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文化与教育管理理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oh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文化支撑着大学的教育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与树立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团队协作、制度的健全同样重要。把教育管理理念和大学文化之间要紧密地结合需要创新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创新能力、整合资源、构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网络和环境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学文化 教育管理理念 融合
  
  一、对大学文化的认识
  1.内在含义。我们建设大学文化,首先,必须认识清楚什么是“大学文化”。我们所说的“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大多数的教职工理解,被学生所接受、所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独特的精神、学术氛围,更反映出大学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等隐形因素。不管是优秀的大学文化还是劣性的大学文化,他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学文化的第一层次是人的价值观,第二层次是科学的思维,第三层次是人文精神,第四层次是文化的载体,即精神风尚、制度规章、实物建造、群体活动等等。概括起来说,大学文化是由大学精神、文化理念、文化模式、文化载体构成的大学文化体系。
  2.内在属性。大学文化的内在属性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既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也是大学师生共同享有的文化。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反映的是大学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精神氛围和校风校貌;对内它表现为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认同感,表现为师生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原则和交往方式。因此,先进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最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推动大学进步、教师发展、学生成才的最有力的精神动力。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务必要弘扬大爱精神,全力营造宽容、宽松和关心、爱护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师生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大学文化的建设实践过程与师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用“爱心”去精心培育大学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二、对教育管理理念的认识
  1.含义。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者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指向性的教育认识和理想的观念体系,同时也是学校历史积累和理性思维的结晶。学校的历程与现实是一种实然状态,教育理念是一种应然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管理就是不断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的历程。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它精辟地表达出人本管理的本质——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辨证统一原则的管理理念。它意味着大学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的,人是大学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而大学的其他资源(如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应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如何服务于人而展开。
  3.法制观念。法制观念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管理工作应当是依法治理的重点。《高等教育法》是高等院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具体依据,这部法律在总结我国高校管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把学校的管理体制确定下来。实行依法治校,从本质上讲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大学管理者应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针,把国家的法律、法規作为管理学校的依据,规范管理制度和办学行为,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校园管理环境。
  4.服务观念、服务意识。在现代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责与角色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被管理者角度讲,其主要职责已从先前被动地接受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而必需的资源)转变为主动获取资源、信息,并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个性化的创造中实现组织目的和自身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转变观念,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确定大学发展方向和科学决策,并为被管理者(大学员工)不断提供完成工作所需的信息、资源等服务,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太多的控制和管束。因此,服务观念在现代大学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5.团队的创新理念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我们这个强调大学文化的大学里,教职工和学生的团队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尤为重要,也形成了一个大学的特定的一种大学文化形式,是自身大学文化风格的一种体现。在大学内部,既有群体之分,又有学科专业门类之别,更有同一学科内部甚至门派之争,而大学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认识统一和步调一致为前提。因此,在大学管理中,必须强调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与目标,在此前提下,形成一种协力精进、团队创新的组织信念。团队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大学价值观、实现大学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大学管理效能的实现基础。
  三、大学文化与教育管理理念的融合
  1.创新高校办学体制机制,形成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制度的影响、支持、制约或阻碍。适应时代步伐,建设大学文化,既要建设诸如校园景点的物质形态,又要完善规章制度等社会关系,发挥各种形式的组合因素的最佳功能,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相应的制度保障。要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强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强化办学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的科学发展,保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大体系的协调一致。
  2.整合资源,构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网络和环境。大学教育应该真正成为培养“完整人”的教育。“完整人”可谓坚韧不拔、好奇心、追求精确、有丰富的知识、客观、诚实、创造性、感染别人的能力、乐于解答问题、竞争、善于沟通,概括为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尚诚尚朴的人文情怀、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及人的科学发展三位一体,应该成为新世纪我国大学精神建构的目标。
  总之,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也有一种长期形成的大学文化氛围。我们所谈的不是把每一所大学都固定为一种大学管理理念下的大学,而是要充分强调这些管理理念的重要性,让其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让教职工、学生在一种健康、向上、自由、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里工作、学习。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使师生之间达到一种理解、互动的大学文化氛围,这样,我想一所大学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刘圣汉.关于大学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哲学反思[J].文化研究,2009.
  2.王志强.大学文化与教育理念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其他文献
随着多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其协同控制问题成为核心研究问题。文章针对多机器人编队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通用、有效的编队控制领域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并给
在农村地区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学校撤并是一个常见的政策选项,但不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空间规划往往带来不合理的撤并布局,造成上学距离过长或者学校规模过大。目前少有研究
涪陵是重庆市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茶叶
针对国标GB223.25丁二酮肟重量法测定镍含量操作步骤繁琐和国标GB223.23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含量范围窄的现状,提出了利用氨水和溴酸钾-溴化钾代替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铵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但是戈德菲尔德(Goldfeld)等人的研究否定了这一结论,认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会改变居民持有资产结构,对货币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小诗;2.背诵小诗;3.读小诗想象画面,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学情分析:学生生活的时代离雷锋叔叔生活的时代很久远,对雷锋叔叔的了解也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文从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感到探究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本文结合笔者近一年来新课程教学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作为困扰育龄期女性健康的多发性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目前,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愈率不高且极易复发。近年来
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铸铁拉伸断口中的显微缩松,讨论了缩松缺陷的形成特点及其对断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