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淡的眉眼,朴素的装扮,用人淡如菊来形容王宁宁再恰当不过。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宁宁,1989年随先生常东升赴美求学,很快,她就获得了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2000年,王宁宁的先生常东升回国办网站,一家人来到了上海。平日里,王宁宁带着两个女儿出去玩,上海的公园、海洋馆、游乐园几乎都玩遍了,她发现没有一个地方能持续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
王宁宁回想起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它们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多少乐趣。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宁宁脑海里蹦出:办一家儿童博物馆。她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互动探索的奥秘,在游戏中学习、成长,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轻松、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童年。
打造大众化的亲子空间
前年,王宁宁为之奔波了三年的上海互动儿童探索馆终于开馆了。这是国内首家儿童探索博物馆,引进了欧美儿童博物馆概念。走进探索馆,满眼是孩子们可爱的笑容和执著认真的眼神。这里有小商店、小邮局、小银行、小医院,孩子们扮演各种角色,家长们也乐在其中。
小商店的货架上,陈列着香蕉、苹果等十多种水果,青菜、萝卜各种蔬菜摆放得整整齐齐。虽然都是模拟物品,但还真像那么回事。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挑选物品、计算金额,还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扮演的各种人物打交道。小邮局整个是从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复制过来的,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分发邮件、写信封,最受孩子欢迎的是邮递员的包,他们喜欢背上那个包包去“送信”。科技区里的沙盘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沙里藏着小恐龙等玩具,每一回去挖沙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也是根据孩子的心理设计的。气泡机极受孩子们的追捧,那是用家用沐浴房改造过来的,手工痕迹很重,但是效果不错。 一个小孩站到器材中央,用力拉起中间的拉索,大圆柱形的大肥皂泡,把孩子裹在中央,七彩的大泡泡把孩子逗乐了,笑个不停。有些孩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气泡,探索馆的大哥哥大姐姐就会细心为他们讲解。还有光岛、儿童剧场等项目也很受孩子的青睐。
作为一所专为儿童设计的博物馆,儿童探索馆的服务对象是0至12岁的儿童,其整体规划、设计照顾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提供与之相配合的主题设施,鼓励孩子去探索、发现、创造、合作。
王宁宁说,大人对孩子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孩子们长大了不一定能记住,但是大人给孩子的亲情感受,孩子会永远记在心里的。探索馆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与大人一起游戏,孩子在这里被尊重被重视,既学到知识又玩得开心,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赢家。
背后的支撑力量
建立这样一个非赢利性机构,费尽了王宁宁三年时光与心血,而非赢利性机构需要多方赞助,很难相信王宁宁这样一位柔弱女子,三年里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把理想中的儿童探索馆化为现实的。王宁宁十分感谢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的帮助。
起初,朋友们也都不太看好儿童博物馆,觉得那是个不赚钱的的行业,但是王宁宁的韧劲打动了他们,十几个朋友慷慨解囊提供了十几万元的赞助。有三位太太主动请缨成了王宁宁的“盟友”。2002年,美国加州的劳伦斯基金会捐了8000美元,这是王宁宁得到的第一笔较大捐资,给她加足了信心。探索馆的标识与艺术设计是迪斯尼设计师Mathew Van Fleet 免费提供的,建筑设计、文案、网络支持等也都是朋友们的爱心支持。
其间,原先的三位“盟友”因种种原因先后退出,好在后来又有三位太太加入,王宁宁才不至于孤身奋战。现在四名太太同盟每周都会开一次例会,商讨大小事务。
女儿们对妈妈的事业很支持,她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为王宁宁提供各种意见。为了解孩子们究竟对什么样的项目感兴趣,王宁宁特地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做了一次调查。老师把全年级的小朋友都动员起来,王宁宁因此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她把孩子们的兴趣点与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提供的报告进行核对,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是如此一致,并没有因为文化与国籍不同而有差异,这也更坚定了她办儿童博物馆的决心。
目前,王宁宁的探索馆已加入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今后还将组织国际间的儿童交流活动。在国外,大使夫人、公司CEO、大学生等各种地位的人都愿意到儿童博物馆当义工。王宁宁也会邀请各界人士来这里当义工,举办各种演讲、演出。
王宁宁说,现在的探索馆地处郊区,面积还不大,主要吸引的是周边小区的居民。探索馆的门票不是很贵,优惠价是每名儿童15元,家长10元,爷爷奶奶免票入场。每月需要1000人次以上才能维持探索馆的运营。因此,王宁宁说以后的路还长着,只是最艰辛的一页已翻过去了。
链接
美国的儿童博物馆
