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育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b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经过了上百年的时间,而中国却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这里除了共同的因素之外,政府的生育政策起缩短转变时间的重要杠杆作用。除其政策作用之外,文化应当是生育率下降最重要的因素,即便是同一政策之下,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仍然表现出不同的生育水平。
其他文献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在其未来的寿命中,身体的健康状况不是衡定不变的。有生病的时候;有机体功能受损的时候;也有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那么,在人的整个老年期中,各种不同健康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分别有多长,各自占整个老年期的比重又是多少呢?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经济社会指标。人口分布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规模的地域分布。本文主要就上海市中心区人口分布现状与现有第三产业状况之间的矛盾,讨论未来人口分布新格局对上海今后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并进行政策探索。
大连开发区位于大连市北部金州区大孤山乡,始建于1984年。现已初步建成现代化的国际贸易、商业、工业等综合性发展的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加速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高素质的人口群体。本文仅以大连开发区为例,探讨如何在开发区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口群体。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经过21年全国范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结构性特点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即时认识新特点及其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对跨世纪时期中国人口的变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这个过程。
本文介绍目前人口迁移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均衡模型与非均衡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目前的一些讨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两类模型的适用条件;着重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口迁移研究假设的选择。在理论上指出了目前这方面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在理论框架、概念的澄清、方法的选取、社会经济背景以及理论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为下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本文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教据来源,即1992年全国38万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对生育基数估计的准确性问题,给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育基教估计方法,并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育基数与育龄妇女总数。
人口学和社会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存在,都已经历了100多年和200多年的历史。中国对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很早,但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情,当时出了一批以陈长蘅、许仕廉、陈达,吴景超、李景汉为代表的人口社会学派,
女性人口社会化问题的提出,是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被正式提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持续而迅速发展,社会组织日益发达和政治民主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的现代化,教育的发达与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这些要素的实现都有赖于人的现代化。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人与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