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又有着丰富的生命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科学素养和生命教育的学习平台。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若能关注生命教育,丰富多样化的生命教育路径,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的蕴含的生命资源;课中合理利用这些生命资源,开展生命科学的探究活动,体验生命活动过程;课后拓展延伸,让科学丰富学生的生命世界。只要我们心怀生命意识走进教材,理解教材,超越教材,就能寻找到多样化的教学路径,就能找到生命教育的切入口,以此拓宽科学教学的生命空间,真正落实有生命价值的科学教学。
一、基于教材,挖掘课程的生命资源
1.用好教材,挖掘生命科学资源
教科版《科学》教材共37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的单元10个,内容涉及“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命与环境”和“健康生活”等四方面。
我们认为,“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而应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用好教材”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深度开发、广度拓展,从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挖掘生命意义,培养生命意识。
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此单元的七部分教学内容,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的研究而了解人体的结构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生命活动的需求与人体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学会保护身体各个器官的一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像从《身体的结构》一课中让学生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从《骨骼、关节和肌》一课的研究中寻找“联系”,将身体结构与身体的生长、运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呼吸体验和《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的健康生活渗透,旨在教育学生在寻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机体整体的健康,爱惜自身的生命等。
2.走出教材,收集生命科学资源
由于教材的内容有时间、地域的局限性,所以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边缘相关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而且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保证了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与现实社会的接轨,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的影响力。
首先,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鲜活的教学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校园的生物每一天都陪伴着孩子们成长,甚至吃饭、饮水、空气等都能成为生命科学的素材。其次,让学生在家庭中累积丰富的教学资源。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的互爱,是宝贵的生命教育资源;家里的周边环境、居室的空气、温度,每天的吃饭、喝水……都可能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家长与孩子一起种植、饲养,都能成为不可多得的生命科学资源。另外,让学生在社会中搜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很多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身边环境,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想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走入社区,让他们在校外去认识、去实践、去思考,如参观医院,听一节医学课;访问气象站,亲历测量天气;考察家乡的小河,参观地面水厂……社区为孩子们提供的资源,既能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又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既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又有力地支撑科学课程的实施,营造了学生实践生命的空间。
二、立足课堂,体验生命的活动过程
一堂科学课应该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一次观察探究活动。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在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加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生命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既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又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生命态度。
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的教学,在“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观点的当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更深层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奥妙与神奇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严密而活跃的教学环节中,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的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理性的飞跃和提升,在心底里萌生对生命世界的爱惜之情。此单元的探究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从搜索校园生物开始,我们应让学生充分地去调查、分区域考察,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利用校园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培养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积累不同地方生活的生物不同感性认识。
其次,给生物分类,课前通过准备大量生物资料图片、标本和课件,课堂上以学生熟悉的动植物为研究对象,确立合适的分类标准,充分探讨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再次,通过“观察我们的不同,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两个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整个调查过程,获得亲身体验。
最后,通过运用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初步形成平等地对待生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意识,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一理念,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对生命世界的进一步认识的提升。
总之,生命科学的教学,应转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型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方法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中的“生命世界”的内容需要融合学生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去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去发现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共荣。只有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才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比较容易完成且有待提高、确实有价值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其次,可根据确定的探究内容或课题,与学生一起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后,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延伸中,将生命教育融合于学生的生命世界:
课堂预留延伸。一是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二是原本预设的课外延伸。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师要有意识地问:“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喜欢阴暗潮湿环境的蚯蚓,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我们从学生回答和“放生”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孩子们对于科学的真正理解,更看到孩子们对这些生命强烈的爱,珍爱生命的意蕴。
课堂活动延伸。科学学习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生活,特别是生命科学学习更离不开种植饲养。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组织学生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过程,收获生长的喜悦、探究的勇气、责任心和爱心。同时,通过亲历生命过程,使他们内心深处自然萌发出对生命的关爱,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体验生命的价值。
课堂专题延伸。探究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外信息渠道,广泛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专题型探究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科普节等活动,推进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如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调查“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调查”“你身边的动植物保护情况”“你离健康生活有多远”等,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所学知识与周围实际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提升生命品质的意义。
课外信息延伸。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科学学习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拓宽生命科学教育的途径之一。如可以以热点时事为案例,像“大学生伤熊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塑化剂事件”等,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还可以搜集和利用公益性主题,像“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善待生命,爱护动植物的良好意识与习惯,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珍惜,逐步实现“道德教育回归生命世界”。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只有多关注科学课堂内外的生命元素,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路径,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抓住生命的真谛,才能开拓出科学课堂精彩的生命空间,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彩,真正实现我们课堂的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
