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语言的转换与生成。在小学语文“学-导-习”课堂中,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将语言转换与生成细化为以学定导、以导促练的教学策略,即:找准一个转换的交切点,创设两种转换的环境,实践三种转换的形式,展开四步转换的过程。
  关键词:语言表达;转换;生成;“学-导-习”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A-0049-03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根本目标必须定位在“学习语言运用”上,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语言运用”的关键。结合我校一直开展的小学语文“学-导-习”(即“先学展示-点拨指导-练习反馈”)课堂教学,具体在一节课上,学生如何在品味语言中学习使用语言?其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才能得到提升?语用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哪里?
  以表达为宗旨的语用课堂教学,其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也是语言。一般来说,学生的课堂语言大多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身的内储语言,文本的语言,以及文本语言与内储语言碰撞、交融产生的新的语言。从理解文本的语言到表达运用新的语言,应有一个转化,即由“他入”转为“己出”。学生倾吐自己的理解,就必然与表达对象之间有信息的交流转换,刚转化生成的语言与其他学生的语言又会碰撞交融,会重新转化生成新的语言。教学的核心正在于新的言语的生成与转化。这样的原理机制与过程可以概括为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①语言的感悟与发现。②语感的触动和体验。③言语的生成与转换。其中,“转换”与“生成”是语用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文字的运用就发生在“转换”与“生成”这个核心与关键环节上。经过深入实践思考,我们将“学-导-习”课堂中语言“转换”与“生成”细化为以学定导、以导促练的“1234”教学策略,即找准一个转换的交切点、创设两种转换的环境、把握三种转换的适合形式、展开四步转换的过程,改变了长期以来理解为主、感悟至上的课堂状态,实现了由内容分析向语用学习的变革,形成适合不同题材、不同学段的教学思路,呈现“学-导-习”课堂独有的教学形态和特质。
  一、找准一个转换的交切点
  为了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教师就应该关注教材,关注教材编写意图,关注教材语言表达、遣词造句,找准“这一课”里适合学生语言实践的点,并围绕这一点进行引申,转入相关的实践。这一环节犹如软笔书法中有转折的笔画,在写这样的笔画时,必定要在转折处先略作停顿,待停稳后笔锋立即转向下一个方向(目标)。其中,笔锋转折前的运行轨迹好比文本语言的实践练习“样板”,顿点即转切点,接下来笔锋的走向则是教师创设的引导学生走进的语用实践情境。其间,转换的轻重缓急、舒展自然都是教学的硬功夫。
  以《水》一课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紧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地经历阅读、感悟、体验、内化等学习文本的过程,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内蕴。在积极的“将心比心”中,学生的体验更加逼近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脑海中建立起文本细节描写的相关图式。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体验和感受来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短暂的沉寂后,教师缓缓说道:“有雨的日子,对于文中的‘我’来说,真像过节一样美好而难忘;一勺水洗澡的快乐,带给我们的感觉却是那样的苦涩。有水的快乐衬托出没水的痛苦。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吗?”这样一顿一导,一今一昔、一实一虚,文本与现实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这一震撼必然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与思维从文本中“走”出來,复归于真实的生活细节,认真审视司空见惯的水,有关“水”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学生在言说的过程中,文本相关语言的描述方式、语言的建构图式自然成为他们言说的“参照物”,他们积极地、有意识地把“语言的形象”转化为“形象的语言”。同时在师生相互交流中,学生积极调取“内储语言”,吸纳新的言语信息,语言世界被拓宽,一些言语表达方法在学生的语言系统里就慢慢被建构起来。语文学习的价值正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进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获得思维和语言的同构共生。
  二、创设两种转换的环境
  所谓“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设身处地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喜文本内容所喜,悲文本内容所悲,思文本所思,感文本所感,真正领悟言语形式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阐释的意蕴,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魅力。在找准语言实践训练点之后,教者更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随着交流的展开,在文本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走”出来,不知不觉置身于教者精心创设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且思维和心灵在两个相关情境中来去自由,实现思维拔节,情感荡漾,情不自禁而“辞发”。
  在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学说中,倾听、学科本质、挑战性问题是三大核心要素。其中挑战性问题决定着学生思维拔节的高度,它一般出现在课堂的后半段。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基本完成文本言语图式建构之后,穿梭于文本情境与生活情境之间时,就会对挑战性问题跃跃欲试,在认识的辨析梳理中整理自我认知,形成自我判断,通过深思熟虑的阐释陈述自己的思想,并且为能说得明白清楚,极力思考如何更好地说。
  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时,针对文本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具体位置的写法,笔者采用了置换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词语,再联系课后习题,让学生学文画图,理解方位词语;接着就地取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好朋友、老师的位置,班级图书角位置等。这样的教学环环紧扣,逐层推进,学生从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场景中“走”出来,面对自己教室这一真实的场景,在交流中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还能活用方位词语,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三种转换的形式
