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的问题式阅读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ang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核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进行文本探究性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可主要围绕六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即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和珍和鲁迅的关系,刘和珍所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倾向,刘和珍爱读的《莽原》的思想倾向,刘和珍反抗校长及请愿行为的思想根源,从鲁迅对刘和珍影响的视角探究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多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酒楼、茶馆、街道这些市井空间,其中,以鲁镇最具有代表性.而“市井”作为鲁迅小说中的重要元素,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鲁迅小说中“市井”的意义向学生讲解清楚.
“深度学习”理念关注能力培养,注重思维发展,重视知识育人,积极融合科技.本文从文言文教学实践出发,梳理教师、学生、知识、科技之间的关系,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探索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在梁启超的心中,杜甫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情圣”.杜甫把自己的爱,不只是融入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中,更表现在对妻子的爱恋里.因而,在讲授《登高》这类诗作的时候,不妨拓展一些杜甫描绘爱妻的诗句、诗作,以期了解杜甫这位“暖男”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为理解“情圣”之“情”再添一些证据.
期刊
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窃读记》文后,编者给出了这样的阅读提示:名家谈读书经历或读书体验的文章很多,可找几篇来读一读.比如冰心的《忆读书》、冯亦代的《书癖》、柯灵的《书的抒情》等.rn我们就遵循编者的意见,以冰心的《忆读书》为例来谈谈阅读心得.
期刊
《离骚》“乱辞无绪”中的因果关系一直是教学难点,对此,笔者通过区分抒情方式及其因果关系,理解无绪抒情的特征;融合言志语句及其因果关系,突显诗人的形象特征;解析整体结构与抒情意脉,来探寻情感现实意义.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杨伯峻在本段译文中将“叟”译作“老先生”,笔者认为是不妥的.这种解释可能是没有考虑当时的历史事实,忽视了梁惠王的为人处世风格,也可能是有意在替梁惠王的无口德遮掩,为孟子的遭慢待争取面子,但其心可嘉,误在失实.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缺席中学语文教材多年之后再次回归了.《驿路梨花》是一篇美文,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美的气息.若不能读出文中之美,简直是愧对作者、编者和语文教学.rn美丽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读《驿路梨花》体验到的第一个美,是其故事发生的环境美.在哀牢山的最高处,在山上的树丛里,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淡淡的月光之下,在或明或暗的梨树林里前行时,有微凉的山风拂面,这是一场多么惬意的旅行.作者的描绘,让我们想到了陶渊明笔下渔人初入桃花源时的景象.落英缤纷,忘路之远近,因景美而忘掉行走的劳累,因喜爱才有欲
期刊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的惯用策略是熟背、训练……这种老法子,短期内可显现长进,一旦复习进入深水区,学生的水平就到了高原期.缘何?主因在学生失兴,教材缺位,考题当道.笔者以为,要让学习真正生发,唯有从“激活学生”“复活教材”“整活考题”三个维度重构当下的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课.
期刊
“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展示关羽性格的一个故事情节.分析其背后的玄机,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关羽这一形象,纠正对关羽形象的误解.
宗璞的写景散文风格多变,其作品时而沉稳时而天真,蕴含了浓郁的自然之道,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与赞扬.体现在文字上,宗璞散文清新雅致、平白质朴,具有传统美学意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宗璞在燕园时所写的《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三篇经典散文,从抒怀与语言技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中的文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