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那邦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WorkFl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路上
  
  我在瑞丽姐告批发树化玉,还兼营翡翠毛料,第一次听说盈江县那邦镇来了一批翡翠毛料,就兴冲冲地赶到了盈江,上了驶往那邦的客车。
  刚出县城是一马平川,公路旁的傣家寨子在竹林芭蕉的掩映下忽隐忽现,疾驶的车速把大自然演绎成一卷山水画。不久,铜壁关就到了眼前,买票时我问过售票员,她告诉我:过了铜壁关就到那邦了。那邦是盈江西北方向的一个国门小镇,距县城90公里。
  离开了铜壁关乡所在地,就进入了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山路一下子弯曲成弹簧。中巴喘着气不时扭动车头,像被山路牵引着呈“s”形向山顶爬去。
  车窗外的景色和着鸟雀一路浅唱低吟,中巴从山顶下来时,有棵木沙椤在弯道处屹立着,似在等待我这位远方的来客。木沙椤是蕨类草本植物,曾是白垩纪时期恐龙的主要食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蕨类植物能长成树,只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能看见。
  车缓缓地下到山脚,看不见一片房屋人居,那邦的影子无影无踪。中巴昂着头又开始向另一个山头进发。铜壁关原来是峰峦绵亘天然堡垒般的大山,大山是绿如翠的树木的海洋。
  峰回路转,在一处缓坡,驾驶员停车靠边加水。云南山区的加水站比加油站还多,这里山高路陡,水可以给轮胎和刹车降温防止爆胎、刹车失灵。
  几十个刹车后,中巴从山顶冲下了山脚,前面的边防检查站示意客车要靠边接受检查。路旁的一辆从那邦方向来的缅甸车被翻了个遍,后备箱、车座下。甚至连轮胎武警也要用工具试敲一下,这是在检查走私非法物品,严查毒品。我们车上都是良民,武警例行检查后就放行了。武警说在德宏州内翡翠毛料可以自由流通,然后说那邦就在前面了。
  
  寻找翡翠毛料
  
  转过一个小弯,那邦跳了出来。车站就在国门前面的大街上,我向国微闪亮的国门走去。但由于那邦是省级口岸。国门不能拍照,只得作罢去干正经事——采购翡翠毛料去!可是找来找去,竟然找不到毛料市场。那邦镇不大,道路三纵三横形成个“田”字,在边陲小镇,商店照样开得密密麻麻,招牌上均有中缅文说明,有几家宾馆干脆取名“密支那”,里面还卖缅甸油面、鸡油饭,充满了异国情调,只有民房上到处飘扬的五星红旗提醒我脚下的土地叫“中国”。
  后来,终于摸清了正确的信息:翡翠毛料集中在拉咱市。拉咱市是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和那邦只隔了条小河,抬目眺望,拉咱的房屋依山而建,错错落落。这次没带边境通行证,只能打道回府了。线人提醒我,从拉咱走私过来的毛料很多,散落在那邦的私人庭院里,可以去看看。
  进了几家庭院,果然有石头,有的码在墙角里,有的盛放在编织袋里,这些貌不起眼的石头就是翡翠毛料。我巡看了多家,对桩的毛料不多,卖家喊价不低,一开口都要统货走,仔细看里面还夹杂着水沫玉、杂石,鱼目混珠不好下手。
  我中午就餐的是家川菜馆,老板热情好客,给我摆起了“龙门阵”。他说缅甸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最出名的是密支那翡翠,世界上98%的翡翠在密支那……
  饭店斜对面有家密支那旅游公司,导游向我推荐密支那的风光。“那邦到密支那90公里,2个小时就能到达;办个旅游签证就OK,来回费用1200元人民币。保证人身安全。”导游是个缅甸华侨,她告诉我,在联合国的压力下,缅甸减少了罂粟的种植,翡翠成了缅甸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翡翠毛料要通过政府统一拍卖,另外渠道都是走私。导游常在道上走见多不怪了,“带一两件没有问题,当兵的要检查,用钱就可以买通,人民币很灵通的。”
  
  见到“春姑娘”
  
