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成就人的幸福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淮安市实验小学提出“幸福教育”的办学主张,幸福学校建设研究是践行幸福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幸福学校建设要让学校成为精神的家园,让教师成为幸福的使者,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教育成为人类的福源。在幸福学校建设中,形成了“做幸福的人”的理念,达成了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的目标,坚守了全纳教育、差异教育、保底教育的原则,实施生本课程、生态课程、生活课程、生长课程,打造了儿童味、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成长味的课堂,搭建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数学节、科技节、英语节“六节”平台,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幸福学校;学校建设;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A-0032-05
  淮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办学之初,被誉为“爱国教育家”的李更生先生积极倡导“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积极倡导“动”的教育,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至今。百年校庆的经验总结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学习实践,引发我们对教育本真意义、对学校教育价值旨归等更深刻的思考。2010年6月,我们萌生了“幸福教育”的办学主张,开始了“幸福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2011年,基于“教育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幸福是教育价值的本义”这个哲学判断,我们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
  五年来,我们坚守“幸福教育”的理想信念,坚持“为了成就人的幸福”的办学追求,实践“办幸福教育,建幸福学校,当幸福教师,育幸福学生”的行动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幸福学校建设的理性思考
  “幸福”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幸福”的科学认知,是幸福学校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其内涵,我们认真学习古今中外先哲们关于“幸福”的论述,邀请专家辅导讲座,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组织教师研讨,逐步形成共识。“幸福”就是人自我的主观感受、快乐的心理体验,是人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而产生的一种理想的情绪状态,它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一般体现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过程性与终极性的统一。
  “幸福教育”,就是把人的终生幸福作为发展目标的教育。幸福教育要让儿童在丰富多元的校园生活中,兴趣得到激发,习惯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张扬,每个人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获得鲜活的、真实的生命成长;教师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践中,体面而又有尊严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实现自身职业的价值与意义,享受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同时,学校教育的“幸福源”能辐射到家庭,弥漫到社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幸福。幸福教育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把“促进人的幸福”作为核心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它把“做幸福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它把“做幸福的教育”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教育生活,它把“幸福地做教育”作为学校生活的应然状态。[1]
  “幸福学校建设研究”是践行幸福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关于“幸福学校”,杨九俊先生有过诗意的描述:在这里,校园“到处流淌着奶和蜜”,教师就是“人间的四月天”,儿童都是“活泼泼的生命”。这里的环境和谐美丽,氛围积极向善,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理想发展。在幸福校园里,“每件事都是教育独特的风景,每个人都是发展最好的自己”。
  二、幸福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
  实践幸福教育,就是要努力追求和实现教育对人生幸福的积极意义。我们从四个维度来规划设计幸福学校建设的愿景。
  第一,学校成为精神的家园。把“做幸福的人”作为学校文化的底色与基调,在学习实践中,形成“高度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管理实践中,创造“身心愉悦的成长环境”;在工作实践中,提供“动态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教育实践中,打造“自觉规范的行为文化”,在生活实践中,萌发“追求卓越的积极心向”。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向往的学园、流连忘返的乐园、没齿难忘的家园。[2]
  第二,教师成为幸福的使者。一方面,教师是个幸福的人,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追求并实现自我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其次,教师还是“促进幸福”的人,通过教育把自己科学的幸福观念、优良的幸福品质和较强的幸福能力传递和移植到儿童身上,为儿童的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第三,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要立足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幸福的当下生活,更要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让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健康快乐的学习”,拥有“自由自在的成长”,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享受“充满幸福的生活”,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四,教育成为人类的福源。幸福需要教育,教育成就幸福。人的幸福所需要的幸福观念、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以优质的教育作为依托,通过教育来实现幸福的理想,通过教育来提升幸福的指数。
  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五方面工作。首先要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念。幸福观念是人们对幸福的观点、看法,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方面的表现,人只有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才会有幸福感。其次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的幸福是与真、善、美等价值追求相联系的,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能从内心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到愉快、满足和幸福。再次要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的,并在其中产生各自的社会体验。要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师生,服务每一个师生,成就每一个师生。第四要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与个体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健康的人格、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获得幸福的核心要素。引导师生适切确定并适时调整自我期望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同、肯定、珍爱,从而拥有快乐、获得幸福。第五要提升幸福的能力水平。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实践中提升人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三、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建构
  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要立足校本,在幸福教育的旗帜下,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实践建构。
  1.形成一种理念——做幸福的人
  我们把“成就人的幸福”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管理的实践哲学,通过学习引导、理解内化。“做幸福的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所有人的理想追求。通过学校的文化引领和教育实践,以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发展人、成就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教师“幸福的教”,促进学生“幸福的学”,培育学生拥有幸福人生所需要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获得幸福能力,提升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将教育的“幸福源”融入到家庭,辐射到社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2.达成两个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
  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人,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既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管理服务的客体。幸福学校建设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服务好、发展好每一位师生。