没参观过儿童博物馆的时候,王宁宁一直认为博物馆必是极为无聊的地方,到处是死板的展物,光线也是颇暗的,因此从未想过带孩子前往。1996年,居住在波士顿的亲戚邀请王宁宁一家假日一同去儿童博物馆玩,盛情难却,他们过了那家规模颇大的儿童博物馆,王宁宁顿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超市、邮局、医院都是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社区翻版,孩子们像过家家一样和认识或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扮演各种角色,大部分家长也很愿意参与,平日里摆着架子的爸爸们了一改严肃的面孔,还有许多包含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展具,也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不同的时间段,博物馆还安排了各种活动,有名人演讲,有演艺人士的演出,种种活动都设置了孩子们参与互动的环节。两三层楼大的博物馆,大人小孩一呆就是一天。很多孩子都是儿童博物馆的常客,但他们乐此不疲,新鲜感和好奇心不减。
因为此类博物馆的初衷就是吸引孩子来玩,很多项目把孩子当成主人公,在玩当中,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心,服务人员的友好与善意也让孩子们有被尊重的感觉,每个孩子在这里都是赢家。因为博物馆的项目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许多知识和面对社会生活的技能,家长们也很乐意掏钱陪同,整个馆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亲子乐园了。
这之后,王宁宁一家在美国辗转去过许多地方,每去一地,她都要带孩子去当地的儿童博物馆。美国大大小小的儿童博物馆有许多,每个城市都有,大的有上千平方米,小的只有几百平方米,形式不拘,仅旧金山一地就有十几家,几乎每个社区都有一家。美国人带孩子去儿童博物馆玩成了一种习惯,方圆几十里的人,节假日都会开车过去呆上一天。
门票收入不一定能抵上支出,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基本上都是靠募捐来维持的,有的公司比较慷慨,一次捐赠就是几百万美金的大手笔。
民办非企业的申请
民办非企业公司的执照申领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上级主管单位,二是场地,三是注册资金。社团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办非企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民办的事业单位,必须是非赢利性质的,比如民办学校、医院。现在有许多人都想将企业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并不是所有前来申请的机构都符合条件。为了申请人少走弯路,社团局工作人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在申请之前,建议先到社团局咨询,让工作人员依据有关规定帮你界定你的机构是否能够申领民办非企业相关证件;如果符合条件,工作人员会帮你判断你的机构归属哪个上级主管部门。
场地和注册资金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多数人是因为找不到上级主管单位而无法注册的。对此,相关人员建议,业务范围不要太宽泛,比如,有的人既从事文化业务又从事体育产业,另外还要涉足教育,那么就没有一个主管单位符合它的所有条件了。
2000年,王宁宁的先生常东升回国办网站,一家人来到了上海。平日里,王宁宁带着两个女儿出去玩,上海的公园、海洋馆、游乐园几乎都玩遍了,她发现没有一个地方能持续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
王宁宁回想起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它们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多少乐趣。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宁宁脑海里蹦出:办一家儿童博物馆。她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互动探索的奥秘,在游戏中学习、成长,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轻松、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童年。
打造大众化的亲子空间
前年,王宁宁为之奔波了三年的上海互动儿童探索馆终于开馆了。这是国内首家儿童探索博物馆,引进了欧美儿童博物馆概念。走进探索馆,满眼是孩子们可爱的笑容和执著认真的眼神。这里有小商店、小邮局、小银行、小医院,孩子们扮演各种角色,家长们也乐在其中。
小商店的货架上,陈列着香蕉、苹果等十多种水果,青菜、萝卜各种蔬菜摆放得整整齐齐。虽然都是模拟物品,但还真像那么回事。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挑选物品、计算金额,还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扮演的各种人物打交道。小邮局整个是从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复制过来的,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分发邮件、写信封,最受孩子欢迎的是邮递员的包,他们喜欢背上那个包包去“送信”。科技区里的沙盘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沙里藏着小恐龙等玩具,每一回去挖沙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也是根据孩子的心理设计的。气泡机极受孩子们的追捧,那是用家用沐浴房改造过来的,手工痕迹很重,但是效果不错。 一个小孩站到器材中央,用力拉起中间的拉索,大圆柱形的大肥皂泡,把孩子裹在中央,七彩的大泡泡把孩子逗乐了,笑个不停。有些孩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气泡,探索馆的大哥哥大姐姐就会细心为他们讲解。还有光岛、儿童剧场等项目也很受孩子的青睐。
作为一所专为儿童设计的博物馆,儿童探索馆的服务对象是0至12岁的儿童,其整体规划、设计照顾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提供与之相配合的主题设施,鼓励孩子去探索、发现、创造、合作。
