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雄老丑贵传神r——石涛的书法及启示

来源 :人文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ANGQ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涛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且是“清初四僧”中唯一一位有理论专著传世的画家.石涛在书法方面同样有着不俗的成就,但由于石涛的画名太盛,鲜有研究者对其书法进行系统阐述.石涛所处的时代明清鼎革、天崩地解,此时的书法主流正面临着由“帖学”向“碑学”转换的先行阶段,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尚奇、求古”的风气.石涛的书法在打上这一时代烙印的同时,又有着其自身独到的见解与实践,他的成就对于我们探讨彼时的书法生态、研究当下的书法出新,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和文化市场的发展繁荣,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力逐渐被视为文化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101家文化传媒类上市企业2017-2019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对社会责任对文化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基于此,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提出增强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的对策建议,进而构建三位一体的动态协同机制,合力实现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鲁绣是广泛流行于山东地区的地方特色刺绣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彰显了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日渐重视,鲁绣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机器制造业冲击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鲁绣的保护利用务必大胆创新,将鲁绣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进行保护开发,促进传统鲁绣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地方戏保护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地方戏保护正面临以演出数量减少、传习活动与公众文化生活脱节等状况为主要表现的同社会生活“脱嵌”的现实境况.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的总体方向下,以大同地方戏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协调传习方式间的配合、拓展地方戏保护的运用场景、加强地方戏文化宣传的方式,实现地方戏保护中对社会生活的“再嵌入”,尝试为推动地方戏保护提供参考.
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使民间艺术的生存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化、平民化、口语化的文化倾向与价值选择,赋予了民间艺术全新的价值尺度与文化判断.作为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现象之一,民间艺术的“价值重估”并非只是自身觉醒与发展的本体诉求,更是被社会力量纳入新文化体系的被动选择,呈现出“自知”与“他决”合力的时代特征.
期刊
潘天寿的书画艺术本体观和书画同源论在近现代画家中具有典型意义.潘天寿认同传统书画理论中将书画艺术与宇宙本体相联系的思想,亦认识到书法和绘画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但他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书法和绘画亦各有存在依据.其中,绘画的存在依据是“形、色”的“似”,书法的存在依据是“写”.基于此理解,潘天寿的书画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数字经济时代下,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作为文化企业关键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将其引入创新生态系统,打通企业上下游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文化企业内不同生产要素的关联与重组.数字技术与企业文化融合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在文化企业的交易模式、组织结构、交付流程等方面,完成企业数字化革新.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文化企业需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才为依托,不断健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终于读到了这本期待很久的书——《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历史》.rn我曾经有幸拜读过这本书的初稿.那是2020年7月1日,刘道玉先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给我写了一封信,寄来了这本书最初的手稿.先生告诉我,他在疫情中完成的这本《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历史》,是他的第二本自传,重点是写他在武汉大学进行的近8年的教育改革,主旨是创新.我一口气读完,心潮澎湃.
期刊
人工智能艺术不断挑战着人类艺术,因涉足人类独有的精神领域,使人类不断产生危机感,这是人工智能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人文焦虑,而这种人文焦虑来源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作为评价人工智能的尺度,而提倡消除人与人工智能的二元对立,进而形成两者之间的博弈.人类中心主义或极端的后人类主义都是一种主体性思维,与主体性思维不同,主体间性思维则强调诸主体双向敞开和对话.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可以丰富艺术创作的视域,且不会湮灭人的独特性质.
山东是戏曲大省,剧种多、院团多,历史上涌现出众多优秀剧目.近些年,歌剧、舞剧成了山东舞台艺术创作的主力军,涌现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反观山东戏曲创作日渐式微,在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尤为突出.本文从缺乏开阔的视野、缺少鲜明的个性、缺少思想深度的挖掘等方面审视山东戏曲创作问题,提出加强创作规划、提高审美眼界、透视人生人性、创新审美样式的戏曲创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