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岳阳楼记》的形式美体现在用词准确生动,音韵和谐流畅,情感起伏波澜;意蕴美体现在巴陵胜状图中蕴含的历史意蕴、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哲学意蕴;人格美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美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美。
关键词:《岳阳楼记》;古典散文;美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古典散文名篇,以其精美的语言、优美的意蕴和峻美的人格赢得了历代中国人的喜爱。
在详解《岳阳楼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该文作者范仲淹的情况。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官至北宋参知政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遍尝人情冷暖,他考中进士后,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关爱民众,力主改革,革除弊政,直言善谏,刚正不阿,因此屡遭守旧派和奸佞小人的污蔑和打击,数度被贬,最后病死于贬官的途中,终年64岁。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散文名篇,也是他传唱最为广远的文学作品。该文作于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是范仲淹应朋友岳州知州(雅称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所写的一篇记录岳阳楼重修情况和周围胜景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重修岳阳楼的称赞、对岳阳楼及其周围风景的赞美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蕴含了很深刻的美感。
自问世以来,《岳阳楼记》就广为传颂,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治世理想吸引了各色人等,无论是贬谪流放、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迁客骚人还是意气风发、志得意满、鹏图大展的仁人志士皆醉心于《岳阳楼记》,以其为知遇之文,更引范仲淹为千古知己。当然,除了思想内容,《岳阳楼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在形式结构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骈散结合的典范之作。
以下,我们就从形式美、意蕴美和人格美三个方面来浅析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古典散文的美。
一、《岳阳楼记》的形式美
《岳阳楼记》是古典散文的名篇,深得古人今人的喜爱,首先体现在它的精致的语言所蕴含的形式美。《岳阳楼记》用词准确生动,音韵和谐流畅,情感起伏波澜,体现在形式美方面就是用词准确生动之美、音韵和谐流畅之美和情感起伏波澜之美。
其一,用词准确生动之美。《岳阳楼记》用了很多精准的词,尤其是动词来表情达意,如“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该句采用拟人手法,一“衔”一“吞”,赋予洞庭湖以生命,用豪迈的气概准确地表达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伟大气势。再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中的“隐”和“潜”,“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中的“跃”和“沉”等也体现了用词准确生动之美。
其二,音韵和谐流畅之美。《岳阳楼记》全文骈散交错,节奏齐整且不断变换,读之铿锵,令人心醉。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采用对仗方式,“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采用押韵方式,“浩浩汤汤”、“霪雪霏霏”、“薄暮冥冥”等采用叠韵方式,充分体现出音律和谐流畅之美
其三,情感起伏波澜之美。作者在《岳阳楼记》中所蕴藏的情感是复杂的,这里面有对重修岳阳楼盛况的赞美和高歌,有“霪雪霏霏”时候的困顿和凄凉,有“春和景明”时候的自在和放大,更有作者时刻不能忘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忧患”意识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心境,充分体现了情感起伏波澜之美。
二、《岳阳楼记》的意蕴美
《岳阳楼记》中有着优美的意蕴,作者在描述巴陵胜状图、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的同时寓情于景,声情并茂的体现了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及其个人的感受,既有巴陵胜状图中蕴含的历史意蕴,又有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哲学意蕴,诸种斑驳交杂融汇于寥寥数语之中,令人感慨万分。
其一,巴陵胜状图中蕴含的历史意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一幅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画面,其中既有自然景物的壮大、华丽,又有迁客骚人的感慨、叹息,人与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写景中抒情,暗含着作者规劝藤子京奋发有为之意。
其二,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哲学意蕴。霪雪霏霏图写的是“阴”的时候的景象,春和景明图写的是“晴”的时候的景象,一阴一晴,两相对照,既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的惨淡,又有“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激越,既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伤感,又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悲喜交加,阴阳重叠,人生不就是如此吗?!
