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楼区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校本化建设,提出“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目标,引导学校充分利用特色体育运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种运动体验以及兴趣发展的可能,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样的改革更真实、更丰富、更具兴趣性、更有持续性,为给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广阔空间,钟楼区始终践行“实验只是为了让钟楼的学生撒着欢儿地奔跑,在人生的跑道上得到适切的成长。”其主要意义和作用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寻兴趣导向,鼓励“自由生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奔跑”指向学生的运动生命状态。这意味着,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能以兴趣为导向,“自由生长”,让运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一)课程设置丰富自由
遵循常州市确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六一工程”的建设工作目标,坚持学生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兴趣培养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如,花园二小的体育课程主题化,使学校的传统项目“棒垒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起“同生共长”,并以“四季”为主题,统整学校相关课程,丰富课程样态,使零散的体育活动主题化、序列化。课程改革实验的顶层设计像一针糅合剂,将很多零散的活动有序组合在一起,给学生带来深刻又丰富的体验。再如,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胆变革课程设置,对课表作息时间进行重组,长短课、大小课相互结合,由此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形态的设置上更丰富、可选择性强且更有序。
(二)在选择中学会担当
改革提出给学生丰富的项目体验与选择权后,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所致,对一样项目无法建立长久的兴趣和坚持的意识,容易出现学生在没有明确这项目的意义前就选择逃避。实验校的教师们继而进行了这样的实施策略:一是帮助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他们的项目;二是在项目学习过程,以学生健身能力发展为重点,鼓励其对某一体育项目从浅层次的兴趣走向深层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体悟并认识到“坚持”的宝贵品质给他带来的显著变化,使其能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得课程改革实验能向纵深发展,学生的“奔跑”状态日渐生动畅快。
(三)“体育 ”融合设计
“体育 ”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单一体育节向“体育 ”迭代,体育节变脸成为体育嘉年华。体育节上,美术学科搭上了便车,以体育元素为主题的陶艺作品制作、展览同步推出;高大上的语数外也与体育节“联姻”,课堂上的教学资源由此生成,一篇篇体育作文、数学小论文都在“班级体育文化展示”中精彩呈现;体育传统游戏的创编既有对内容的继承,又有形式的创新,实现了体育与生活的勾连,与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的融通,传统游戏惊艳了体育节,更活跃在此后每一天的课间活动时刻。
“体育 ”的学习方式显然更受学生欢迎。泰村实验学校用“语文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数学中的丈量、地理教学中的测绘、音乐教学中的韵律”等深度融合体育项目,给学生更多欢乐、更多体验的方式……实验区走过一年,笔者深感对学生成长的尊重是让学生撒欢儿奔跑的基本力量,“体育 ”之受欢迎、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学生最大限度的尊重、对学生成长体验的敬畏。
二、举全区之力,创设展示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还指向“奔跑的跑道”基础环境建设和“专业的指导”等软件投入的建设。这意味着要举全校之力、全区之力给学生创设运动环境,让学生随时可玩、随处可动,且玩中有学、动中可获。
(一)专业师资的引入与培养,护航学生兴趣
改革,运动项目增设了,课程设置变多了,师资从哪儿来?又如何保障有效学练?内挖潜力,巧借外力,充实师资,变革课堂。首先,这次改革不是体育学科单科范围内的事,是一项由体育牵手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顶层设计,全校的教师都是本次实验的主体,除了体育专业师资之外,全校具有体育能力的师与生,共同投入课堂实践,本身有专长、有兴趣的教师各自领衔相关项目,学校校隊运动员、校外运动俱乐部的积极分子成了本次实验项目中有力的小助手,他们辅助其他教师一同开展相关运动项目的学与练。其次与外部资源联动,一是借助周边体育场馆的硬件设施,解决城中学校小场地的“困境”;二是引入外聘专业师资,对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时借师资的引进带动新兴体育项目的运转;三是在谭市实验学校首创了“晨间亲子课程”,借助家长走入校园的力量,争取了每一个锻炼时空的同时又缓解了师资的紧张。实验区的学校就用这样内引外借为课程改革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成长护航。
(二)环境装备的投入与创新,助力学生成长
