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督导 从“谁可以做”到“应该怎样做”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文回顾
  本文旨在回应前文《谁可以做督导:“看过猪跑”能替代“吃过猪肉”吗?》。前文从“天价”培训班说起,讲到“社工督导”的准入制度,然后通过对督导的概念界定和专业建构,回到现实的督导制度运行和督导实践,提出并回答了“谁可以做督导”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社工督导必须得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教育经历,必须“吃过猪肉”而不能仅仅“看过猪跑”。文章发出后,引发网上热评,社工圈广泛讨论关于“社工督导”的问题,文章所述现实基本存在,很多一线社工更是深有感触,然而,现象反映但并不代表社會事实,观点也不能不经过严密论证而自行其说,本文拟通过过程和论点的批判,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
  二、过程批判
  第一,文章从批评“天价”培训班开始。天价培训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可批而不可禁绝的。因为,毕竟价格本身形成了一个选择和淘汰机制,就想当年(现在也有)的高级管理研修班一样,入围的首先是结成一个圈子,圈子的关系资源恐怕大于课程的内容和效果(权力再生产?),并且,愿意来的人最起码有钱也有意愿,没钱有意愿的可以去“平价”班嘛,就像吃不着葡萄的,可以去泡枸杞喝一样。作为一个楔子,“天价”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培训班和督导认证资格的挂钩,总让人感觉是在“天价”购买“社工督导”,这一起点论证环节不足。
  第二,文章提到一个闲聊,“有几个高校的朋友问,要不要去给社工机构做督导(没有社工实务经验,没有社工教育经历)”。似乎社工督导很容易入围,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呢,这么说,机构都是人傻钱多的冤大头啊?然而,这只是一个意愿,还没有变成实际行动,又如何开撕?想想不犯法吧?此外,就意愿而言,我还想去人民大会堂开个小会呢,但这能说明去大会堂开会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吗?
  第三,文章说国际国内认定的督导的形式为“学徒制”,全称肯定判断,恐怕有失偏颇。在卡杜山和哈克尼斯的《社会工作督导》一书中,督导有四种类型:师徒式、训练式、管理式和咨询式,师徒式只是其中之一。当然,如果你非要说他说的是“制”,不是“式”,那我们就只能搬英文原文了,况且,就“师徒制”的督导而言,恐怕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都要靠边站,“师徒”二字在中国可没有西方那么轻松平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你应该听过的吧。
  第四,文章提到督导的产生方式:各省市地区社协采用了“选拔考核”或“资格认证”等类似于“注册制”的准入规定,需要通过培训拿到“社工督导”。文章的困惑在于,“拿到社工督导资格但实践经验尚浅的社工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脱离一线服务”,和“一线服务是最直接影响到案主/民众对社工印象的环节,试想有经验的都跑去当督导,直接提供服务的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这一试想应该是笔者所接触的现实的一部分,但不代表全部,有一个前置的问题是,一线服务的社工有多少能有钱有资格进入到“社工督导”这个认证环节?前面不是都说(相对于一线社工)是“天价”了吗?前后矛盾。同时按照作者的逻辑,如果所有有经验的都去做一线,“督导—督导助理—社工—志愿者”这个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如何建立起来?
  第五,文章援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指出社会工作者采用“水平评价”制度,并指出“比准入制专业门槛稍低”,这固然没错,但作为社会工作职业序列中的督导选拔,采用一个比其基础门槛稍高一点的准入制也没什么逻辑上的问题,毕竟作者都说了“社工督导”需要“实务经验”+“社工专业教育”,也就说,“社工督导”要比“社工”高那么一点点(是能力上的还是身份上的先不说)。文章提到,“国内大量的没有接受过社工专业教育且没有实务经验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机构老板/管理者、退休企事业人员/公务员等等,往往凭借其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优势而非常容易获得‘督导’的身份和职位”,这些“走场”、“签字”督导“深深地伤害了专业的纵深发展”。这种判断可能真实存在,但说到“大量”一词是没有数据支撑的,只能算作吐槽,而无法做出相应推论。既然是“准入制”和“注册制”,那么怎么又能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优势获得这种资格呢?难道不能是通过他们对准入门槛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娴熟掌握而获得?文章这里究竟是在批评“社工督导”的准入制度,还是进入准入制度的“社工督导”?抑或是在批评督导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能力?这可是三个批判,对象均不一样,胡子眉毛一把抓了。
