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迁徙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m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和6月,陈秋林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4A亚洲当代艺术中心和谢珀顿美术馆举办了个展“陈秋林:百家姓”。展览精选了艺术家十多年创作生涯中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集中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城市化进程、移民搬迂、家族传承、传统文化崩塌等核心问题。通过摄影、录像、装置、行为表演等多种媒介与表现方式,陈秋林的创作深入探究了中国当代生活、传统文化理念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国不同寻常的快速发展暴露出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发展中的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陈秋林的最新创作延续了她十年来对以豆腐作为创作媒介及文化符号的浓厚兴趣。为回应和纪念早期移民澳洲的华人族群及个体,她还以录像纪录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家与早期移民澳洲的十六个姓氏的人用豆腐为食材制作菜肴和交流的过程。4A亚洲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米卡拉一代与陈秋林的对话围绕展览“陈秋林:百家姓”与她的新作展开,探讨了陈秋林创作中有关记忆与迁徙的个人化视点及其叙述的独特方式。
  米卡拉·代(以下简称“米”):秋林,当我们考虑委托你为展览创作新作品时(《广和昌的豆腐百家姓》),我们非常希望这件作品能和悉尼的移民历史产生关联。你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有什么想法?
  陈秋林(以下简称“陈”):收到邀请的时候我非常开心,因为4A从我过去的作品里看到了最实质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又真正能够跟海外的移民历史有所关联。澳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地球的另一面,的确太遥远了。几年以前我因为亚太三年展去过布里斯班,很短的时间,入住的酒店下面有家中國料理店,我每天在那里吃饭,跟中年的女老板聊天。她告诉我,她们家族从中国南方移民来布里斯班已经二十年。店里卖改良之后的中国菜,也有简易的西餐,夜里就变成喝酒的地方。那条街只有这一家华人餐厅,生意很好,而我一日三餐下楼吃饭时她都在店里,好像从来不休息。我对她的生活很是好奇,吃饭的时候老是打量她,中年老板忙碌而优雅,从容不迫。另一个帮助我工作的王小姐,来这里读书,留校当老师,结婚,和同样来自中国的老公一起创业,开了一家布里斯班最大的中文翻译公司。她后来离婚,独居,开一辆很大的车,也是忙碌。我去过她家,在郊外,很大的房子,院子里的芒果树正结着芒果。我们在院子里喝酒,她给我讲她的故事,从头到尾,语气平淡,好像在讲另一个人的故事。而在我回国后不到一个月,收到她最后的E-mail,她说已经离开布里斯班,去了另一个地方,也是一所大学教书,她要在那里重新开始,然后我就再也没有她的消息。偶尔我还会想起她的院子,她的芒果树,她飞快地开着一辆大车的样子,也只能是这样,我对她其实一无所知。所以当我接到4A的邀请,我有一种“终于可以去了解了”的感觉。
  米:你的作品很多都涉及了极其个人化的移民经历,有关遗失,有关改变,有关再想象,你认为这些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经历吗?
  陈:我身边大多是所谓的“外地人”。和朋友聊天,很多时候会聊到过去经历了一些什么,从某件小事、某种食物,或者某个人开始,话题就聊开了,慢慢会发现这是一种共性;不是指共同的经历,是都有一种记忆的能力,而这些过去的记忆弥漫在现在的生活中,只是我们会忘记,偶尔才会想起。记得在檀香山美术馆做个展“空的城”时,几乎没有中国人,但在展览现场,观众自发地用小纸条写下自己过去的一些事情,比如:关于家乡的记忆、对父母的记忆、对某个人的记忆、对某件事的记忆、曾经到过中国的人对中国的记忆等等,它们贴满了展场外的一面墙,我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导火索的工作。
  米:关于记忆、回忆的概念似乎成为你创作的重心。我认为,观众在檀香山美术馆的反应,正是对你的作品产生共呜的表现,因而观众也想谈谈他们自己的记忆。在4A亚洲当代艺术中心和谢珀顿美术馆的展览中,你创作了一件新的作品叫《气味》,通过气味来讨论记忆的概念。这是你第一次使甩这样的媒介进行创作,为什么你要通过探索人的嗅觉进行艺术创作?
