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鉴赏教学感悟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全面发展的中学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的鉴赏则更难。譬如在面对“毕加索”、“米罗”的画时,许多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画的是些什么呀?”而不是捉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从大量的听课中发现不少鉴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且也使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精神。作为一名在美术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要想使一节鉴赏课成功高效,前提之一就是教师的准备工作。另外一个前提就是导学案的制作,导学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提纲,也是学生的学习的助于。导学案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到达提前预习和引导学生的目的。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创设情景教学,使学生在兴趣中品味艺术魅力
  譬如说在学习(鲁美教材)第九课《中西古典冈林》时,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我为导游狂”的游戏,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编自导了一个小小舞台剧。以创设旅游的情景形式来进行教学,没想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激发学生的表演天赋,不仅使本课的学习生动有趣,还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由于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并不陌生,因此除了言语表达,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制作、摄影、录像、幻灯、制作电子杂志等媒体技术来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如利用投影把他们学习过程的笔记原版放映出来,或者利用录音录像把采访调研的片断剪接编辑成片等方式,让多媒体把同学问共同探讨问题、走访调查时的片断都变成汇报共享内容的一部分,使得老师和同学评价时可以更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个同学的表现。
  
  四、发挥鉴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多下功夫,有声有色的安排好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儿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美术教学的升华是要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音美组)
其他文献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成为初中政治教师重要的话题。我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能有效地激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使新课标下的一个新的概念。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对其创造、加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
为扎实推进初中美术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美术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理念,倡导实施“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充分调动学生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综合学科,它集物理、化学、生物、 环境、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且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演示实验主要是教师进行操作,并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和思考,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实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既是创设情景的手段,又是学习的工具和材料,我们通常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同时,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情感体验。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个性化的求异思维以及和谐的探究合作体系的课堂特点。而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提出更富想象力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次数,加大了应变难度。如果教师在困难面前一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