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春归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酷热·深圳,元宵刚过,时令未出正月。
  今年的春季像打摆子,昨天恍如炎夏,穿着短袖,开着空调,大汗淋漓的,恨不得打赤膊。
  而20小时后的现在,我坐在深圳家中院子里那张常写字的小桌上,竟裹着毛衣,穿着皮袄,仍哆哆嗦嗦的,打字时,必须要一杯又一杯的热茶才能将冻住的思维暖和过来。
  仅一天的时间,温度就差20多度!人,也不知所以了?
  强势的人类,已将地球的自然万物,调教得面目全非;而因此影响气候、生态变化造成的各种灾难,也开始被世人重视。如今,就连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一直老老实实的民俗时节,也如饮醉酒般,浑然不知所云,颠颠倒倒。
  “生态”这个如今特别热门的话题,从朋友的聊天到媒体的讨论,从哥本哈根的低碳到美国社区农庄的掀起,从《焦点》风土中国专家作者的关注到热衷于风土文化的读者,从人类学到生态学,主题总离不开它。
  看眼前院子里的这株白兰花树,可怜的它,被气候折腾的,已顾不了时令的规矩,在同日里,即要准备落叶,又要管发绿茅、蓄花蕾,忙个不休,一年的花事都得做完。再听此时的窗外,春节烟花炮竹的响声和湖边往日夏日才有的蛙啼声,同声合鸣,此起彼伏。
  春夏秋冬,如今四季合一时,往日的春天,何处寻找?难也!
  心里最在乎的,是那棵从杭州老家花园里移植过来的双色腊梅花。满心希望,在深圳能感受它带来家乡浓郁的初春信息,它还承载着我对父母亲情的思念。往年,在杭州老家,年年是她率先将春天的味道洒满家中的小院。现在,栽在深圳两年多了,它总是沉默不语,蔫蔫的,迟迟的,见不到往年初春,腊梅花开,清香迎春的风采。是水土不服?还是气候变化?
  “你什么时候回杭州啊?今年的梅花开得特早呀,别错过赏梅期了。”以往每年初春的相约,我都会准时赴约,今年还未到往日相约的赏梅季,孩时的伙伴就陆续的发信息来催我。
  “观梅何时最相宜?东风残腊正当时。”今年,小寒刚过,大寒未至的“残腊”之时远未到,梅就顾自开了,浑然不顾那些每当花季,准时前来的四方名流骚客,驻足杭城,寻胜探梅,昼探夜赏,不分晴雨。
  这些被称为“饥饮枝上花为粮,醉眠石上花为床”梅癖子,本摸着梅树杆就能知道它的花期。今时,定是和我同样,不知所措,错过花事。
  今年的花期提前,也给了我一次意外的惊喜——新年刚过,公司员工汇聚在杭州孤山,在公司的“一片云”会所开会。那会所,原是南宋时期的“敬一书院”,有渊源典故。听说当年康熙下江南,站在保山山顶,远眺“敬一书院”的白墙,烟雨间隐隐闪现在孤山万绿丛中,在蔚蓝西湖的衬影下,犹如天际漂浮的一片白云,欣然在“敬一书院”的白墙上题词:“一片云”。
  那天,我们刚到平湖秋月,一袭暗香便远远的扑面而来,闻着幽香,寻探转至孤山下:眼前一亮,恍然问,自己仿若飞入成片的红白云间,云携着暗香,从孤山的放鹤亭边一阵阵如浓雾般,萦萦绕绕地迎着你飘来。近看,一朵朵翠玉般饱满的花蕾,一片片蝉翼般透明的花瓣,在挺拔而光滑的枝头上全然不顾时令,旁若无人似地怒放着。娇艳俏丽,妩媚动人。清雅醉人的馨香,从枝头花间吐露出来;迷迷漾漾,浩浩淼淼,像晚霞映照在白云之上,又恰如红云飞舞荡漾。
  我顿然大悟,想当年康熙皇帝的题词“一片云”,断不是指书院的白墙,而是早春烟雨朦胧中,孤山放鹤亭山坡上那成片的梅云!而那“一片云”必得是早春来,才看得到。看来,这个典故得要重新诠释了。
  孤山的梅,开早了。
  此刻,心里又挂念起,浙大老家花园里,那颗从小栽种的两人高的双色腊梅。这次没时间去探望,会和她的后代——那株移植到深圳的腊梅花一样吗?气候变化,不知对她的花期有否影响,何时花开颜,何日报春归?
  百年后的春日,孤山的“一片云”,还会在吗?
  我们“炮制”了自己都无法控制的气候现象。我们的源头——水、空气和生命形态全都息息相连。但这些生态的连结。近年已遭破坏,大到地球变暖山川变异,小到腊梅花期错乱,人类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把暖化的方向逆转!
