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见的声音”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诗歌,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偏见”。尽管情感与经验占据了诗歌建构中最重要的位置,然而对于此二者的看法亦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论调。就后者而言,大多数人或许都认为日常经验是建构诗歌的最重要的基础,诗歌就是日常经验的提取和再造。尽管“再造”有高于“日常”的意义,然而亦多是正面的迁移或升华,而少有意想不到的哗变。这其实即是诗歌写作中的正定思维。而实际上,诗人在诗歌写作中并非全是如此,日常的经验也许只是创作的一种“激发”,或者是认知中的“假象”,当然也有可能成为写作主体有意的“假想敌”,于是诗歌便走到了别的方向。青年诗人、批评家李壮在一次采访中曾谈到他对文学的看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学本来就是一种异见的声音,它要对抗板结死滞的经验和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它基于日常经验,却自觉地走到了日常经验的侧面甚至反面——这一点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李壯这样的经验之谈,或来自其对文学的阅读,或来自其对诗歌写作的实践。但无论如何,都流露出一种踏实的心态。其所谓“异见的声音”,我想并非表面上的标新立异,而是要突出经验的独特性,或者在经验择取上持一种别样的观念,把经验中“寥寥无几”的一面呈现出来,并进而打破人们的心理期待。就诗歌而言,这样的写作方式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于日常中突出“偏知”和“锐见”,攻破了世俗经验中所认为应该坚守的“澄明”与“宽广”,终结了诗歌因传统的直面日常经验而速朽的命运。
  以《青岛大教堂》为例。这是诗人带有“童年的正午”经验以及多年之后生存想象经验的一首混合性诗篇。尽管诗的经营与“日常经验”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但是作者对于日常的延伸和改造却处处超越出一般的知见思维,让人备感惊诧。比如第一节,诗人超乎想象地将自己置入“死者”的境地,为人们还原出一种生人难以觉察的认知。此外,童年凝视高大建筑物是一个普遍性的经验,然而诗人却敏锐地借助“强光”的刺激,将“黑暗”“死亡”这一系列“邪妄”“神秘”之物驱逐得干干净净,而这一切都源于“我是随身佩带教堂的人/合上眼,就看见天堂之门”。诗歌的第二节从日常经验中的“避雷针”(教堂的塔尖)入题,但是诗人借助这一日常事物所展开的想象却非同寻常。首先,诗人将“教堂的塔尖”比喻为“探出水面的小小石块”,然后诗意地想象闪电经过塔尖时所呈现的状态,以及大教堂“用混淆时间的安全感/催眠万物”之后“我与蚯蚓”“与流泪的石头圣徒们/一同睡去”时合而为一的精神之旅。无疑,这是一种对日常的深度拓展。我们难以想象,如果诗人没有超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体验力,——当然我们也可以假定是诗人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探寻之后——他何以能够有如此精妙的重新发现日常经验的能力,何以能够有如此精准地捕捉语言并进行经验转换的能力。诗歌的第三节,以“最后一位牧师离世”为切入点,然而紧接着“喜鹊”的出现似乎带来了“愉快”,但紧接着“说一口艰难的青岛话”的“耶稣”的出现又打破了这一格局,使“悲苦”重新降临。如果说对于这些经验的叙述都是根植于所见所闻,是对于“日常”的延伸,那么结尾的延宕则显然呈现出一种反常的“企图”,因为它走向了经验的反面:“他们婚丧,他们嫁娶/他们听不见他的孤独”。耶稣本是以“救世”的身份莅临人间的,向来受人敬畏,然而诗人在最终却以“滑稽”的方式做了一种对文化的“冒险”。那么诗人的用意到底何为?我想首先还是应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中来寻求阐释的基点。正如李壮所认识的那样:“现代汉语诗歌对应着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它不是一种吟诵的姿势,而是一种自为的呼吸,里面掺杂着现代生活的亢奋和焦灼。”再对比阅读其《望京》《传说中的大暴雨从北京擦身而过》《这个叫李壮的人》《去博鳌》等诗篇,诗人所表现出的对于“现代生活的亢奋和焦灼”就更为直观了。当然,这其中所充斥的“异见的声音”也都带来经验上的“惊喜”。
  不过,“异见的声音”显然只是对诗歌写作的一个研究性表述,并不具备理论的意义。美学家桑塔耶纳认为文学是一种具备双层结构的艺术:“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这种“异见的声音”或许可结合第二项结构做一个更加深刻的发挥。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以157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验证该理论的有效性。研究数据来自问卷调查和期末英语考试成绩。研究结果表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在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并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其中“二语理想自我”的影响最大,“二语学习经历”影响次之,“二语应该自我”的影响最小;被研究对象中,男生和女生的“二语理想自我”
