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笔者在参与了60节课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发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为避免这些误区,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课堂教学相关规定的认识与思考。
误区一:《数学课程标准》的自由度大,教师的自信心不足,课堂上不敢大胆放开手脚教学,惧怕学生给自己制
造“麻烦”
分析: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及“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传统师者形象的束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自己信心不足。其实,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仅是闻道在先,绝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其所教也不可能完全覆盖学生的知识面。从教学的本质上说,教学是师生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
策略:教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一是要相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大胆地让学生感受、领悟,他们有自己的独到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无形的资源,大胆放手组织学生去学习。二是要摆正位置。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书库,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研究,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学生的学习、研究。只有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学习才能,教师也就有信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误区二:由于《数学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强,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自己的教学活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最终还是忠实于自己的教案,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观察和探究,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而灵活地组织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总想忠实地执行自己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上学习,教学缺少应有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仍然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难以摆脱“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求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教师还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完成。一旦学生稍微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不耐烦的消极情绪。
策略:做一个合格的教学组织者。一是要超前预知,摆脱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出现的教学突发现象,要做好应对准备。二是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预设能否完成,避免机械执行课前的预设方案。关注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三是要注意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法,教师要多问问:你是怎样想到的?为什么要这样想?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境地。
误区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应该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自觉不自觉地由教学“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教师如何去成功地引导学生。学生参与学习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意识的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发现三个基本过程中,而每一个过程都不可能离开教师的成功引导。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成功引导来实现主体性的重构和发展的。要以“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深思;以“变”的方式来诱导学生灵活多变;以“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策略: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引言的设计、浓厚学习氛围的创设,努力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每一次自主学习的目标、内容和问题,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教师要抓住这些时机,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获得成功体验。
误区四:由于《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认为无论什么学习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但是,在课堂上,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只见其“形”,难觅其“实”
分析:教师狭隘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认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否定以前的所有学习方式,只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所谓改变学习的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探索性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习方式的全部。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靠合作、探究来进行的。对有些学习内容来说,主动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中只是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的自主、互动、兴趣、热情的现象,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的认识世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策略:做一个积极的促进者。一是要给学生心理支持。教师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重新组合教材,精选学习内容,设计恰当的操作活动,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展积极的学习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二是要积极观察。教师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原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小组汇报时,应该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情况,而不是只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听、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不至于流于形式。三是不能固定使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要多样化,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器官参与,全身心感受。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作业,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理解内容、促进消化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因为追求自主、探索而降低了对数学课的要求,也不要因为追求表面上的合作、交流而迷失了数学课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合理地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才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白埠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误区一:《数学课程标准》的自由度大,教师的自信心不足,课堂上不敢大胆放开手脚教学,惧怕学生给自己制
造“麻烦”
分析: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及“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传统师者形象的束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自己信心不足。其实,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仅是闻道在先,绝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其所教也不可能完全覆盖学生的知识面。从教学的本质上说,教学是师生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
策略:教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一是要相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大胆地让学生感受、领悟,他们有自己的独到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无形的资源,大胆放手组织学生去学习。二是要摆正位置。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书库,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研究,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学生的学习、研究。只有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学习才能,教师也就有信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误区二:由于《数学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强,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自己的教学活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最终还是忠实于自己的教案,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观察和探究,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而灵活地组织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总想忠实地执行自己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上学习,教学缺少应有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仍然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难以摆脱“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求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教师还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完成。一旦学生稍微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不耐烦的消极情绪。
策略:做一个合格的教学组织者。一是要超前预知,摆脱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出现的教学突发现象,要做好应对准备。二是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预设能否完成,避免机械执行课前的预设方案。关注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三是要注意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法,教师要多问问:你是怎样想到的?为什么要这样想?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境地。
误区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应该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自觉不自觉地由教学“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教师如何去成功地引导学生。学生参与学习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意识的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发现三个基本过程中,而每一个过程都不可能离开教师的成功引导。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成功引导来实现主体性的重构和发展的。要以“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深思;以“变”的方式来诱导学生灵活多变;以“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策略: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引言的设计、浓厚学习氛围的创设,努力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每一次自主学习的目标、内容和问题,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教师要抓住这些时机,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获得成功体验。
误区四:由于《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认为无论什么学习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但是,在课堂上,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只见其“形”,难觅其“实”
分析:教师狭隘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认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否定以前的所有学习方式,只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所谓改变学习的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探索性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习方式的全部。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靠合作、探究来进行的。对有些学习内容来说,主动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中只是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的自主、互动、兴趣、热情的现象,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的认识世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策略:做一个积极的促进者。一是要给学生心理支持。教师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重新组合教材,精选学习内容,设计恰当的操作活动,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展积极的学习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二是要积极观察。教师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原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小组汇报时,应该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情况,而不是只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听、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不至于流于形式。三是不能固定使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要多样化,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器官参与,全身心感受。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作业,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理解内容、促进消化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因为追求自主、探索而降低了对数学课的要求,也不要因为追求表面上的合作、交流而迷失了数学课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合理地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才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白埠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