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反叛主题之比较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记者曾经问霍金:“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最令你感动?”霍金的答案是:“遥远的相似性。”正是事物放诸宇宙的相似性赋予了我们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和研究的价值。明末时期的中国尚不知世界之大,更不知道英伦三岛,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空间上相距八百八十公里,但他们同年陨落和作品中呈现的种种“巧合”,都让人感恩这遥远的相似。
  很多评论家将《牡丹亭》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但我认为《牡丹亭》与《无事生非》同样具有很迷人的相似性,且更有新意。两部作品对相同的反叛主题的不同诠释,也为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交流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人文主义大环境下的相似反叛主题
  反叛是为了更坚贞的信仰。在《牡丹亭》和《无事生非》中,两位作家都塑造了具有反叛意识的女性角色。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处在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的变革时期,这样的时期需要领路人为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东方的人文萌芽引路。
  (一)女主人公的反叛属性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中的女主角色都带有反叛精神。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个追求自由爱情,反叛封建桎梏的女性,爱情就是她崇高的信仰,即使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梦中也要实现。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完美的完成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而与封建制度相抗争。在阴间她敢与阎罗王争辩,重返人间后在皇上面前慷慨陈词, 讲述与柳梦梅相识的经过,控诉父亲对柳梦梅的诬陷拆散一对有情人等行为都表现了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叛、对封建家长的反抗, 充满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气息。
  《无事生非》中的希罗也是对父权社会结构的反叛者。在婚礼上,希罗被冤枉为不贞洁的女子,克劳迪奥不顾夫妻之情羞辱她,她的父亲不顾父女之情命令她以死谢罪。在双重打击之下,希罗唯有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申诉自己的冤屈。她的沉迷正是对父权社会的无言反抗。
  (二)助攻反叛的女主“闺蜜”
  《牡丹亭》和《无事生非》中女主人公的“好闺蜜”,也用语言和行动表现着反叛的主题,她们伶牙俐齿、活泼果敢,专治各种不服!
  春香作为杜丽娘的贴身婢女,在故事中是必不可少的。她热情、活泼、泼辣,大胆,具有反抗精神,对于封建礼教来说,她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与大家闺秀的杜丽娘相比,春香的思想更加大胆、“前卫”,是她最先发现了花园的绚丽风光。对于杜丽娘来说,春香可谓是引领她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生导师,一个可以真心信任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奴婢。在第七折《闺塾》中,表面上是春香淘气闹学,实则背后有着杜丽娘的支持。两人联手,将代表封建迂腐势力的陈最良狠狠讽刺了一番。可以说春香是杜丽娘思想的一部分,两人组合方成为一个立体完整的具有充沛反叛能量的新女性。
  希罗的堂姐贝特丽丝同样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贝特丽丝一出场就是一番打破常规的言论,她拒绝接受社会结构中女性低下的地位。书中说她是麦西纳地区最具个性的女人之一。她可以同男子肆无忌惮的斗嘴,相互戏谑,斗智斗勇。她不畏权贵不愿意做任何人的附属品。作为希罗的堂姐,生活中二人形影不离,在无形中也影响到了希罗。两人共同反叛传统道德和王权制约。
  两对性格互补的闺蜜携手,反叛的力量也翻倍增长,能量源源不断,将反叛的主题变现得生动,使人物形象摆脱扁平,变得圆润。
  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下的不同反叛原因
  大量材料表明杜丽娘是个“至情”之人。为了爱情她同各路人抗争。为了“情”而反叛虽然使反叛本身的能量增加了,但影响力却减少了。读者关注的重心在情而弱化掉读者们对反叛的共鸣。而贝特丽丝则是为了反叛而反叛的典型代表,她自我意识觉醒得很彻底。她脑子反应快,充满人文主义的智慧,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让人过目难忘。
  产生这样的差距的原因在于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东西方社会的文化差异。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嫉妒诱惑,汤显祖也不能免俗。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在当时备受欢迎,没有外在压力,作品表现得也更加自由。
  三、对现今社会的启示
  所谓的反叛,可能只是冒犯了别人凑合的人生。有点像鲁迅所言的“铁屋子”的故事。有些人已死灭,有些人在昏睡,有些人尚有意念,却没有走出这屋子的力量,他们唯有把苦难正常化,把自我崇高化,然后去拖拽那些有勇气有能力走出去的人。即是周遭阻力再大,也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的反叛陈旧落后的道德观念。
  把汤显祖比作东方的“莎士比亚”,其实不然。汤显祖并未到达如此高度。而且时到今日,科举八股,已成过去,但官本位的社会风气,依然使得一些当代文人丑态毕露,跑断脚筋,削尖脑袋,洋相出足,心思全都用在诗外。长此以往下去,中国何时能实现文化复兴!
