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历史现场:认识民国史学的一个新维度

来源 :东岳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一直较为重视对民国时期一流史家的研究,稍后又注重对扬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家在民国时期取得成就的探讨。在这两种研究路径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被遮蔽的史家群体,他们不及民国学界那些一流史家耀眼,也没有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史家炫目的光环。但是,他们在民国时期取得的学术成就,确系推动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受到前两种研究倾向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地位不断被挤压。因此有必要重返历史现场,揭示他们治史的成就、方法与影响,"复原"他们在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地位。以民国时期专研明史的王崇武为
其他文献
针对快速路交通流安全问题,基于交通流跟驰模型的安全特性,采用监控视频获取的车流轨迹数据对交通流跟驰模型进行标定,因主路与匝道的交通量需求特性不同,设计了交通流安全特
乡村振兴离不开返乡创业,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积累是推动其返乡创业的关键。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2019年1-7月份的返乡创业企业一手调查数据,研究创业者人力
《故事新编》手稿中白话改文言、或手稿本与初刊本文言白话混用等现象,某种程度上印证并补充了诸多学者对其文学作品中进化观矛盾性的讨论。以《补天》为例,首先柏格森"创造
福利国家因其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著称,在推进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就调节收入分配、缓解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等实施了大量举措,对居民幸福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量
1918年钱玄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是一个意义不断被延伸、改写的文学史现象。它的"经典化"发轫于1949年之前,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成为高峰,而
西方生态美学主要出现在北美等英语世界,德语和其他外语世界(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以英语世界的生态美学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可以发现,西
"生活儒学"思想体系是现代中国哲学"情理学派"的理论集大成形态,是现代中国哲学、儒家哲学的最新形态。"生活儒学"实际是给出了"人是情理的存在"这样一个存在论层级的哲学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