王宁宁说,大人对孩子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孩子们长大了不一定能记住,但是大人给孩子的亲情感受,孩子会永远记在心里的。探索馆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与大人一起游戏,孩子在这里被尊重被重视,既学到知识又玩得开心,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赢家。
背后的支撑力量
建立这样一个非赢利性机构,费尽了王宁宁三年时光与心血,而非赢利性机构需要多方赞助,很难相信王宁宁这样一位柔弱女子,三年里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把理想中的儿童探索馆化为现实的。王宁宁十分感谢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的帮助。
起初,朋友们也都不太看好儿童博物馆,觉得那是个不赚钱的的行业,但是王宁宁的韧劲打动了他们,十几个朋友慷慨解囊提供了十几万元的赞助。有三位太太主动请缨成了王宁宁的“盟友”。2002年,美国加州的劳伦斯基金会捐了8000美元,这是王宁宁得到的第一笔较大捐资,给她加足了信心。探索馆的标识与艺术设计是迪斯尼设计师Mathew Van Fleet 免费提供的,建筑设计、文案、网络支持等也都是朋友们的爱心支持。
其间,原先的三位“盟友”因种种原因先后退出,好在后来又有三位太太加入,王宁宁才不至于孤身奋战。现在四名太太同盟每周都会开一次例会,商讨大小事务。
女儿们对妈妈的事业很支持,她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为王宁宁提供各种意见。为了解孩子们究竟对什么样的项目感兴趣,王宁宁特地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做了一次调查。老师把全年级的小朋友都动员起来,王宁宁因此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她把孩子们的兴趣点与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提供的报告进行核对,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是如此一致,并没有因为文化与国籍不同而有差异,这也更坚定了她办儿童博物馆的决心。
目前,王宁宁的探索馆已加入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今后还将组织国际间的儿童交流活动。在国外,大使夫人、公司CEO、大学生等各种地位的人都愿意到儿童博物馆当义工。王宁宁也会邀请各界人士来这里当义工,举办各种演讲、演出。
王宁宁说,现在的探索馆地处郊区,面积还不大,主要吸引的是周边小区的居民。探索馆的门票不是很贵,优惠价是每名儿童15元,家长10元,爷爷奶奶免票入场。每月需要1000人次以上才能维持探索馆的运营。因此,王宁宁说以后的路还长着,只是最艰辛的一页已翻过去了。
链接
美国的儿童博物馆
没参观过儿童博物馆的时候,王宁宁一直认为博物馆必是极为无聊的地方,到处是死板的展物,光线也是颇暗的,因此从未想过带孩子前往。1996年,居住在波士顿的亲戚邀请王宁宁一家假日一同去儿童博物馆玩,盛情难却,他们过了那家规模颇大的儿童博物馆,王宁宁顿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超市、邮局、医院都是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社区翻版,孩子们像过家家一样和认识或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扮演各种角色,大部分家长也很愿意参与,平日里摆着架子的爸爸们了一改严肃的面孔,还有许多包含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展具,也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不同的时间段,博物馆还安排了各种活动,有名人演讲,有演艺人士的演出,种种活动都设置了孩子们参与互动的环节。两三层楼大的博物馆,大人小孩一呆就是一天。很多孩子都是儿童博物馆的常客,但他们乐此不疲,新鲜感和好奇心不减。
因为此类博物馆的初衷就是吸引孩子来玩,很多项目把孩子当成主人公,在玩当中,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心,服务人员的友好与善意也让孩子们有被尊重的感觉,每个孩子在这里都是赢家。因为博物馆的项目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许多知识和面对社会生活的技能,家长们也很乐意掏钱陪同,整个馆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亲子乐园了。
这之后,王宁宁一家在美国辗转去过许多地方,每去一地,她都要带孩子去当地的儿童博物馆。美国大大小小的儿童博物馆有许多,每个城市都有,大的有上千平方米,小的只有几百平方米,形式不拘,仅旧金山一地就有十几家,几乎每个社区都有一家。美国人带孩子去儿童博物馆玩成了一种习惯,方圆几十里的人,节假日都会开车过去呆上一天。
门票收入不一定能抵上支出,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基本上都是靠募捐来维持的,有的公司比较慷慨,一次捐赠就是几百万美金的大手笔。
民办非企业的申请
民办非企业公司的执照申领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上级主管单位,二是场地,三是注册资金。社团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办非企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民办的事业单位,必须是非赢利性质的,比如民办学校、医院。现在有许多人都想将企业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并不是所有前来申请的机构都符合条件。为了申请人少走弯路,社团局工作人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在申请之前,建议先到社团局咨询,让工作人员依据有关规定帮你界定你的机构是否能够申领民办非企业相关证件;如果符合条件,工作人员会帮你判断你的机构归属哪个上级主管部门。
场地和注册资金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多数人是因为找不到上级主管单位而无法注册的。对此,相关人员建议,业务范围不要太宽泛,比如,有的人既从事文化业务又从事体育产业,另外还要涉足教育,那么就没有一个主管单位符合它的所有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