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o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实验方法,对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49人在日常运动训练与比赛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网球运动属于格网对抗性项目,快速启动与急停等动作层出不穷,这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运用都有较高要求,同时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导致运动员的伤病也随之而来。本文正是以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网球专项本科生运动损伤发生现状为切入点,对网球专项本科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基本情况、学生运动损伤的总体特征以及运动损伤对策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更好开展提供一定帮助,为高校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提供一定数据上的依据。
  关键词 网球 运动损伤 预防 研究 专项学生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网球运动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球类运动已经逐步被人们所接受。近些年来,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形式迅猛,李娜、郑洁等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不断在世界女子网坛取得优异成绩,使得更多人们注意到网球运动,同时使得网球运动在我国进一步得到重视。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向前,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网球运动便逐渐的走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休闲生活中,更多人有机会和有意识的去参与到网球运动中。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在校本科生2013级,2014级,2015级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约为22岁,球龄均在半年以上,如表1所示网球专项学生性别组成情况调查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相关信息,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为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涉及关于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情况调查问卷,经过调查问卷所提问的问题信度可信较高,对云南师范大学在校网球专项学生49人进行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49份问卷,现场填写,回收49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40份,有效率81.63%。
  二、结果与分析
  (一)网球专项学生损伤的总体特征及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网球专项学生的基本特征情况调查分析
  (1)网球专项学生对网球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网球专项学生对于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对于运动损伤的了解情况以及对于突发运动损伤的准备情况,这对于学生能够在运动损伤发生之前有所准备,对于运动损伤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根据表2显示,对网球专项本科学生运动损伤重视程度的调查统计表得出,在网球专项学生中,对运动损伤非常重视和不重视的学生比例相同,均为12.5%,且所占比例较少,说明积极重视运动损伤的学生和消极对待运动损伤的学生都占少数;2.1.1.2 网球专项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自我保护情况调查分析
  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护具的及时有效佩戴无论对于业余学校网球学生还是职业运动员都是十分必要的,护具能够很好保护身体相应部位,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运动损伤对于运动员的伤害,对于减少运动员运动损伤和延长运动员运动生涯都有着重要意义。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网球专项学生佩戴护具的情况一般,佩戴护具的专项学生有24人,占总数的60%左右,为佩戴护具的专项学生有16人,占总数的40%左右,佩戴护具和未佩戴护具的同学相差不大,说明在网球专项学生中,对运动前自我保护的能力还不是很充足,仍有部分学生忽视在日常训练中佩戴护具,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及时有效的佩戴护具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运动员的自我保护往往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运动损伤发生率情况调查分析
  网球专修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次数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对于运动损伤后的重视程度与自我保护意识等,通过表4看出所有学生或多或少的都有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情况,但对数学生能够在发生过一次运动损伤后,及时康复或进行很好的预防,未能发生第二次运动损伤;同时发生两次或三次运动损伤的学生有10人和5人,分别占总数的25%和12.5%左右,在三次以上的仅有3名学生,占总数的7.5%。说明多数网球专修本科生在运动损伤后能够正确对待运动损伤,并能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积极面对伤病,形成较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二次损伤的发生,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对于运动损伤保护方面意识的淡薄,产生了二次甚至更多的损伤。
  (三)运动损伤性质情况分析
  网球专修本科生根据损伤程度可以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三类。根据表5显示,多数网球专修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程度集中在轻度损伤,共有28人选择此项,占总数的70%;中度损伤的共有11人,占总数的27.5%;重度损伤的仅有一人,占总数的2.5%。但也有同学表示当出现重度损伤时,自己很难把握损伤部位处置方法,一般都是保持患处静止,缺少专门性应对预案。
  三、结论
  (一)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大多发生在夏季,多为一次性急性轻度损伤,损伤大多数是发生于日常的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中。
  (二)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学生的运动损伤共表现有10多种类型。排名在头几位的分别是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损伤、骨膜炎、软组织挫伤等。
  (三)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学生的运动损伤主要集中于踝、膝、肘等关节、手腕部与肩关节等部位。
  参考文献:
  [1] 任德利,邓皓轩.网球教学与训练中“网球肘”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5,12:147-148.
其他文献
摘 要 网球运动是当今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大学生在学校中的网球教学也已经铺展开来,网球运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运动上的享受,也同样,它会给人们带来受伤的危险,大学生的网球运动中这类受伤现象也较为普遍,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球运动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损伤成因及预防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运动损伤 原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2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浙江省高水平投掷运动员损伤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受伤多发部位依次为腰、肩、肘关节和膝;身体相关部位运动负荷过大,对技术的理解不够清晰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水平;投掷;损伤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2  一、投掷运动员各个技术等
摘 要 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聊城大学龙舟队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包括:积极学习和掌握有关篮球运动损伤的知识;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并根据训练计划安排合理的准备活动;及时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注重准备活动以及注意训练后疲劳的恢复等。  关键词 高校 龙舟队 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86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
摘 要 踝关节损伤成为每个爱好足球运动的学生碰到的又一个实际问题,大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受伤,不仅损害健康,影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对此为了确保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足球活动能在大学生活中顺利开展,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足球运动中踝关节的损伤特点及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关键词 足球 踝关节 损伤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
摘 要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篮球专项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目前篮球运动损伤多集中于腰部、膝部、脚踝部以及手部,而头颈部受伤几率较小;进攻后卫和大前锋受伤几率相对较高;篮球运动运动损伤多集中在腰部,膝部,肩部和踝部等。  关键词 篮球 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篮球运动是当下最为流行
本论文以我国南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为研究对象,制备了兔抗红笛鲷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NCC)受体NCCRP-1融合蛋白的抗血清,初步建立了NCC的有效
反映一个国家政局的新闻是比较难写的。若这个国家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记者们一般只要把这个事件起因、规模和结果写出来即可,若这个国家没有发生大的政治事件,要写出一篇较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背向滑步推铅球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研究点主要集中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分析。当前对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对铅球出手速度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多,有研究铅球最佳投掷角度的文献,有研究铅球最佳出手高度的文献,有对背向滑步推铅球左侧技术进行分析的文献,有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时躯干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力求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或比赛有一
肥床旱育稀植技术是水稻传统栽培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技术思路上由重视地上部分生长向促进地下部分生长转变,由倾向于数量栽培向重视质量栽培转变;在栽培措施上改水育秧
摘 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运动处方的内涵、内容以及运动处方应用的发展进行分析,让读者能够对运动处方的基本知识有个准确的了解;然后对运动处方程序的制定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运动处方的制定程序以帮助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运动处方;最后是对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分析,将运动处方的相关理论应用到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与比赛当中去,以形成运动处方训练模式,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