  陈:这的确跟记忆有关,这样说好像自己是一个活在记忆里的人(笑)。其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我对所有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去尝试一下。但有时候习惯性的感知会拖着你进入潜意识的记忆里。有一次我带朋友去吃自己从小最爱吃的面条,我感觉它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条,在这之前我拼命跟朋友述说它的美昧,但朋友吃完之后跟我说:感觉这只是很普通的面条嘛,虽然也很好吃,但远远没有像我描述的那样美昧。好吧,我知道自己是陷入了一种记忆的滋味,它只是存在于我个人的感知经验。每个人都会如此,都有自己熟悉的感知,所以我希望通过“嗅觉”作品引入潜意识的记忆,它只是一些味道,弥漫在空间里,时有时无。
  米:记忆,以及获取记忆的途径,是艺术家们在探索“迁徙”这个概念时共同关心的。在你的作品中,对于记忆的关注实际上多于对“迁徙”这一行为本身的展现。这让观众通过极其个人化的视点来思考迁徙,你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陈:是的。事实上我是因为先有了“迁移”才触发了创作。大学毕业后我到了成都,大约两年后回到老家,当时吓了一跳,半个城都成了废墟。看见过电视里那些战争之后的城市吗?对,就是那样的,只是没有枪声,只有震耳欲聋的机器声。爸妈告诉我我们家要搬去另外的地方居住,好消息是我们家可以不离开这个城,还有一些家庭要移民到别的地方。然后我每天跟很多人一样茫然地在曾经熟悉的城市里走,看看还有哪些朋友还在,哪些已经去了外地,我想是那时候城里的废墟对我的冲击太大了,以至于到现在我看见废墟就两眼发光,好像拧开了身体里的某个发条一样,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地运转,呵呵,有点神经质了。也是因为这样,我开始记录这个过程。十几年了,曾经熟悉的城市已经不见了,我现在回家也需要用谷歌地图,否则会迷路。
  米:在我看来,记录其他人迁移后还残留在原地的人和事物,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也不常见。这种残留是孤独的吗?我感觉你这是想在作品里探索的问题。
  陈:是一种残破的新鲜感吧,像某种东西打破后叉变成新的事物,不断演化,直至变成新的我再也不认识的东西。城市如此,人也如此。你说那是孤独吗?有可能,但我能体会更多,甚至还在期待它的不停演化。
  米:此次在悉尼的研究项目是否会让你想探索更多海外移民的模式与情况?尤其是那些从你的家乡移民出去的同胞?
  陈:这次项目对我来说帮助特别大,开启了作品发展新的方向。创作的持续性对我很重要,希望以后可以更多地创作非区域性的作品,理解彼此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还是那句话:我的作品只是一个导火索,重要的是作品背后那些我们还能感知的东西。
其他文献
如何观看和理解曦儿的艺术,是一个有些难度的问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主要的困惑在于图像的辨识,画家画的是什么?对于专业评论家来说,主要的难度在于意义的寻找,画家为什么这样画?除此之外,对于画家的专业性的判断,也困扰着许多评论家,因为曦儿的作品似乎没有明显的美术史风格来源,但许多作品叉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例如在线条的组织、色彩的布局乃至局部细节的丰富上,都呈现出一种长期沉浸于绘画实践所形成的技术成熟度
期刊
2016年的5月底,在K11美术馆,同时开启了四个“艺术展”。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这四个展览,不但不像传统美术馆那样在不同展厅分别展出,而是在一个U型的空间中连续陈列,如同一个群展;而且其中大多数“展览”(不仅是作品)也不像我们传统认识中的“当代艺术展”。这其中既有被一大批休闲、购物的游客排队拍照宛若布景的大型装置(一件便是一个展览);也有用镜子、彩色灯光、氮气烟雾、重金属的声音表演以及一大群如
期刊
公共教育是一个美术馆基本的社会职能,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外教育与传播,二是“吸粉”。今天中国各类美术馆与博物馆蓬勃发展,但是在功能健全,多元辐射等进一步拓展的领域可以说刚刚起步。很多美术馆行业的先行者与杰出的实践者纷纷提出了将美术馆打造成“知识生产”的基地,“生活方式”的现场,也催生了一些有益的美术馆案例,其中不乏在公共教育领域的有益尝试。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的“诗歌来到美术馆”,就是