  每一篇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有似曾相识的语言可遇,有相关的思想可感,还有文本的表达方法可学习迁移。我们认为,语言转换的形式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其他文献
摘要:对J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是以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综合分析量性与定性数据,结合“活动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重点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声音”。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加以深入分析与反思,并从学生的需求和相关真实问题出发,从而探究提升校本课程管理与设计的有效策略,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
摘要:叶圣陶先生的“直观论”教育思想与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一致性,都以生活为基础,注重亲历与实践。品德课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知情意交融、点线面交织,创造并丰富实践的场域和形式,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契机,实现品德教学知行统一。  关键词:直观论;品德课堂;叶圣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37-03  效在“直观”是叶圣陶教育理论的
学习一篇课文,学什么?无非就是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不仅仅是学习如何理解字词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字词句段篇的运用方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叶老不仅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强调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在学用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
摘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参与游戏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采取以幼儿为本、引导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和游戏记录;将区域游戏转向户外,给予幼儿自主探索游戏材料的机会;契合幼儿生活实际,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动手操作;增加益智游戏,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关注幼儿动手实践,发展综合能力等策略,实现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与幼儿共生同长。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游戏;教师支持;游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最大的内驱力。实施“情趣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是抓住兴趣和情感培养的主线,使教学目标聚焦情趣,教学内容展现情趣,教学方式凸显情趣,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成为常态,生动活泼和情趣盎然成为课堂常态,积极上进和主动发展成为成长常态,让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开花结果。  关键词:情趣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文化,是学校的固有特质和根本属性。学校办学过程,究其实质是文化生成的过程,是实现“人化”的过程。一所新建学校,首先要明晰一个命题——学校为什么而存在?答案是明确的,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而存在。这是学校办学的朴素原点和根本宗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学校办学管理实践,才能使物化的学校被赋予植入意义、价值、信念、精神等基因要素,才能通过合理优化的组合生成积极健康尚善的学校文化。  
摘要:体现职业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最大限度地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结合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特色构建的“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模式”,彰显了德育教学魅力。  关键词:专业特色;活动教学模式;课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37-03  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
摘要:职业规范与仪器分析课程融合的实践是顺应“互联网 ”时代的变化要求。文章探讨了“互联网 ”时代变化对我国教育产生巨大影响:21世纪新技能的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新命题;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再阐述了“互联网 ”视角下职业规范与仪器分析课程融合方式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规范;仪器分析;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
摘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不仅是社会选用人才的标准,也应成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追求。从新常态下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转型定位入手,依据学生在职业院校的职业成长规律,提出文化育人、能力提升、课程开发、人文教育、质量检测等五大素质发展战略工程,营造全体性、多方位、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摘要:2010年,淮安市实验小学提出“幸福教育”的办学主张,幸福学校建设研究是践行幸福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幸福学校建设要让学校成为精神的家园,让教师成为幸福的使者,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教育成为人类的福源。在幸福学校建设中,形成了“做幸福的人”的理念,达成了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的目标,坚守了全纳教育、差异教育、保底教育的原则,实施生本课程、生态课程、生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