  翡翠毛料是令人着迷的绿色石头,翡翠的灵性使人如痴如迷无法抗拒。密支那到云南,那邦是最便捷的口岸,我感觉那邦肯定藏有好料。不见好料不甘心,于是继续在镇上独自转悠。在看见一家大院子里立着几块黑色的大石头时,我阉了进去,有一女子在院子里清坐,听见脚步声转过了身,我意识到自己莽撞了马上打招呼:“你好,我看石头。”“石头,屋里有。”女子站起来领路。在缅甸边界大家管翡翠叫石头,在屋里,女子捧出两件山料,山料有几个破口,破口上色淡有绺,我一句话打过去:“这种石头不看,我要看色货。”女子不清楚我的底细,被我心直口快唬住了,“色货”通常指有翠或有翡色的上等毛料,这样的石头都价值不菲。她迟疑了一会用手机打了个电话,叽里咕噜一番不知是什么语言,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才告诉我:
  “有色货,看看?”我不知深浅地点了点头。
  想不到“色货”就在隔壁房间,女子礼节性地敲了敲门然后才打开,一股浓烈的檀香马上撞进鼻孔,里面有一名男子,盘腿坐在榻榻米上喝功夫茶,一串硕大的翡翠佛珠挂在胸前,看见客人也不说话。墙角有个半腰高的保险箱,保险箱上面佛香袅囊,佛香正前摆着一件翡翠毛料,毛料有牛奶盒子般大小,是件山流水料。女子在佛香前合掌行礼后,把电筒递给我示意可以看货了。石皮薄如纸,在强光照射下,翡翠毛料露出了真容,色正水好绿莹萤水汪汪,宛如“春姑娘”在西湖上舞蹈,我连忙换了角度照射,表现一致,碧波荡漾,杨柳堤上展现着美好的春光。“好石!”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明确我能读懂石头,高深莫测的男子笑了笑开口了:“喝茶。”做了个请的手势示意到榻榻米上落座。我试探地询问毛料的价格,男子说:“100万以下不谈。”我见过几千万甚至一亿元的翡翠毛料,那都是逾吨以重量计算喊出的天价,这件小料是个精灵让我刻骨铭心,石不能言最可人啊。
  这样的石头可遇不可求,人活一辈子也碰不到几次。这样的高价我买不起,饱一次眼福就不虚此行了。
  2010开年来翡翠毛料价格一直飙涨,不知“春姑娘”现在身价如何、花落谁家了呢?
其他文献
石市见风云,江湖多变化。以往,那些名头响当当的大藏家纵横大江南北,出手果断,无疑是人们眼中的“英雄”;然而近年来,在石市游走的“无名高手”多了起来,  “名家”固然仍受众人拥戴,那些低调的“隐逸派”因其行事神秘却又出手不凡而倍受关注。  近几年,这样的高手在各大石市都有现身。他们一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有的有业内人士相伴,有的则独来独往。尽管在某个石市现身的时间有限,但他们多出手稳、准、狠,看中
期刊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进咖啡厅,重归石界的她沉静地在我对面坐了下来。相识多年,记忆里的她总是为石头奔波忙碌,忙碌中又总是简单快乐的谈笑,我对她的了解,仅停留在一个懂得石头、经营石头的女人。经营石头的女人是停不下来的,直到两年前。  两年前,石界爆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两年后,她就这样沉静地坐在我面前,那份坦然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涅槃    也许是看出我急于了解又不知如何开口,她主动讲起了这两年
期刊
2010年开始发力的南非红碧玉在各大展会上有一卖一,成交的红碧玉大部分留在了展会所在地,或被藏家收藏。或被企业家收购。展会上的成交,或多或少地也反映了此石种在当地市场的一些行情。据某供货商介绍,西安、左旗等地的石商已经与他取得联系并从他这里进了一些。那么。在展会上发力的红碧玉,在各地市场的表现是否也很给力昵?记者近日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石商与藏家,从中似乎得出了些规律。  新疆与内蒙占据着北方大片的
期刊
  
期刊
水盘与赏石的关联,依据明人林有麟编著的《索园石谱》卷四叙述,宋人苏东坡(1036~1101年)——玻璃国产五色石250个,放置于玻璃盆中供佛的掌故,这虽与目前的水盘布局模式略有出入,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水盘的文献。  日本最早的有关水盘的文献,是虎关师镧(1278~1346年)的《盘石赋》诗中的“……令取拳石玉墙角,拂尘埃而注清冷,外瓷青而底沙白……”,从文中可见当时已有拂尘埃而注清冷的观点,其
期刊
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阴消阳长,风雷交泰之际,看到了這方可爱的生灵,顿觉春的气息拂过,蛰伏于冬的寒倦,在其蜿蜒的行进中办活。细观之,行若游龙,头稍抬起,背成弓形,憨憨然带着点倔强,欣欣然含着点惊慌。仿佛冬日里蹒跚于路的孩童,褪去棉装,歪歪地、急急地小走在浅草幽幽的春径上。春之机、春之气跃然于石,蓬勃蒸蒸之兆。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物生以长,华英成秀。夏之气机亦藏于此石:前后皆褐黄色,居
期刊
珍藏 许静    憨态  是天性使然  是尘嚣之外的纯真  华丽  是自我磨砺  是几世的内外兼修  无论是那份经自然之手雕琢的纯真  还是在时间长河里涤荡的华丽  都是值得珍藏的  记忆
期刊
热情洋溢 晃彩红    澄净的土色黄山  堆积成酝酿生命的沃土  满眼的红  是积攒了多年的喜悦  热烈激情  或锦簇或星点  艳如烟火  幽如繁星  铺了一地  如花火般耀目
期刊
这是一艘动感的船,在众人的目光下起航,高扬的帆是前进的象征;这是一艘古老的船,仅“帆”与“船”两部分组合出的形象,简单明晰。古铜色为基调,戈壁石特有的斑驳做衣,彰显沧桑厚重之感。  这类组合成型的过程,如生命中重要的旅程一般,带着藏者的希冀,渐远……  题名:【一帆风顺】  石种:带沙漠漆的玛瑙(组合)  尺寸  18×5×23cm
期刊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班固《汉书》中说:“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唐颜师古注引魏人孟康说:“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于名为众矣。”  后来化为成语: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