  一方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我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生命成长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可能性”开发和实现的过程,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享受成长快乐的过程。学校坚守学生立场,一切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不仅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另一方面,要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教书育人既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所在,还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所依。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充分地信任教师、尊重教师、激励教师、成就教师,让教师焕发蓬勃的生命活力与工作热情,获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最高需求入手,做实“师表工程”,做好“青蓝工程”,做优“名师工程”,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丰厚自身的内涵与底蕴,在培训实践中寻找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路径,在发展评价中体验工作的成功与幸福。二是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让教师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个体价值得到体现、幸福感受得到提升。三是尊重教师的人格劳动,信任教师的主观努力与执业能力,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评价教师工作,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创新多元评价实践,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管理,发挥评价内在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增强职业幸福感受。五是彰显教师个性,鼓励教师将自己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成长相结合,尊重教师的兴趣爱好,发展教师的专业特长,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利用他们的特长优势,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兴趣培养服务;也让他们在自己的“强项”中展示风采,在自我的个性发展中体验职业的幸福。
  3.坚守“三育”原则——全纳教育、差异教育、保底教育
  学生的成长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主张教育的“大质量观”,学生的“成长”高于“成绩”,学生的“素养”重于“分数”。幸福学校建设,要真诚关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坚守全纳教育原则。每个学生都很重要,要努力做到“一个不能少”。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应该获得发展,都能够得到发展,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学生,更应该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其次,坚守差异教育原则。每个学生都有个性,要努力做到“成就每一个”。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承认差异,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服务差异,我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实施个性化教育,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坚守保底教育原则。每个学生都能进步,要努力做到“一个不掉队”。教育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善于“静待花开”,关注班级“潜能生”的发展状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实施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辅导,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提高。
  4.实施“四生”课程——生本课程、生态课程、生活课程、生长课程
  课程是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习得和养成的。学校科学有序地落实课程规划,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个性化,要深化学科课程、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研究,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首先,实施生本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是学生,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验、感悟先进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法经验,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实践能力,享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其次,实施生态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先进的理念。教育的起点不是知识,而是学生的现实发展状况;教育的终点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我们营造适切的学习情境,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成长和发展。
  第三,实施生活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要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新知,理解生活与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   第四,实施生长课程。“教育即生长”。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我们遵循学生的年龄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把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精神成长。
  5.打造“五味”课堂——儿童味、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成长味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最主要的时空所在,课堂的质量决定教育的品质。幸福的课堂是师生体验幸福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要深化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在“五味调和”的课堂享受学习和成长,让教师在“幸福课堂”享受工作和发展。
  首先,课堂有儿童的味道。儿童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参与人和受益者。课堂教学活动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其次,课堂有学科的味道。学科是根据需要设置的学习内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质和独特的育人价值。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科的培养目标,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体现学科的自身特点,实现学科的教育意义。同时,还要适度关注学科教育的整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课堂有文化的味道。文化是人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量要素,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的文化内涵,赋予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陶冶师生的积极情感,实现师生的精神成长。
  第四,课堂有生活的味道。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课堂教学活动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体悟生活与知识的密切关联,将生活素材开发成有效的学习资源,注重积累生活的知识经验,并将之迁移到新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
  第五,课堂有成长的味道。成长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成长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合理确立多元的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6.搭建“六节”平台——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数学节、科技节、英语节
  儿童的教育除了系统的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因材施教之外,还需要适切的环境熏陶和丰富的活动支撑。学校关注儿童生命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为他们留下充裕的自主时间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课程超市、社团活动、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等,有效地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锻炼儿童的实践能力,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学校每年三月举办体育节,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感受体育文化,磨炼意志品质,打造团队精神。每年四月举办读书节,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丰富人文素养。每年五月举办艺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育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每年十月举办数学节,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做数学、玩数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陶冶,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每年十一月举办科技节,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每年十二月举办英语节,帮助学生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丰富英语学习方式,培育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了解和感受异域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六节”主题教育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实现了“普及 提高”的发展愿景。做到了学校教育的“产品”既符合规定的“共性要求”,又体现“这一个”独特的个性色彩,激励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四、幸福学校建设的实施成果