一、基于教材,挖掘课程的生命资源
1.用好教材,挖掘生命科学资源
教科版《科学》教材共37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的单元10个,内容涉及“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命与环境”和“健康生活”等四方面。
我们认为,“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而应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用好教材”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深度开发、广度拓展,从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挖掘生命意义,培养生命意识。
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此单元的七部分教学内容,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的研究而了解人体的结构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生命活动的需求与人体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学会保护身体各个器官的一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像从《身体的结构》一课中让学生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从《骨骼、关节和肌》一课的研究中寻找“联系”,将身体结构与身体的生长、运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呼吸体验和《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的健康生活渗透,旨在教育学生在寻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机体整体的健康,爱惜自身的生命等。
2.走出教材,收集生命科学资源
由于教材的内容有时间、地域的局限性,所以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边缘相关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而且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保证了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与现实社会的接轨,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的影响力。
首先,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鲜活的教学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校园的生物每一天都陪伴着孩子们成长,甚至吃饭、饮水、空气等都能成为生命科学的素材。其次,让学生在家庭中累积丰富的教学资源。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的互爱,是宝贵的生命教育资源;家里的周边环境、居室的空气、温度,每天的吃饭、喝水……都可能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家长与孩子一起种植、饲养,都能成为不可多得的生命科学资源。另外,让学生在社会中搜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很多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身边环境,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想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走入社区,让他们在校外去认识、去实践、去思考,如参观医院,听一节医学课;访问气象站,亲历测量天气;考察家乡的小河,参观地面水厂……社区为孩子们提供的资源,既能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又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既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又有力地支撑科学课程的实施,营造了学生实践生命的空间。
二、立足课堂,体验生命的活动过程
一堂科学课应该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一次观察探究活动。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在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加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生命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既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又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生命态度。
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的教学,在“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观点的当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更深层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奥妙与神奇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严密而活跃的教学环节中,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的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理性的飞跃和提升,在心底里萌生对生命世界的爱惜之情。此单元的探究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从搜索校园生物开始,我们应让学生充分地去调查、分区域考察,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利用校园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培养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积累不同地方生活的生物不同感性认识。
其次,给生物分类,课前通过准备大量生物资料图片、标本和课件,课堂上以学生熟悉的动植物为研究对象,确立合适的分类标准,充分探讨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再次,通过“观察我们的不同,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两个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整个调查过程,获得亲身体验。
最后,通过运用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初步形成平等地对待生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意识,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一理念,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对生命世界的进一步认识的提升。
总之,生命科学的教学,应转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型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方法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中的“生命世界”的内容需要融合学生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去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去发现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共荣。只有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才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比较容易完成且有待提高、确实有价值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其次,可根据确定的探究内容或课题,与学生一起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后,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延伸中,将生命教育融合于学生的生命世界:
课堂预留延伸。一是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二是原本预设的课外延伸。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师要有意识地问:“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喜欢阴暗潮湿环境的蚯蚓,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我们从学生回答和“放生”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孩子们对于科学的真正理解,更看到孩子们对这些生命强烈的爱,珍爱生命的意蕴。
课堂活动延伸。科学学习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生活,特别是生命科学学习更离不开种植饲养。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组织学生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过程,收获生长的喜悦、探究的勇气、责任心和爱心。同时,通过亲历生命过程,使他们内心深处自然萌发出对生命的关爱,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体验生命的价值。
课堂专题延伸。探究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外信息渠道,广泛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专题型探究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科普节等活动,推进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如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调查“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调查”“你身边的动植物保护情况”“你离健康生活有多远”等,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所学知识与周围实际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提升生命品质的意义。
课外信息延伸。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科学学习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拓宽生命科学教育的途径之一。如可以以热点时事为案例,像“大学生伤熊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塑化剂事件”等,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还可以搜集和利用公益性主题,像“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善待生命,爱护动植物的良好意识与习惯,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珍惜,逐步实现“道德教育回归生命世界”。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只有多关注科学课堂内外的生命元素,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路径,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抓住生命的真谛,才能开拓出科学课堂精彩的生命空间,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彩,真正实现我们课堂的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