期刊
和丽斌:(以下简称“和”)在我的印象中,20世纪90年代昆明和现代艺术有关的展览并不多。  毛旭辉:(以下简称“毛”)是的,那时我们大多是参加省外和海外的展览,第一个是广州双年展,第二个是在香港举行的“后8g艺术展”,还有一个是在成都四川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经验展”,除此之外,西南就没有什么重要的展览了,后来就各自发展了。1993年以后普遍提到的一个词是“与国际接轨”,大家都各自去参加海外的展览。1
期刊
2004年,我开始策划第一个展览,十二年来,我的策展不断地随着认知体系的扩展和时代发展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基于在本土文化与全球普遍体系对接过程中的大量不确定性,我侧重于深度发现在时代变化中的艺术家的态度,他们的想法将反射当代文化内在的多种冲动,文明建造的最终目的是对个体的建造。新生個体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时期的各种新社会关系,他们将不再服从于某种单一的信息模式和内容,而是在网络、在地性、跨学科、心理基
期刊
踏入艺术门年底的展览“迷阵”,就像是步入了迷宫一般。但是复杂的不是展览路线,而是考验人们如何观看展览,叉该如何理解每件作品。挑战在画廊门口便开始了:一块三百多斤的汉白玉挡住了半边入口,当观众进入展厅后,不免因另一块悬挂在脑门上方的大石头而大吃一惊,这时才体会到深陷艺术家与策展人布好的阵局,随时可能被意外之喜“砸到”。  这些由九组艺术家共同展出的多媒体作品都隐藏玄机,其中许多作品更不禁让人质疑,这
期刊
2010年,周啸虎前往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进行了行为表演作品《疯狂英语》,这是由极具感召力的企业家李阳发展出的一套英语教学法。这套方法的核心前提是以最大的嗓门齐声重复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对于那些熟悉中国课堂的人而言,这种方式听上去并不陌生。如果我们先撇开“最大的嗓门”不谈,那剩下的就是中式教学法中的基本内容。李阳让。疯狂英语”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现象,而他所做的无非是让人们在进行基本重复的时候要泵足音
期刊
中国现代艺术是来自西方艺术的冲击与浸润,而非中国文化的自身动力,因此,对西方艺术与艺术史的理解直接關系到中国现代艺术的创作、研究、批评与教学,而翻译又是理解的第一步。完全准确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误读导致误译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一 “大师”(master)与“巨匠”(master)的误解  传统中国画论与画史里是不用“大师”“巨匠”的称谓的,这种习惯甚至影响到西美史的写作与编著。“大师”这个词
期刊
“一切物化都是遗忘”,当阿多诺用一种强硬的口吻描述异质文化的消融性结果时,“记忆”的追溯和重审,就成为每一个以“血缘”为本体的地域文化的必然条件。对21世纪中国追求物质化、金钱化的社会进程而言,它像一个预言,尽管他的“物化”更多地指向客观统一性的文化要求,而实际上,它几乎成为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现实的具体写照。比如“遗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经济市场的加速度中,“遗忘”已经成为
期刊
白家峰(以下简称“白”):李老师,最近我参观了你的新个展,“好汉是不能被打败的”,整个展览充溢着海明威式的精神。请问为什么给自己的摄影作品展起这样的名字?这种海明威式的境遇是否映射了当下摄影艺术的某种现状?  李振华(以下简称“李”):给自己的工作起这样一个名字并不认为它完全都是摄影,当然整个展览的表现形式有鼹影和表演方面的形式,从我的角度上讲更多地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生活。这个展览与当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