其他文献
摘要:《红楼梦》的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娲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与玉石相关的意象,甚至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里也带有“玉”字,可见“玉”在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红楼梦》中名字中带“玉”的三个主要人物着手,探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赋予“玉”的精神意义与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玉;个性解放;高洁;爱情  一、“玉”的中国文化背景与《红楼梦》中“玉”的联系  关于玉石的起源。
期刊
摘要:《假冒的波顿·科姆斯》是美国著名犯罪小说作家卡罗尔·约翰·戴利的短篇小说之一。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种硬汉侦探的形象,开创先河地创造除了有别于传统侦探小说的硬汉侦探小说。虽然此类小说的代表作家并不是他,而是后来者居上将硬汉侦探小说上升到艺术水准的哈梅特和雷蒙德·钱德勒,但卡罗尔·约翰·戴利在该部小说中塑造的首个硬汉侦探形象依旧是鲜明并具有代表性的。笔者将在本文中将其形象做具体解读。   关键
期刊
摘要:晚清符霖的小说《禽海石》在小说主题和作者创作思路方面有一些的含混、悖逆的现象,而当代文学中的症候式分析正是关注这一现象的分析方法。《禽海石》的主旨意图是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批判,并倡导爱情和婚姻自由,然而从小说所表现出的种种“症候”来看小说并未沿此道路前行,反而因为其晚清时代的背景而折射出作者自身难以解答的由传统与现代矛盾冲突带来的时代困惑和迷茫。  关键词:晚清;写情小说;症候式分析  晚清
期刊
摘要:现代湖南籍的女作家数量较多,她们的文化作品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家如陈衡哲、谢冰莹、白薇、丁玲等,给现代文坛注入了活力,她们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采,并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本文将探讨丁玲精神追求的形成以及其作品的特点,以此了解湖湘知识女性的特点。  关键词:丁玲;湖湘;知识女性;审美  不同文化滋养不同的人,丁玲在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成型的
期刊
摘要:新感觉派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兴起。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重要成员。本文以其短篇小说《魔道》为例,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并从中管窥作者都市情结背后的传统特质。  关键词:施蛰存;《魔道》;都市;现代性;传统回归  在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家中,施蛰存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重要成员。与刘呐
期刊
摘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红楼梦》的审美长卷中,充满了无可奈何、人生空幻的“辛酸泪”,充盈了艺术再造的无缺之“缺”和无梦之“梦”。曹雪芹在“梦”中高唱“好”“了”之歌,以“情美”之“缺”来“用心”和“运思”,将喜、怒、哀、乐、爱、恶、惧真实的展现在了文本之中,以“心镜”映照出“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的幻灭,用“痴人说梦”般的“诗性智慧”道出了生命崇高的真实——人生如梦,万境归空,生命
期刊
摘要:览毕《日夜书》,心有尤结。在那个上山下乡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里,这些青年注定是会成为特殊时代的牺牲品。来到乡下,狂热,迷茫充斥着这些青年的生活;回归城市,迷茫继续,痛苦加剧。这一代人,身份尴尬,人们对其避而不言,但是作为切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知青生涯对他们整个人生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茫然、痛苦中度过,初入乡村,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回到城市也已经与城市青年的生活脱节已
期刊
摘要:《黄雀记》是作家苏童的著作。他在此书中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意识,但他并不是赤裸裸的描述历史,而是躲在历史真相背后,透过一系列小人物的命运,在时间的流逝与更迭中,向人们传达厚重的历史感,控诉着历史的诡谲多变。本文抓住“看”与“被看”这一线索,从历史的见证者——祖父以及历史的承受者——小人物的纠葛命运这两方面进行论述,祖父见证着这一切的历史浮沉,而背后的隐含作者又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发展流变,一显一
期刊
摘要: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范畴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范畴系列中认知突显性最强。在英语和汉语翻译过程中,译文选词是否恰当对译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解决汉语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英译的范畴越级问题。  关键词: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范畴词;文化负载词;拟声词;英译;范畴越级  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
期刊
摘要:网络小说是近年来影视改编的“新宠”,诸多高人气网络小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然而,在网络小说改编剧席卷荧屏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在高收视率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较差的口碑。电视剧《琅琊榜》播出后,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被誉为“国产良心剧”。本文试以《琅琊榜》为例,分析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网络小说;《琅琊榜》;影视改编  小说是哺育影视剧的重要母体艺术之一。近年来,网络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