  第六,社工督导该怎么督导?文章援引澳洲社工协会(AASW)的定义,“督导和社工之间的一种‘互动的对话’形式”。而“‘对话’的前提是社工和督导之间的关系平等、互为主体”,现实的演绎则是“僵硬的权威的上下级关系”,原因则是“这部分督导既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也没有实务经验”,并排比了三个“Ta们不懂和无法理解”,这是把这一现象微观化和心理化了。督导这一种设置,受制于中国当下的非专业话语体系,被行政化的理解为“督查和指导”,而很多机构和机关工作人员对这一词的想象则来源于传统的官僚机构的“行政督导”,这一个话语和想象的转化,很难化约为微观层面的不知情、不懂得和不理解。简言之,很多督导的设置和运行,受制于传统的话语想象和制度安排,而这一话语想象和制度安排本身就是“权力规训”的,这样一来,被督导的社工“产生怀疑和抵触”,简直就可以理解为对传统权威的“怀疑和抵触”,几乎上升不到专业判断基础上的信任。这首先需要做的是社工专业话语的普及和推广,让人们理解此“督导”非彼“督导”。就理想而言,督导是社工的社工,需要评估社工的需求,回应社工的问题,给予社工以专业支持和帮助,是一种专业关系。然而就现实而言,督导是被邀请去的,是社工的督查,是检查和批评社工去的,拥有评价的话语权,是一种制式的权威关系。
  三、论点批判
  作者认为,“没吃过猪肉”就是“没吃过猪肉”,光是“见过猪跑”的所谓“督导”并无法替代“吃过肉”的从业者。而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的纵深发展,需要不符合资质和能力要求的“社工督导”从业者“高抬贵手”。我不清楚这种高抬贵手在讲什么,是需要这些“社工督导”放水呢?还是要求他们放手而自己离开?   文章虽然呈现了目前社会工作督导体系建构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的判断过于草率和表面,对其分析稍显微观和情绪,论证过程中前后逻辑不一致,观点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判断缺少充足论据支撑。就社工督导的准入制度而言,如果文中观点成立,则所有的准入制度都存在问题,比如“考过司法考试就可以做律师吗”,“考过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做教师吗”?就社工督导本身而言,所有类型的从业者中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的确是建设中的问题,尤其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社工职业体系而言更是如此,不可因噎废食,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社工督导的能力和过程而言,看到问题的同时,更需要建设性的回应在中国目前的社工督导实践中,更需要什么样的督导能力和督导过程,或者说,如何从“见过猪跑”到“吃过猪肉”,最终达到“以无厚入有间”而“恢恢乎,游刃有余”。总体而言,文章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缺少总体上的宽容和理解,也缺乏历史的同情和分析,批判性充分,建设性稍显不足。
  四、总结回应
  在中国推行社会工作职业体系过程中,社会工作督导作为社工职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环节,是社工人才构架中的一个层次,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探索,问题多多,但需理性看待。督导作为“社工的社工”,既需要实践经验,也需要理论素养,更需要价值恪守。在目前的实践中,這三者均有不足。这类问题,一方面受制于社会工作总体的发展历程,起步迟、发展慢、积累不足、推动乏力等是其瓶颈问题的客观环境因素;另一方面则可归因于从业者本身专业精神不足,需要反思与纠正。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以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可期待的朝阳领域,各方力量纷纷进场角逐,我们依然走在本土化的路上,化入本土还是被本土而化,是一个专业主体性的问题,不可不察。
  就词源而言, “社会工作督导”由英文“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翻译而来,尤其是“督导”一词,本身就具有文化上的不可通约性,即在社会工作的“Supervision”尚未进入中国之前,“督导”一词早就存在,其本身的意蕴就具有非常强的科层性和权威性,当社会工作专业翻译将“Supervision”翻译为“督导”时,这一专业意蕴并未被大众认知和社会认可,一提到“督导”二字,此前的传统话语和制度设置变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思维和行为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对社会工作专业话语的普及与推广,所以,争论和批驳既必要,也必须。
  同时,就“社工督导”而言,我们不仅需要“见过猪跑”,也需要“吃过猪肉”,还需要“喜欢猪的”和“乐于靠近猪的”,建立一个专业共同体,是一个广泛吸收、双向选择、专业导向、淘汰进化的过程,我们不仅不需要什么人“高抬贵手”,还要拿起我们手中的鞭杖,笞挞那些“不适合”进入和从事“社工督导”但已经“混迹于列”者,让他们要么严格按照专业精神跟进,要么选择离开。因为,比起“谁可以做督导”这个问题,我更喜欢“督导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
其他文献
人物小传  马红兵,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大雅宝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服务站长。从2003年起,先后担任北极阁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西总布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西总布社区党委书记、大雅宝社区党委书记等职,并先后荣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治保标兵”、北京市“信得过的社区居委会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  社区工作虽然繁琐忙碌,老马却干得津津有味。  现在谈起社区工作,马红兵总是热情高涨、滔滔不绝,但在刚
