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52723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学习意志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才能克服困难,深入持久地进行认识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意志 智力 学习目标
  学习意志是指学习者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有意识地控制和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努力地克服学习困难,以实现预定学习目的的心理过程。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意志该怎样培养呢?它有什么意义与作用呢?
  一、良好的学习意志是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学习任务是一种有一定困难的社会义务,学生不但要学习一些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且也要学习一些虽然没有趣味但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自觉地克服学习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才有可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
  其次,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需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疑问,这就需要学生知难而进,具有坚强的学习意志与毅力,战胜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再次,从现实状况来看,不少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智力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却难以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有的甚至成为后进生,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畏难、怕苦、贪玩,易受干扰,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所造成的。反之,有的学生虽然智力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毅力,取得了良好乃至优秀的学业成绩。由此可见,良好的智力和环境条件固然有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但良好的学习意志更是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二、良好的学习意志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把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内化,并转化为自身的智力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才能克服困难,深入持久地进行认识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中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造型儿童人格的一般特征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使学生逐步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三、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越明确,所引起的意志力也越大。因而,明确学习目的,是学好数学的内部动力。研究表明,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
  (1)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数学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是以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教师可借此教育学生立下远大志向,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学好数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是培养学生学习意志的根本途径。
  (2)树立榜样,教育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古今中外数学家坚韧不拔地追求真善美的事迹去激励学生,如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和陈景润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亚当斯穷52年的光阴,终于发现了唯一的六角幻方: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利剑临死前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广……。使学生懂得没有学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是不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增强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把学习目的、动机转化为意志力量,是学习意志培养的基础。
  四、创设疑难情景,磨练意志
  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也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而逐步实现。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练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适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如果情景过难,学生经常受到挫折,则容易使意志衰退。如果情景过易,则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意志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亲身的意志行为,如难题的解答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的成功感,从中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锻炼自身的意志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明确目的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克服困难与缺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种种诱惑和干扰,学生只有排除内部和外界的干扰与引诱,实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能实现学习目标。但是小学生自觉、独立地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比较差,注意力也不稳定,特别是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具体可如下处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依赖性较强、自制力差,教师可注意全程的监控,即事先提出明确的要求,中途实行有效的监督,事后施以严格的检查。
其他文献
学习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发想象力,能使学生清晰地感知新知识,产生愉快的情绪。正如赞可夫所讲:“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高低。实践证明:学生数学成绩的好与差和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成正比的。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淡薄,其原因:一是由于感到数学知识太抽象,学之无味;二是觉得数学太难,形成思想上的障碍;三是有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动数学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乐学数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各科的课标,在强调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周时,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儿童发展最
创新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和灵活性。所谓流畅性是指平稳而又迅速地大量涌现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案的能力。灵活性是指给特定问题找出新奇独特,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
期刊
【摘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技能教学,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旨在通过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方面,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  【关键词】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 技能考查  2010年以来江苏省就对初三毕业生就把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查纳入中考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引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就是目前我们教学中普遍应用了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在教学当中只有我们恰当的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下面就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进行交流。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课堂 心得体会  1.前言
<正>未来,互动+数据+创新,仍将是户外广告行业的三个重要的关键词。2011年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一年,全年GDP增长预计在9.2%左右。虽然物价上涨导致部分企业主营销压力增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教育领域,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真正向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多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用以表达大量的信息,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
期刊
【研究背景和意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blocker,ICB),如CTLA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或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抗体,已经在
一、提出分组与分配问题。澄清模糊概念  n个不同元素按照某些条件分配给k个不同得对象,称为分配问题,分定向分配和不定向分配两种问题:将n个不同元素按照某些条件分成k组,称为分组问题,分组问题有不平均分组、平均分组、和部分平均分组三种情况。分组问题和分配问题是有区别的,前者组与组之间只要元素个数相同是不区分的:而后者即使2组元素个数相同,但因对象不同,仍然是可区分的,对于后者必须先分组后排列。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能用数学。这种意识将成为学生受益终生。  【关键词】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