内容摘要:E.T.A.霍夫曼是德国浪漫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多想象大胆,色彩怪诞;君特·格拉斯是当代联邦共和国重要作家,其作品想象丰富,语言新颖。两个作家虽然相隔年代甚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两个人的作品都在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同时夹杂着浓重的童话的色彩,如霍夫曼的《金罐》、《沙人》等,格拉斯的《比目鱼》、《母鼠》等。尤其是在霍夫曼的《侏儒查赫斯》和格拉斯的《铁皮鼓》中,都以矮小的侏儒作为主人
肖复兴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儿童文学从来都是成长文学。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小环境、亚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家庭,亚环境指的是学校,大环境则是社会和时代。我不喜欢那种小打小闹、杯水风波的儿童文学,因为那样脱离孩子成长的实际。好的儿童文学,从来不会脱离社会和时代,让其只成为甜蜜蜜的棒棒糖,这样会有点“倚小卖小”。契诃夫的《万卡》,没有剥离俄国农奴时代,瓦尔特·本雅明的《驼背少年》,尽显1900
冯骥才日前带着自己的两本新书《冯骥才艺术谈》和《意大利读画记》现身廊坊书博会,冯骥才接受了专访。冯骥才说:“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冯骥才称,画后边的东西不是看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因此,他将此次看画的随笔命名为《意大利读画记》。冯骥才说:“比较是一种获得思想的方法。”《意大利读画记》这本书看起来是写意大利,但仍然离不开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此之外,我
日前,《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英文版全球同步上市,为你揭开魔法世界新篇章!《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围绕“第二代”主角们展开,可以改变时间、穿越空间的“魔法神器”时间转换器将在新篇中起到重要作用,孩子们用它开启并往返于一个又一个重叠而精彩的魔法时空。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的官方剧情透露:身为哈利·波特,他一直生活得很艰难,如今他是个超负荷工作的魔法部雇员,一个已婚男人、三个学龄孩子的爸爸,日子也
近日,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在江苏兴化举行,27位专家学者对2015年度的小说创作态势进行了分析,并以排行榜的形式对小说佳作加以关注。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是一项已经坚持了16年的学术评议活动,因其评审始终坚持专业眼光、艺术立场和审美精神,被很多文学界人士认为是有新意、有眼光、有质量、值得信任的排行榜,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次评选中,共有25部作品上榜,这些作品较好地体现了中国小
主持人语  亲爱的同学,初初想告诉你,人生总是会面临无数的抉择。有些抉择只是源自生命的本真:一是善良——一念之仁,常会结下一段善缘;二是坚韧——一段坚持,也许就能造就一个生命的奇迹;三是乐观——一种信念,可能会炼成一段阳光的人生;四是和平——一份愿景,或许就能织出一个和谐的世界……当然,这些抉择有时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特定的情境在文学上就叫作“典型环境”。  在军国主义横行、民族歧视猖獗的
阿海不像个“校园诗人”;意思是,他不必心安理得地为自己幼稚的诗找借口,或任由喜爱他的人为之作辩解。诗人不是谈论诗的人,是“诗的人”。你可以等待,也可以去找它;如果寻访不遇,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继续等待。在西北陇上,白天的日头毒辣,你却可以想到月亮的清凉如水。这时的你觉得自己是一株正在分蘖、扬花的麦子。空气中有花粉,在你周遭无所事事地漂浮:  要描绘这个人,是困难的  月光一层层落在身上,他所展现的
日前,斯蒂芬·金的懸疑名作《危情十日》降临上海舞台。《危情十日》于1987年写就出版,讲述了一个疯狂读者对作家施以禁锢、暴力的惊悚故事,在当时的流行文坛实属新潮。隐藏在“疯狂女粉丝”安妮背后的真实人格,至今读来令人冷汗涔涔。1992年,同名舞台剧首演于伦敦西区标准剧院,当时的编剧是西蒙·摩尔,比尔·帕特森和莎朗·格蕾丝分饰男女主角。话剧高潮迭起,惊险丛生,受到观众热切追捧。2015年,纽约外百老汇
受性侵和泄密等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宣布暂停颁发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由100多名瑞典文化界代表组成的机构近日宣布设立新文学奖项,以替代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新设立的评奖机构由100多名瑞典文化界代表自发建立,主要评审包括资深编辑佩乐松和哥德堡大学教授拉松等。奖项对作家国籍没有限制,但提名作家必须出版过两本书,且必须有一本在近10年内出版。收到提名后,新评奖机构将公开提名名单并开启公众投票,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