从项目实验以来,市区两级政府为实验项目投入专项资金,首先对学校体育、卫生装备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补充配置实验校的体育设施设备,翻建、翻新、新建各式体育场馆,上一年度全区共投入近千万元,提升改造中小学体育场地13 180m2,改造塑胶运动场面积4 000m2。其次,市区两级政府联手体彩资金打造社区健身路径,加大对实验区域的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比,构建校外“十分钟体育圈”,让运动触手可及,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有效的环境支持系统,助力课改项目的实施,也助力学生的成长。
三、塑体育文化,引导尊重生命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指向体育文化的打造。这意味着所有创设给学生的“兴趣、追求、文化、精神”都将是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衍生为一种钟楼学生身上的能量、气质,指导其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
(一)从外塑到内显,为运动立心
学校空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理念的空间存在形态。区实验校积极营造物化的校园环境,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氛围,拓展学生健身的空间,教室内外、空地、连廊、墙壁等都成为学生健身的好场所,各种练习随处可进行,使学校的每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教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体育精神的润泽,体现出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钟楼区花园二小的师生通过健身常识、名人名言、健身故事等文化环境的熏陶,以促进校园健身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加强对健身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健身意识,养成健身习惯。如通过连廊、教室墙壁、学校围墙、校内围网等空间,印制宣传版面、贴画,为学生介绍健身常识与名人名言;广播媒体宣传:通过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等广播媒体,开展学知识介绍、听健身故事活动;班级健身故事宣传:各班开展讲故事比赛,分享、交流身边的健身故事,让运动精神流淌在心,让文化能量成为师生共同的气质。
(二)从制度到文化,助学生立命
从区域层面到实验学校,我们厘清区域、学校教育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发展的共同愿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用目标引领发展,激发了各校参与改革的创造力与行动力。其次是制度保障,上至市级“六个一”工程的架构、区域10项任务指标的细化落实,下至学校每一个活动的方案制订、每一个体育社团的章程都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实验项目的机制保障。
回望钟楼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钟楼教育人一直在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贡献着智慧和汗水,为了这个目标,不管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我们有决心,也有能力,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继续全面推进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
一、寻兴趣导向,鼓励“自由生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奔跑”指向学生的运动生命状态。这意味着,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能以兴趣为导向,“自由生长”,让运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一)课程设置丰富自由
遵循常州市确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六一工程”的建设工作目标,坚持学生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兴趣培养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如,花园二小的体育课程主题化,使学校的传统项目“棒垒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起“同生共长”,并以“四季”为主题,统整学校相关课程,丰富课程样态,使零散的体育活动主题化、序列化。课程改革实验的顶层设计像一针糅合剂,将很多零散的活动有序组合在一起,给学生带来深刻又丰富的体验。再如,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胆变革课程设置,对课表作息时间进行重组,长短课、大小课相互结合,由此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形态的设置上更丰富、可选择性强且更有序。
(二)在选择中学会担当
改革提出给学生丰富的项目体验与选择权后,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所致,对一样项目无法建立长久的兴趣和坚持的意识,容易出现学生在没有明确这项目的意义前就选择逃避。实验校的教师们继而进行了这样的实施策略:一是帮助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他们的项目;二是在项目学习过程,以学生健身能力发展为重点,鼓励其对某一体育项目从浅层次的兴趣走向深层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体悟并认识到“坚持”的宝贵品质给他带来的显著变化,使其能掌握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得课程改革实验能向纵深发展,学生的“奔跑”状态日渐生动畅快。
(三)“体育 ”融合设计