  历时五年的“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让我们进一步丰富了对教育本义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幸福教育的认识,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了教师团队整体素养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发表论文40多篇,为安徽、河南、山东、广东、天津、新疆、云南、贵州及省内的学校管理者作专题讲座30场,出版了四册一百余万字的“幸福教育丛书”;《爱我淮安》获得省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并被市教育局推荐在全市推广使用,获得省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本研究课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
  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申报了近50项省级、市级研究课题,在省级以上教育媒体发表论文近400篇,连续多年在省“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竞赛中的优异成绩成就了“淮安实小现象”,有170多人次在省、市级教学评比中获奖,有40多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有6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师团队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促进了学校发展内涵品质的提升
  幸福学校的建设研究,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学校发展规划得到科学论证,教师团队得到整体提升,校园环境得到改进优化,学校文化得到系统完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教育特色得到有效彰显。“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成就一方孩子,促进一方文明”的教育理想初步实现,“五区布点、幼小联动、资源共享、特色发展”的超万人规模的集团办学模式、主动接纳多所乡村小学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力量。
  3.促进了“幸福教育”影响辐射能力的提升
  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效,辐射功能也得到较好地发挥,“幸福教育”从学校出发,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向未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幸福。学校先后承办了江苏省教科院主办的主题为“倡导幸福教育,建设幸福学校”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送教总理故乡”活动、主题为“幸福学校建设”的“江苏名校发展论坛”,承办了由江苏省教育学会、淮安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江苏首届幸福教育论坛”,开展了“幸福教育”的学术研讨。为辐射课题研究成果,淮安市教育局成立了“淮安市幸福教育研究会”,学校成立了“幸福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组建了“幸福教育学校联盟”,参与发起成立了“全国幸福学校共同体”,举办了“首届幸福学校论坛”活动,把幸福学校建设研究推到更高的平台。
  我们深知,幸福学校建设的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为着幸福教育的理想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戴铜.教育,面朝幸福的远方——关于幸福教育的思与行[J].人民教育,2014(14).
  [2]戴铜.学校是个幸福的地方——关于幸福教育的一些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4(13).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其他文献
摘要:民办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着同质化倾向、忽视“艺术”这根办学主线等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民办高等艺术院校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民办高等艺术院校功能定位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指出了民办高等艺术院校功能定位的一种思路——培养艺术工匠。  关键词:民办高等艺术院校;功能定位;艺术工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C-
摘要:对J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是以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综合分析量性与定性数据,结合“活动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重点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声音”。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加以深入分析与反思,并从学生的需求和相关真实问题出发,从而探究提升校本课程管理与设计的有效策略,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
摘要:叶圣陶先生的“直观论”教育思想与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一致性,都以生活为基础,注重亲历与实践。品德课可以通过课内外结合、知情意交融、点线面交织,创造并丰富实践的场域和形式,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契机,实现品德教学知行统一。  关键词:直观论;品德课堂;叶圣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37-03  效在“直观”是叶圣陶教育理论的
学习一篇课文,学什么?无非就是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不仅仅是学习如何理解字词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字词句段篇的运用方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叶老不仅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强调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在学用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
摘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参与游戏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采取以幼儿为本、引导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和游戏记录;将区域游戏转向户外,给予幼儿自主探索游戏材料的机会;契合幼儿生活实际,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动手操作;增加益智游戏,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关注幼儿动手实践,发展综合能力等策略,实现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与幼儿共生同长。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游戏;教师支持;游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最大的内驱力。实施“情趣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是抓住兴趣和情感培养的主线,使教学目标聚焦情趣,教学内容展现情趣,教学方式凸显情趣,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成为常态,生动活泼和情趣盎然成为课堂常态,积极上进和主动发展成为成长常态,让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开花结果。  关键词:情趣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文化,是学校的固有特质和根本属性。学校办学过程,究其实质是文化生成的过程,是实现“人化”的过程。一所新建学校,首先要明晰一个命题——学校为什么而存在?答案是明确的,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而存在。这是学校办学的朴素原点和根本宗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学校办学管理实践,才能使物化的学校被赋予植入意义、价值、信念、精神等基因要素,才能通过合理优化的组合生成积极健康尚善的学校文化。  
摘要:体现职业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最大限度地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结合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特色构建的“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模式”,彰显了德育教学魅力。  关键词:专业特色;活动教学模式;课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37-03  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
摘要:职业规范与仪器分析课程融合的实践是顺应“互联网 ”时代的变化要求。文章探讨了“互联网 ”时代变化对我国教育产生巨大影响:21世纪新技能的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新命题;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再阐述了“互联网 ”视角下职业规范与仪器分析课程融合方式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规范;仪器分析;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
摘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不仅是社会选用人才的标准,也应成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追求。从新常态下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转型定位入手,依据学生在职业院校的职业成长规律,提出文化育人、能力提升、课程开发、人文教育、质量检测等五大素质发展战略工程,营造全体性、多方位、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