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首次利用一种新的分子标记IT-ISJ(Intron-targeted intron-exon splice junction,内含子-外显子拼接位点)对34份来自中国青藏高原、欧洲和北美的栽培青稞品种(系)进行了多
【机 构】
: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遗传育种学系大麦研究中心,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次利用一种新的分子标记IT-ISJ(Intron-targeted intron-exon splice junction,内含子-外显子拼接位点)对34份来自中国青藏高原、欧洲和北美的栽培青稞品种(系)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7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4.35条条带。其中8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为93.10%。共扩增出134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11个,平均每个引物对检测到6.7个。3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在0.437~0.931之间,平均为0.74
其他文献
通过对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物候期、产量性状及抗性等的鉴定,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为豫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品种支持和技术支撑.
分析了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杂交籼稻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养分吸收及肥料效应的影响,探讨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施肥指标,百公斤稻谷需N 1.83~1.98 kg,无氮基础产量百公斤稻谷需
为了筛选出符合本区域机插高产的最佳配置模式,为机插秧水稻夺取高产提供理论论据,2013年进行了水稻不同机插行距、不同栽插密度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栽插密度下,25
机插水稻以基本苗9万/667 m2,纯氮肥用量23 kg/667 m2左右较为适宜,产量构成三要素较为协调,群体质量指标更趋合理,并且还易夺得较高产量。
2014年,辽宁省铁岭市农业部门引进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并进行了相应的种植示范。示范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适应铁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比当地水田种植节约用水55.1%,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