“体育 ”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单一体育节向“体育 ”迭代,体育节变脸成为体育嘉年华。体育节上,美术学科搭上了便车,以体育元素为主题的陶艺作品制作、展览同步推出;高大上的语数外也与体育节“联姻”,课堂上的教学资源由此生成,一篇篇体育作文、数学小论文都在“班级体育文化展示”中精彩呈现;体育传统游戏的创编既有对内容的继承,又有形式的创新,实现了体育与生活的勾连,与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的融通,传统游戏惊艳了体育节,更活跃在此后每一天的课间活动时刻。
“体育 ”的学习方式显然更受学生欢迎。泰村实验学校用“语文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数学中的丈量、地理教学中的测绘、音乐教学中的韵律”等深度融合体育项目,给学生更多欢乐、更多体验的方式……实验区走过一年,笔者深感对学生成长的尊重是让学生撒欢儿奔跑的基本力量,“体育 ”之受欢迎、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学生最大限度的尊重、对学生成长体验的敬畏。
二、举全区之力,创设展示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还指向“奔跑的跑道”基础环境建设和“专业的指导”等软件投入的建设。这意味着要举全校之力、全区之力给学生创设运动环境,让学生随时可玩、随处可动,且玩中有学、动中可获。
(一)专业师资的引入与培养,护航学生兴趣
改革,运动项目增设了,课程设置变多了,师资从哪儿来?又如何保障有效学练?内挖潜力,巧借外力,充实师资,变革课堂。首先,这次改革不是体育学科单科范围内的事,是一项由体育牵手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顶层设计,全校的教师都是本次实验的主体,除了体育专业师资之外,全校具有体育能力的师与生,共同投入课堂实践,本身有专长、有兴趣的教师各自领衔相关项目,学校校隊运动员、校外运动俱乐部的积极分子成了本次实验项目中有力的小助手,他们辅助其他教师一同开展相关运动项目的学与练。其次与外部资源联动,一是借助周边体育场馆的硬件设施,解决城中学校小场地的“困境”;二是引入外聘专业师资,对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时借师资的引进带动新兴体育项目的运转;三是在谭市实验学校首创了“晨间亲子课程”,借助家长走入校园的力量,争取了每一个锻炼时空的同时又缓解了师资的紧张。实验区的学校就用这样内引外借为课程改革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成长护航。
(二)环境装备的投入与创新,助力学生成长
从项目实验以来,市区两级政府为实验项目投入专项资金,首先对学校体育、卫生装备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补充配置实验校的体育设施设备,翻建、翻新、新建各式体育场馆,上一年度全区共投入近千万元,提升改造中小学体育场地13 180m2,改造塑胶运动场面积4 000m2。其次,市区两级政府联手体彩资金打造社区健身路径,加大对实验区域的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比,构建校外“十分钟体育圈”,让运动触手可及,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有效的环境支持系统,助力课改项目的实施,也助力学生的成长。
三、塑体育文化,引导尊重生命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指向体育文化的打造。这意味着所有创设给学生的“兴趣、追求、文化、精神”都将是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衍生为一种钟楼学生身上的能量、气质,指导其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
(一)从外塑到内显,为运动立心
学校空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理念的空间存在形态。区实验校积极营造物化的校园环境,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氛围,拓展学生健身的空间,教室内外、空地、连廊、墙壁等都成为学生健身的好场所,各种练习随处可进行,使学校的每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教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体育精神的润泽,体现出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钟楼区花园二小的师生通过健身常识、名人名言、健身故事等文化环境的熏陶,以促进校园健身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加强对健身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健身意识,养成健身习惯。如通过连廊、教室墙壁、学校围墙、校内围网等空间,印制宣传版面、贴画,为学生介绍健身常识与名人名言;广播媒体宣传:通过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等广播媒体,开展学知识介绍、听健身故事活动;班级健身故事宣传:各班开展讲故事比赛,分享、交流身边的健身故事,让运动精神流淌在心,让文化能量成为师生共同的气质。
(二)从制度到文化,助学生立命
从区域层面到实验学校,我们厘清区域、学校教育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发展的共同愿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用目标引领发展,激发了各校参与改革的创造力与行动力。其次是制度保障,上至市级“六个一”工程的架构、区域10项任务指标的细化落实,下至学校每一个活动的方案制订、每一个体育社团的章程都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实验项目的机制保障。
回望钟楼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钟楼教育人一直在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撒着欢儿奔跑”贡献着智慧和汗水,为了这个目标,不管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我们有决心,也有能力,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继续全面推进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