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来源 :青涩枝叶上的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ctivexi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夜,坐火车路过河南宜阳。车厢的灯光不知什么原因灭掉了。火车呼啸行使,速度虽然很快,却可看清寥廓的星空。秋风萧瑟,秋月朗润。清辉如水,月华如练,遥远天际的星光努力的发出光芒。这让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一位本地人,他就是李贺。
  李贺的一生就是那颗滑落天际的流星。他只度过了短暂的廿七年华。那是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章节。与流星一样,当它达到最闪光的那一顶峰时,生命也随之消耗殆尽。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按照宗室谱系,尚能证明他是王室贵族的后裔,可却领不了祖宗多少遗泽,只做到县令这样的芝麻小官。李贺的童年和少年并不缺乏温暖和快乐,只是到了他十八岁的时候,李晋肃英年早逝,他和一家人的生活才发生逆转。
  他从小就是个神童,非常具有潜质,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畅销的作品,轰动京城文坛。其中,韩愈不太相信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能有如此造诣。年仅七岁,刚刚入学的年纪,怎么可能震动文坛呢?不会是背后有推手吧。带着这样的怀疑,韩愈将七岁的李贺小娃请到家中,亲身试验一下。史料中记载李贺小娃的出场颇为传奇,“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小孩子家家的,不但不惧怕生人,而且表现出很欣喜的样子,这份胆略和从容足以愧煞千古扭捏的穷酸子弟。李贺小娃当场写了一首诗,名之曰《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当场惊呆了。惊诧于一个七岁孩子的才华。当时在场的还有皇甫■,也是同样的惊叹。韩愈爱惜李贺小娃的才华,亲自为其整理头发,并把自己的坐骑赠送给他,让他骑回家去。
  十八岁的时候,李贺携带大作《雁门太守行》再次拜访韩愈。这次不是为韩愈解疑而来,而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要开启新的人生。一种追求上进,永远昂扬的精彩人生。这次干谒,令李贺名声大振,也使得他和韩愈结成忘年之交。
  同一年,李贺迎来了自己的新婚。
  那是一段快意的生活。新婚燕尔,爱情的甜蜜使他痴醉不已;文坛得意,风采奕奕的出席各种社交活动使他忘乎所以。终日沉浸在推杯换盏的雍容岁月。豪情万丈,不可一世,天下舍我其谁。这种状态加剧了生命中的不稳定因素。
  一天,著名的诗人元稹慕名求见。李贺接过名帖,一看元稹是明经出身,就有几分轻蔑。当时明经擢第的士子与正宗科举出身的人不可同日而语。李贺不想浪费时间,就打发人将元稹辞退。而且还奉送一句话,“明经擢弟,何事来见李贺?”元稹又羞又恼,含恨吞下这句带有侮辱性质的话,拂袖而去。
  谁知世事无常,凡事不可做得太甚。几年光阴忽悠而逝。时过境迁,曾经毫无名气,只做过校书郎等小官的元稹,不想官运亨通,一跃成为进士科考的主考官。不是冤家不聚头。李贺也如愿得到了进士及第的科考机会。只是他万没有想到主考官竟是几年前受到自己侮辱的元稹。
  元稹为人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他一日闲翻考生名册,翻着翻着,李贺两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元稹脸上堆满了坏笑,心想,你李贺也有落在我手里的一天。
  心怀鬼胎的元稹向皇帝奏道:“启奏圣上,李贺之父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这不合乎朝廷的礼法!因此,李晋肃的儿子李贺应取消考试资格。”
  皇帝略有迟疑,最终还是还依从了元稹的建议,将李贺的考试资格取消。此事一经传出,京城一片哗然。对这事反应最激烈的当数韩愈,他断定是元稹妒心所致,蓄意陷害。
  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文章指出按元稹的逻辑倘若父字中有“仁”字的话,做儿的就因“仁”与“人”同音从此不能做人啦!只可惜当时韩愈只能口诛笔伐,对如日中天的元稹无可奈何。
  翌年,在韩愈的举荐下,李贺再次来到长安,谋得一个“奉礼朗”的九品芝麻官。奉礼郎,不过是一个具体执行宗庙祭祀礼仪的卑微小官。傲岸自尊的李贺将它视为奉箕帚的臣妾,心中充满了屈辱感。
  这三年中,李贺饱受煎熬。仿佛孙悟空做了弼马温,满腔的才能抱负俱都无处施展。苦苦捱过三年,实在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李贺便打了辞职报告,不等批文下来,就挂冠而去。
  再次离开长安的李贺,神形消瘦,“憔悴如刍狗”。流年似水,功名难就。带着沉重的绝望和悲哀,李贺带了书童,沿古道回到老家昌谷。“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他如此自况。一路上悲叹着“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自此,理想已死,壮心不复。
  辞去奉礼朗后,李贺由长安返回昌谷,途经洛阳。在洛阳,李贺写下了这首大名鼎鼎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金铜仙人的泪就是李贺的泪。忆君清泪如铅水。好凝重的泪!泪水涔涔,掷地有声。每一滴都包含着诗人的艰辛苦痛。