期刊
对于该基金的设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充满期待:“基金会携手本田公司,共同设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本田梦想基金,希望为贫困学子搭建平台,培养他们敢于筑梦、勇于追梦的品质,激发他们追求自我发展、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动力,促进青年学子以‘梦想’为原动力,全面成長成才。”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水野泰秀表示:“让年轻人敢于梦想,勇于为实现梦想而挑战是Honda启动‘梦想基金’的初
期刊
便捷的外卖、快递  如今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坐在房间里叫一份外卖已成为饱腹的便捷选择。随着外卖市场快速飙升,各式各样的外卖产品、外卖品牌在各地风起云涌,“外卖”已经成为餐饮服务环节的新型业态。“外卖”“网络订餐”以其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市场潜力巨大,方兴未艾,中国也成为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方便我们生活的外卖,经过选材,制作,打包,派送之后来到你的手上,吃完等到想起来收拾
期刊
〔摘要〕 兴起于美国中国学界的柯文式“中国中心观”,近三十多年来学术影响始终不衰。对此种取向在研究实践中的基本理路及其累积起来的认知效果,学界以往基本没有加以系统的检视。实际上,“中国中心观”所达致的实践后果,业已形成三种严重缺陷,即追寻内在连续性的迷途、作茧自缚的地方史路径和反东方学的东方学措辞。由此可知,所谓“范式危机”问题的本质,更多凸显了“中国中心观”式认识误区所造成的思维混乱。  〔关键
期刊
商业与公益的如何区分又如何融合,这类问题,这几年,一直在困扰我或者说纠缠我。因为所到之处,都有人在将这两个孩子进行对比。很自然地,社会的躁动投射为个人的意识,于是,就以为很原创地,要表达起来。于是,大概从2010年开始,陆续写了好多刻意将商业和公益进行对比的文章。  大概是2014年的秋天,仿佛也是八九月份的样子,我先写了一篇《商业人为什么做不了公益》,然后又赶紧追加了一篇,《公益人为什么做不了商
期刊
9月22日,在北京团市委和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大力指导下,朝阳团区委、北青社区传媒、链家集团强强联合,在京正式举行链家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暨“便民服务计划”发布会,链家集团正式加入“志愿北京”大家庭。  团市委相关领导、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项目发展部部长肖树生、朝阳团区委相关领导、链家副总裁贾生平、链家首席市场官宋琦、北青社区传媒董事长田科武等共同出席儀式。  志愿服务队成立当天,也是链家首个“便民
期刊
两岸四地11寺:  同鸣新年钟 联手共祈福  2012年1月1日零时,“盛世钟鸣 祈福五洲”大型新年鸣钟仪式在广东省深圳弘法寺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与社会各界人士一同放飞祈福灯、敲响新年钟声,衷心祈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迎接新年,祈福五洲。2011年12月31日,离2012年元旦钟声的敲响还有十几个小时,深圳仙湖植物园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等待敲钟的市民,弘法寺一
期刊
〔摘要〕 刑罚轻缓化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人道主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重刑结构论无法作为证明其成立的根据。刑罚轻缓化理论蕴藏三大风险:把刑罚体系性缺陷不当化约为刑罚过重,不利于刑罚体系的整体完善,轻缓化居于理论高位,造成刑罚改革理论供给不足,轻缓化思维将刑罚改革核心放在刑罚量的控制上,导致刑罚改革出现方向性偏差。刑罚变动并非出于轻缓的目的,而是取决于国家对犯罪现象控制力的强弱、社会感刑力的大小以
期刊
社会建设,NGO更大的参与空间  NGO与社会建设的促进发展,一是得等待较长时间的积累,NGO自身能力不断增强,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看政府对本土NGO的角色定位和管制政策。现阶段政府的治理方式需要转型,包括现在都在提倡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也开始强调社会建设。但是不管现在政府如何强调社会建设,其根本逻辑还是一以贯之的政治逻辑,多年以来如此。那么为什么政府要谈社会建设问题呢?单位制和计划经济解
期刊
NGO生存难,可持续发展更难。在我国现实情况下,NGO常常不得不面对各种外部环境的限制,如注册门槛高、筹措资金困难、公众参与意识淡漠等等;同时NGO也不得不面对自身能力不足等各种现实难题,如治理结构不清晰、执行团队弱、运行效率低、组织人才短缺等等。  然而,在使命的强烈号召和驱动之下,这一切的内忧外患并不能让NGO停滞不前。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NGO唯有革新现有模式,才能在夹缝中生存,通向可持续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