  我们的失当代价高昂。
其他文献
大理古城诱入迷人,那蜚声满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一幢一道风景,一道艺术,一种标志,一种情结,或显露或隐藏着一个民族传递下来的灵气。早就听闻喜洲是大理白族民居保存最好、最多的地方,来到喜洲城,立刻就感觉到了它那与众不同的魅力:青瓦白墙,绿树相映,田园如织,村落棋布,黑白分明的山水间,是黑白分明的村庄与田畴,远远望去分明就是一幅意蕴深邃的水墨画,而画幅中最为浑厚,最能让人击节三
期刊
在那金色沙滩上,洒遍银白的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往事踪影迷茫,有如幻梦一样。你在何处躲藏,背弃我的姑娘,你在何处躲藏,背弃我的始娘。  很多人喜欢这首歌,它能把月光下的人间描写得如此清澈!这就是传说中著名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一片无垠的沙漠、一段无法忘怀的背弃、一卷快速飞去的云、一颗追寻的痴心;一个个人间悲喜剧都在月光的照耀下上演。    塔塔尔族,一个具有白种人血统的奇特
期刊
曾经怀里揣了把布鲁斯口琴,几年里逆着黄河走遍祁连山的南北,也走过高在天上的青海高原,多少次在青海的黄南泽库草原上遥望东边渐渐低垂的山谷,在果洛高山之间听着在班玛河谷里的涛声,在巴颜喀拉山南侧的歇武寺路口寻找熟悉口音。然而能看到都是炊烟在数十万面经幡面前飘散,阳光穿透觉囊教派神秘的高塔,牦牛群在阿尼玛卿6月雪色之间的沼泽地里穿行。7000年前,在青海高原上生活过古羌人,他们会追逐没有方向河水四处迁徙
期刊
出发·寻找    北国的早春,乍暖还寒,柳绿未均。  透过车窗,举目远眺,毫无遮挡的村村落落,在远方广阔的地平线上起伏跳动。初醒的大地像一位晨妆中的塞外公主,丰娆的身体淋浴在晨曦之中。近处村头的细柳虽只呈现出一小抹微微的淡绿,但在北方大地素雅的背景上却分外惹眼了,这时我的视野里已经有牛或几只羊的影子,我们已经进入乡村原野,回归自然了。心情也如嫩草的颜色,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坐在车内,“阿里郎
期刊
古老的历史,并没有全都记载在浩瀚的史书里;悠久的文化,也没有全都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石窟雕塑艺术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她有许多秘密深藏在深山石窟中,等待人们去探寻。  我们《焦点》杂志本期西北石窟文化寻踪的专辑,特意邀请了几位专家以博客对话的形式,和我们一起探索中华文化,带领我们进入古老的石窟,一起寻根,一睹西北石窟艺术的光彩,共同探源那些无语的精灵身上的秘密,与读者分享先睹的快乐。我们和这些专
期刊
去年十二月去西藏,早晨六点即起,到布达拉宫下,转了一会,天很黑。后来想写诗,四十年没有写诗了,试着动笔,觉得尚可,还不太落后。愿读者晒正。  黎日月前,夜如潮水般,淹没了  布达拉宫和山,高耸如岛  广场所有灯光,熄灭  只有我,像一条孤独的鱼  静静地游着,寒意无边——  黎明前,夜如哈达般,覆盖了  无尽的转经道。转经筒冷落排列  如盏盏酥油灯,等待点燃  我走着。无边的风,流动不已  推拥。
期刊
我一向尊重孔子,但这篇文章肯定切题:一是孔家有买卖,字号“孔家店”,历代儒生皆系该店从业人员,靠他老人家的牌位混饭吃,人数多到无法统计;二是财脉传承有自,民国豪门财阀、孔子七十五代孙孔祥熙,时称“孔财神”,追根溯源,古代孔子是近代财神的老祖宗;三是当今围绕孔子牌位,从祭孔、读经、讲学、办学到出书、拍影视,形成了一条极其肥壮的“文化产业链”。  孔子生前运气很背,带着从业学徒周游列国,推销治国平天下
期刊
记忆里,家乡的河流上有一座长长的木桥,人们在上面行走、买卖、谈笑、纳凉,彼此间相互关心、相互问候。傍晚时分,许多人爱坐在桥头拉着家常,随意享受河风,心里却惦记着来年的丰收。这座古桥,便是风雨桥,一个让人身心都得以休憩、自然回归本真的心灵渡口。  风雨桥又名花桥、回龙桥,建筑史上称为廊桥,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遮风避雨,故名风雨桥,是湘西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湘西凤凰县的
期刊
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的确,新疆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域,在祖国版图上占据1/6。这块辽阔的土地,分布着众多的民族,而人口最多的当属维吾尔族,这个民族与这块土地如影随形,提到新疆,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这个民族。正因为这个民族的广泛分布,也正因为这块土地的辽阔无边、地理多样,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人文宗教等众多因素影响的维吾尔族民居才呈现出多样性,而每一种形式都是那么的迷人。来到新疆,你不
期刊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一曲清纯甜美的歌声,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帕米尔高原飞出,伴随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传遍世界,使无数的人们怀着崇拜之情,跋涉万里,西出阳关,攀援冰山,来领略这冰山之上奇异的风情。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南为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