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诗里不死的灵魂

来源 :青涩枝叶上的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儿长大,大人变老,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昨日随风飘去,明日迎风又来,世界从不管我们,太阳也是,月亮也是,星星也是,真好!
  
  有人说杜甫是青铜器,沉稳、厚重;李白则是唐三彩,瑰丽而皎洁。可我以为李白更像是一派精神氛围,一脉气象,他的底蕴涂抹着唐朝盛世精神的昂扬与高蹈。
  李白属于我们每个人心灵底处渴求的声音。达则“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穷亦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诗歌是水性的。水是一种质态,可以渗透到每个角落,李白的诗歌也散落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古的乡愁,在一低一举之间弥漫,李白让我们把故乡化做了一缕情绪,一种无法解脱亦无可忘怀的愁情。
  在李白的身上,色彩是绚丽的。他的出生、他的死亡都杂植着异样的色泽。李白虽只是一人,但却代表着千万的人与事。李白似乎不屑于某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他更像是在天上飞,被当作了放逐的仙人。
  李白好酒,但常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酒肆藏名三十春”“会须一饮三百杯”“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在李白的眼里,酒更是一个寄托物,寄着他的抱负,寄着他的磨难;似乎这一切只有在酒里才显得更加真实。后世人只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却不知这二者包蕴他多少的无奈与愤懑!
  我们常说李白是诗仙,却又有多少人明白这超迈的“仙气”背后的辛酸与苦难?李白临终前歌诗曰:“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一叫一回肠一断”“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其凄凉若此,令人不忍卒读。
  当然在李白身上流露出更多的是一种超脱生命的精气神。“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的生命始终在张扬着。无论何时何地,李白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气韵,一股你只能在醉的时候才能领会到的气韵。尼采说这是“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力量”,也就是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现代人或许会嘲笑李白在政治上的碌碌无为,缘由是李白诗歌张扬却无法张扬他的现实生活。可我说,李白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气焰,他是把生命当做火一样来燃烧。他和我们的区别正在于这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上,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成功不过是以求得一家、一己之安乐而已,生命的个体却永远欠缺着亮泽。卑微、渺小、黯淡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时光的流程里逐渐散佚。而这个时候只有李白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热度,见识到生命里的气脉。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嘲笑李白呢?
  阅读李白,阅读那颗在唐诗中不断燃烧起来的灵魂;阅读他,因为他永远摇曳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不死!
  
  感 悟
  古屋里充斥着黑暗,那就是地狱,古屋里飘扬着仙乐,那就是天堂;古屋里燃烧着光亮,那就是人间。李白不只是酒中仙,更是大唐的火焰,燃烧的是生命,留在人间的是男人永恒的肝胆。
  我们何尝不可以是李白?心有火种,纵使黯淡,也不会迷惘,仍有孕育温热的亮泽;心有火炬,纵使不为自己,也是旗帜,仍有引领冲刺的光芒;心有火把,纵使渺小,而有温暖,仍有燃烧的灵魂;心有太阳,纵使高悬太空,亦有气焰冲天,喷薄而出的生命。(巩昌达)
其他文献
她一直都觉得自己命不好。三岁,她失去了父亲;四岁,她差一点因为出血热而离开人世;五岁,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倒了她家的小屋,靠着漂浮的圆木,才躲过一劫;八岁,母亲带着她嫁了一个司机,直到这时,她才觉得自己的运气慢慢地好转起来。  于是,她尝试着与继父处理好关系。她努力做一个好孩子,知书达理,当她一次次把母亲给她吃的东西递到继父跟前,继父连看都不看一眼,只说放在旁边吧。却从头到尾,碰都不碰一下。  读
期刊
年轻的和衰老的,墙角的和屋檐的,天空永远是透明的蓝色,仿佛地球的干净的镜子。    一直以来,都有一位信仰耶稣的朋友,常常发来一些那么神圣的短信。她说主昨天托梦给她,要转告我一些话。据说世界是因为有了我才变得美好,神也是因为有了我才如此骄傲,在上帝的眼中,更是没有人能取代我了。  每当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的时候,这些话总是那么清晰,玩笑而认真。其实更清晰的是朋友,因为不论在你感觉之内还是感觉之外,他
期刊
想念儿时的美好时光,想念童年的无忧无虑,想念那岁月悠悠的浪漫,想念那温暖无私的父母爱,想念那快乐无忧的睡眠。    家,这个发音简单的汉字。当它在我们的舌尖滚动的时候,心中总是涌上一种无以名状的温暖。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为了学业,为了事业,为了生计,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我们离家;我们苦读,我们奋斗,我们奔波,我们不辞辛劳,为的是能更好地回家。我们的一生,似乎就在离家回家的循环中度过——人生只为这
期刊
我从来不知道女孩子穿军装会这么美丽。  我18岁的时候烦死了学习,听见老师讲立体几何就发晕,英语老师说的什么我更是听不懂,那时还有几个月高考,我知道我没戏了。但我画画好,还整天拿着一个破照相机照相,有自己的暗房,除了学习,我几乎是个天才。但是这些有什么用?常常我支了下巴,看着外面的天空发呆,那么深那么远的天空里藏着什么?云彩来回变换着颜色,深紫的、晕黄的、淡蓝的、月白的,到最后看得我眼里蓄满了泪水
期刊
一群不知名的蜜蜂未经允许便在后阳台筑起了巢,影响我晾衣收衣,出入甚为不便;我行动笨拙迟缓,随时有遭蜇的危险。暑假孩子在家,晾衣收衣的工作由他负责。他行动较我利落迅速,反应及应变能力也强我多多。儿子的玩伴见了蜂巢说这不行,定要把这个比莲蓬头稍大的蜂巢给捣了才安心。我未置可否。有天外出回来,孩子说蜂巢已经被他们捣毁了,我既未嘉许更没责备,心想这样也好,免得以后出入提心吊胆了。   黄昏时我正在满头大汗
期刊
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我带着女儿回到了乡下老家。母亲边拍打着我们身上的雪花,边告诉我们:威威生了四个宝宝,都快满月了。  威威是我们家的大花狗,长得威猛雄壮,性情乖巧,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我们都很喜欢它。女儿一听说,马上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去看狗宝宝。我们来到了狗窝旁,只见威威身旁蜷伏着四个小家伙,它们个个长得肥头大耳,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都用陌生的眼光一声不响地打量着我们,还不时地站起不太稳实的身子在
期刊
每想到家,雾般的感伤浸透身心。   小时候,家是父亲的哀愁,母亲的眼泪。日子在父亲沉重的叹息下黯淡,童年在黯淡的日子中沉默,童年无梦,一如家的狭小昏暗。   每个夜晚,黑幽幽的群山把村庄箍成一口深井,家便是井底的一片石,我是栖息石上的蛙。   终于挣扎着上学了,于是知道了山外还有另外的世界,那儿有城市,有火车……  于是在某一天偷偷爬上最高的那座山。在山顶,我搜寻不到城市在哪里,摄入眼底的尽是层层
期刊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
期刊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绺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
期刊
总是在万家灯火时分,拖着几被掏净智慧之汁的脑壳和榨干水分的躯体回家。直到无数个屋之眸,以一室温暖的灯光拥抱着我,丝丝倦意消遁了,整日在繁华一都流浪的魂,才又找到了她心灵的归宿。   不知从何时迷恋起窗口的。过圣诞节日的心情尽管一年年淡下去,每年平安夜还是要带孩子们到尖东看灯,其实看的是被装饰了的窗口。这儿有最现代化的新颖玻璃大厦,窗口映现的是光影、七彩流波、变形的都市建筑群像。那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