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与警示值的建立及其在胸部CT剂量优化中的运用尝试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建立本医疗机构胸部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与警示值,并以此指导本院进行胸部CT扫描方案与检查流程的优化,控制CT受检者所受剂量水平。

方法

连续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进行胸部CT扫描的205 511例受检者资料,根据检查时间将受检者分为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组。改进前组为2018年度进行胸部CT检查的受检者,共90 507例,改进后组为2019年度进行检查的受检者,共115 004例。设定2018年度胸部CT辐射剂量分布的均值为本院胸部CT辐射剂量指导水平(DRL),第75个百分位数和第25个百分位数为本院辐射剂量诊断参考范围(diagnostic reference range,DRR)的上限和下限,第97.5个百分位数为本院CT辐射剂量警示值,超过DRR上限则认为辐射剂量偏高,超过警示值则认为辐射剂量超高。根据2018年度胸部CT超高剂量扫描的原因分析结果,对2019年度受检者的胸部CT的扫描方案与检查流程进行改进。统计改进前后行胸部平扫CT、胸部增强CT、肺癌筛查低剂量CT的受检者人次、偏高剂量扫描人次、超高剂量扫描人次、单次扫描剂量;统计改进前后因不同原因造成剂量超高的人次、占比。将改进前后两组受检者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改进后本院胸部平扫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下降8.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P<0.05),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下降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9,P<0.05);改进后胸部增强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与改进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辐射剂量偏高的胸部CT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减少9.18%,其中胸部平扫CT、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比率分别减少3.66 %、17.15 %,改进后辐射剂量偏高的胸部增强CT受检者比率增加1.7%;改进后辐射剂量超高的胸部平扫CT、胸部增强CT、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分别减少0.55%、1.06%、1.74%;超高剂量扫描的受检者中,改进后剂量可优化的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分别减少4.72%、31.49%、19.18%。

结论

建立本院胸部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及剂量警示值有助于推动剂量优化,降低受检者平均剂量,避免高剂量扫描。

其他文献
临床病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是培养临床病理专科医师的重要手段。自2014年上海市临床病理专科开始实行专科医师培训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在病理专科医师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逐步建成了系统的多形式教学模式体系,包括:导师负责制、专科病理诊断培训、专科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多学科团队协作、教学相长、医学人文及伦理学教育、科研提升等方面。该文就多形式教学模式在病理专科医师
期刊
宫颈胃型腺性病变是一种以表达胃型黏液为特点,形态学上类似于幽门腺上皮的谱系病变,包括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和癌。该文从病理形态学、分子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对该谱系病变分析总结,以期对该谱系病变有更深度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外阴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很少见,可早于消化道出现病变,组织病理学形态不具有特异性,易漏诊、误诊。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外阴部肿胀、溃疡、肥大与化脓。该例镜下显示溃疡、增生及非干酪性结核样肉芽肿病理征象。及早明确外阴克罗恩病的诊断,需要注重组织病理学形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期刊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MGNE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9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诊断的4例MGNET,对4例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病理学研究,复习文献并综合分析。结果男女各2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7岁),肿块最大径5~9
急性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是由T细胞祖细胞的恶性转化引起的侵袭性血液系统肿瘤,其特征在于多种遗传学异常在T细胞祖细胞转化过程中协同作用,改变了其分化和自我更新特性,并为其提供了增殖和生存优势,这些遗传学异常包括NOTCH-1信号转导改变、激酶信号增强、转录因子抑制基因的丢失、表观遗传改变等。面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差的现状,急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就T-LBL/ALL最新
期刊
患者女,53岁。上腹部疼痛不适20 d。腹部CT示胰腺体部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大小约8 mm×6 mm,边界清晰。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脾脏"切除,术中胰腺体尾部触及直径约1 cm肿块。低倍镜下肿瘤境界尚清,周围穿插少量胰腺腺泡及胰岛,中央区导管扩张,被覆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无异型性。间质梭形细胞密集增生,细胞短梭状,胞质稀疏。免疫表型:间质梭形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均强
期刊
期刊
沙砾性假痛风或白垩性假痛风是一种焦磷酸钙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内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及其周围滑膜、韧带、肌腱和关节囊的总称,是临床极少发生的一种罕见病例,尤其在颞下颌。该文就该病的临床特点、分型、影像及发病诱因、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讨论。
期刊
目的调查云南省部分地区大米和玉米放射性核素水平,充实云南地区食品放射性水平基线数据,评估其对居民产生的健康风险。方法依据国家标准《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高纯锗γ能谱分析通用方法》《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总则》《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个县(区)大米和玉米样品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大米样品中238U、232Th、226Ra、40K和
目的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后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变化以及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血清犬尿氨酸(Kyn)及Kyn∶色氨酸(Trp)比值评估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前后IDO的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治疗的30例早期NSCLC患者,利用高效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