发试验,为2021年秋季将要进行的初始作战试验做准备。试验期间,他们发射了2枚模拟巡航导弹的靶弹:一枚执行电子攻击任务,破坏雷达性能;另一枚针对友方装备进行攻击。第6防空炮兵团第3营的士兵在白沙靶场进行防空反导训练和测试,通过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跟踪靶弹,并发射了“爱国者”PAC-3拦截弹。两艘
在今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空中受阅的轰炸机梯队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该梯队首次采用了国产轰-6K“战神”新型轰炸机。与之前的轰-6型号相比,轰-6K在外形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具现代感。  轰-6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款战略轰炸机图-4,但是在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出现后,螺旋桨动力的图-4逐渐落伍,必须要有新的轰炸机来替代。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
“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据《环球网》网站2019年10月3日报道:“东风”41亮相仅1天后,即2019年10月2日,美军从范登堡空军基地进行了“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的例行性试射。导弹装备训练弹头,飞行约6760千米后,成功命中位于太平洋夸贾林环礁的目标。美空军随后发布新闻称:“此次发射是为验证洲际弹道导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常态化确保核遏制力量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试验表明
在训练场、办公区甚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穿着体能训练服的军人,体能训练服是我军军服体系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品种,本世纪初才逐渐配发部队,它穿着舒适、凉爽透气,深受全军官兵喜爱,是我军目前单品种装备量最大的被装品,已累计生产配发约2 000多万套(件)。◎07式短袖体能训练服  不同于运动服  军用体能训练服在我军军服体系中属于作训服装系列,与我们穿的运动服相比,既相似,又不同。  与作战训练服不同
前两期我们看过了亚太地区和英法的海军现状,本期我们看看地中海周边部分国家和德国的海军现状。地中海双煞 意大利VS土耳其  意大利现在是欧洲第三的海军力量。而跨越欧亚大陆的土耳其近年来越来越能折腾,四处出手甚至和美俄掰手腕,它们的海军实力如何?  规模  意大利海军现役人数约3.1万人(含陆战队2100人),军舰180艘,总吨位19.1万吨(2018年)。土耳其海军5.3万人(包括海军陆战队3100
台军装备了大量老旧的M60A3坦克  根据美台2019年达成的军售合同,专为台湾地区设计的108辆M1A2T主战坦克已投入生产,但超过千万美元的单价注定让囊中羞涩的台军装甲兵无法全面换装,剩下的选择只能是“老马换新鞍”,对尚有一定摩托小时的M60A3“巴顿”坦克“动脑筋”。据可靠消息,与采购M1A2T同步,2017年10月,台军抽调2辆M60A3给岛内“中山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展开
演练中的“天弓”3导弹发射系统“天弓”3的性能分析  射程较大,但威力有限 从“天弓”3导弹的尺寸看,发动机功率和燃料容量明显增大,这为其增大射程提供了客观条件。台军宣称,“天弓”3导弹对战机拦截距离达到200千米、拦截高度30~25000米,对战术弹道导弹拦截距离应在5~30千米。单从数据上看,“天弓”3导弹射程较远,超过了“爱国者”2,即使弹道导弹拦截距离也超过了“爱国者”3,但如果参考“天弓
韩国KAI公司研制的KT-100初级教练机  积极主张“自主国防”,战时作战指挥权却握在美军手中;强调独立作战,各军种的武器装备却存在明显短板和缺口,韩国的武装力量一直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发展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网络流传的“东亚怪物房”的一员,韩国的陆海空三军具有相当可观的实力,本文即全景扫描其空中作战力量。成军历史  韩国空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不久的1946年8月10日,韩国空军建设
[案例描述]  清早,三(3)班的英语晨读非常热闹。走进教室,同学们就高叫着“Miss Lu,Alice他们真的拿蛋糕来了”。放眼望去,教室后排确实多了三只大小不一的蛋糕。他们班的班主任得知此事后,前来询问缘由。学生想要真实体验用英语过生日的情景和氛围,将真蛋糕拿来做道具。怕在课堂上分蛋糕占用时间,笔者将这三个表演组安排在最后。Chris这组拿蛋糕当了“花瓶”,笔者还没提醒到位,他们已经表演结束。
2018年7月19日,俄罗斯国防部新闻称,“先锋”高超声速弹头的研制已完成,军工企业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先锋”(代号“4202项目”/“Yu-71”)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运载工具的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弹头,携载核与常规两种战斗部,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具有射程远、飞行速度快、安全可靠性高、突防能力强的特点,装备战略火箭兵部队后将大幅提升俄战略核力量的质量水平,是俄罗斯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确保与美战略均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