当然,巴陵胜状图、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等三图合并为一就是岳阳楼的胜景全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自然万物如此,人又怎么能例外呢?个中情景,也只有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了。
三、《岳阳楼记》的人格美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封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他继承了孔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生传统,明知世事艰难、人心险恶,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善待民众,心系民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粉身碎骨浑然不怕,最终客死他乡,令人感叹。
诗文言志,言为心声,范仲淹这种峻美的人格也在《岳阳楼记》中有所体现,这也就是《岳阳楼记》的人格美,表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美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美。
其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美。敢于担当是人格高尚的重要表现,在《岳阳楼记》中,作者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他忧国忧民,无一时一刻不为国家民众考虑,但他面对昏然烂世,又没有好的计策,只能尽个人之所作所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而且是彪炳千秋的人格之高尚美。
其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美。除了“忧患”意识,范仲淹更加侧重于看透世事之后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淡对世,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万事,体现出了绚烂之极总归于平淡的练达和超脱。
关键词:《岳阳楼记》;古典散文;美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古典散文名篇,以其精美的语言、优美的意蕴和峻美的人格赢得了历代中国人的喜爱。
在详解《岳阳楼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该文作者范仲淹的情况。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官至北宋参知政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遍尝人情冷暖,他考中进士后,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关爱民众,力主改革,革除弊政,直言善谏,刚正不阿,因此屡遭守旧派和奸佞小人的污蔑和打击,数度被贬,最后病死于贬官的途中,终年64岁。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散文名篇,也是他传唱最为广远的文学作品。该文作于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是范仲淹应朋友岳州知州(雅称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所写的一篇记录岳阳楼重修情况和周围胜景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重修岳阳楼的称赞、对岳阳楼及其周围风景的赞美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蕴含了很深刻的美感。
自问世以来,《岳阳楼记》就广为传颂,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治世理想吸引了各色人等,无论是贬谪流放、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迁客骚人还是意气风发、志得意满、鹏图大展的仁人志士皆醉心于《岳阳楼记》,以其为知遇之文,更引范仲淹为千古知己。当然,除了思想内容,《岳阳楼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在形式结构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骈散结合的典范之作。
以下,我们就从形式美、意蕴美和人格美三个方面来浅析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古典散文的美。
一、《岳阳楼记》的形式美
《岳阳楼记》是古典散文的名篇,深得古人今人的喜爱,首先体现在它的精致的语言所蕴含的形式美。《岳阳楼记》用词准确生动,音韵和谐流畅,情感起伏波澜,体现在形式美方面就是用词准确生动之美、音韵和谐流畅之美和情感起伏波澜之美。
其一,用词准确生动之美。《岳阳楼记》用了很多精准的词,尤其是动词来表情达意,如“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该句采用拟人手法,一“衔”一“吞”,赋予洞庭湖以生命,用豪迈的气概准确地表达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伟大气势。再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中的“隐”和“潜”,“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中的“跃”和“沉”等也体现了用词准确生动之美。
其二,音韵和谐流畅之美。《岳阳楼记》全文骈散交错,节奏齐整且不断变换,读之铿锵,令人心醉。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采用对仗方式,“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采用押韵方式,“浩浩汤汤”、“霪雪霏霏”、“薄暮冥冥”等采用叠韵方式,充分体现出音律和谐流畅之美
其三,情感起伏波澜之美。作者在《岳阳楼记》中所蕴藏的情感是复杂的,这里面有对重修岳阳楼盛况的赞美和高歌,有“霪雪霏霏”时候的困顿和凄凉,有“春和景明”时候的自在和放大,更有作者时刻不能忘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忧患”意识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心境,充分体现了情感起伏波澜之美。
二、《岳阳楼记》的意蕴美
《岳阳楼记》中有着优美的意蕴,作者在描述巴陵胜状图、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的同时寓情于景,声情并茂的体现了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及其个人的感受,既有巴陵胜状图中蕴含的历史意蕴,又有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哲学意蕴,诸种斑驳交杂融汇于寥寥数语之中,令人感慨万分。
其一,巴陵胜状图中蕴含的历史意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一幅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画面,其中既有自然景物的壮大、华丽,又有迁客骚人的感慨、叹息,人与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写景中抒情,暗含着作者规劝藤子京奋发有为之意。
其二,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的哲学意蕴。霪雪霏霏图写的是“阴”的时候的景象,春和景明图写的是“晴”的时候的景象,一阴一晴,两相对照,既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的惨淡,又有“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激越,既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伤感,又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悲喜交加,阴阳重叠,人生不就是如此吗?!
当然,巴陵胜状图、霪雪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等三图合并为一就是岳阳楼的胜景全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自然万物如此,人又怎么能例外呢?个中情景,也只有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了。
三、《岳阳楼记》的人格美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封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他继承了孔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生传统,明知世事艰难、人心险恶,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善待民众,心系民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粉身碎骨浑然不怕,最终客死他乡,令人感叹。
诗文言志,言为心声,范仲淹这种峻美的人格也在《岳阳楼记》中有所体现,这也就是《岳阳楼记》的人格美,表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美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美。
其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美。敢于担当是人格高尚的重要表现,在《岳阳楼记》中,作者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他忧国忧民,无一时一刻不为国家民众考虑,但他面对昏然烂世,又没有好的计策,只能尽个人之所作所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而且是彪炳千秋的人格之高尚美。
其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美。除了“忧患”意识,范仲淹更加侧重于看透世事之后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淡对世,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万事,体现出了绚烂之极总归于平淡的练达和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