  诗人的遭际十足堪悲。急盼着建立功业,中兴李唐,同时光耀门楣,重振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途绝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正包含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诗人途经洛阳,念及历史上的一段故事,感怀自己蹭蹬的遭际,不免潸然泪下。
  悲泪始终伴随诗人的余生。
  廿七岁那年,李贺的泪水流干,年轻的生命随风陨落。传说,弥留之际李贺受到感召,天帝新建成白玉楼,特招他撰写碑记,为诗人的死增添了一层浪漫色彩。
  仅此而已。
  
其他文献
想念儿时的美好时光,想念童年的无忧无虑,想念那岁月悠悠的浪漫,想念那温暖无私的父母爱,想念那快乐无忧的睡眠。    家,这个发音简单的汉字。当它在我们的舌尖滚动的时候,心中总是涌上一种无以名状的温暖。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为了学业,为了事业,为了生计,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我们离家;我们苦读,我们奋斗,我们奔波,我们不辞辛劳,为的是能更好地回家。我们的一生,似乎就在离家回家的循环中度过——人生只为这
期刊
我从来不知道女孩子穿军装会这么美丽。  我18岁的时候烦死了学习,听见老师讲立体几何就发晕,英语老师说的什么我更是听不懂,那时还有几个月高考,我知道我没戏了。但我画画好,还整天拿着一个破照相机照相,有自己的暗房,除了学习,我几乎是个天才。但是这些有什么用?常常我支了下巴,看着外面的天空发呆,那么深那么远的天空里藏着什么?云彩来回变换着颜色,深紫的、晕黄的、淡蓝的、月白的,到最后看得我眼里蓄满了泪水
期刊
一群不知名的蜜蜂未经允许便在后阳台筑起了巢,影响我晾衣收衣,出入甚为不便;我行动笨拙迟缓,随时有遭蜇的危险。暑假孩子在家,晾衣收衣的工作由他负责。他行动较我利落迅速,反应及应变能力也强我多多。儿子的玩伴见了蜂巢说这不行,定要把这个比莲蓬头稍大的蜂巢给捣了才安心。我未置可否。有天外出回来,孩子说蜂巢已经被他们捣毁了,我既未嘉许更没责备,心想这样也好,免得以后出入提心吊胆了。   黄昏时我正在满头大汗
期刊
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我带着女儿回到了乡下老家。母亲边拍打着我们身上的雪花,边告诉我们:威威生了四个宝宝,都快满月了。  威威是我们家的大花狗,长得威猛雄壮,性情乖巧,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我们都很喜欢它。女儿一听说,马上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去看狗宝宝。我们来到了狗窝旁,只见威威身旁蜷伏着四个小家伙,它们个个长得肥头大耳,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都用陌生的眼光一声不响地打量着我们,还不时地站起不太稳实的身子在
期刊
每想到家,雾般的感伤浸透身心。   小时候,家是父亲的哀愁,母亲的眼泪。日子在父亲沉重的叹息下黯淡,童年在黯淡的日子中沉默,童年无梦,一如家的狭小昏暗。   每个夜晚,黑幽幽的群山把村庄箍成一口深井,家便是井底的一片石,我是栖息石上的蛙。   终于挣扎着上学了,于是知道了山外还有另外的世界,那儿有城市,有火车……  于是在某一天偷偷爬上最高的那座山。在山顶,我搜寻不到城市在哪里,摄入眼底的尽是层层
期刊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
期刊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绺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
期刊
总是在万家灯火时分,拖着几被掏净智慧之汁的脑壳和榨干水分的躯体回家。直到无数个屋之眸,以一室温暖的灯光拥抱着我,丝丝倦意消遁了,整日在繁华一都流浪的魂,才又找到了她心灵的归宿。   不知从何时迷恋起窗口的。过圣诞节日的心情尽管一年年淡下去,每年平安夜还是要带孩子们到尖东看灯,其实看的是被装饰了的窗口。这儿有最现代化的新颖玻璃大厦,窗口映现的是光影、七彩流波、变形的都市建筑群像。那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窗
期刊
婴儿长大,大人变老,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昨日随风飘去,明日迎风又来,世界从不管我们,太阳也是,月亮也是,星星也是,真好!    有人说杜甫是青铜器,沉稳、厚重;李白则是唐三彩,瑰丽而皎洁。可我以为李白更像是一派精神氛围,一脉气象,他的底蕴涂抹着唐朝盛世精神的昂扬与高蹈。  李白属于我们每个人心灵底处渴求的声音。达则“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穷亦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期刊
1    9月1日,是大学开学的第一天。成在父亲的陪同下,从一辆出租车上下来,俩人挎着大包小包,一脸喜悦地向学校里走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衣着朴素、行事低调的成,竟是一名“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每年上交的利税就有几千万。虽然家里很有钱,可是,父亲对他的管教一直很严,根本没有“富二代”那种张狂和自大,相反,他还有点怯弱,不善言谈,和人一说话还脸红。父亲常说他这么大了,怎么还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