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人云亦云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可是我们为了和大众保持步调一致,往往会做出与自己初衷相违背的选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曾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项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该研究表明:许多人通常会为了迎合他人,往往否定自己的看法。
  现实生活中,人云亦云的现象多不胜举。选择餐馆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最热闹的餐馆;选择电影时,会选择票房较高、排行榜上最靠前的电影。可是,我们根据别人释放的信号,做出的决策是否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我们决策时的风险呢?人云亦云会不会就是造成许多决策失误的根源呢?
  阿希从众实验
  1956年,阿希在大学里招聘了一些志愿者参与本次实验,他告诉这些实验参与者们,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阿希将实验参与者们召集到实验室里,实验室里放着两张图片,两张图片的图案其实很简单,一张纸只有一条线段,另一张纸则有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其实实验很简单,就是让测试者们选出三条线段的这张图片中,哪条线段跟只有一条线段的图片的里的线段一样长?
  (图1 你觉得A、B、C三条线段中,哪条线段和左图中的线段一样长?)
  不过,阿希实验跟普通的问答实验不同,当只有一名测试参与者来到实验室的时候,会发现实验室里有7个位置,其中6个都坐满了人。而测试参与者就只能坐到那个空着的位置上。而事实上,最后进门的测试参与者其实并不知道,周围6个先到的人,其实是阿希教授安排的“托”。实验开始了,同样是让大家对图中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和判断。尽管答案是如此显而易见,然而那几位事先安排好的“托”们,却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一个错误答案。轮到真正的测试参与者最后上场了,而测试参与者也跟前面的“托”们,一起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最后,测试的统计显示,受到“托”们干扰的测试参与者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受到干扰、单独参与测试的志愿者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平均有30%的人受到“托”们的影响,做出和“托”们一致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是错误的。此次实验中,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托”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出人意料的事实真相
  阿希教授非常感兴趣为什么这些参与测试的人们会出现盲从现象,随后,阿希教授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采访。而这些参与者们也给出了几条相应的答案。
  第一,参与者们普遍害怕其他人群的反对,这会让参与者们倍感压力。并因为顾虑他人的看法,所以做出了违背自己初衷的选择。
  第二,虽然发现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不同,但是却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觉得别人的看法才是正确的。
  第三,其实也有些人发现其他人都错了,只有自己选择的才是正确的,但是为了避免引人注目,所以只能附和其他人。
  第四,原来,有部分参与者还真的认为自己和其他人的看法是一样的。
  不仅是人类社会,其实在动物或昆虫界也存在着“盲从现象”。法国自然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把一群毛虫放在盘子的四周,让它们一条接着一条的首尾相接,绕着盘子边上爬行。盘子中间则摆着毛虫们喜爱的食物。毛虫们开始爬行,一个接着一个,每一只都紧紧地尾随着前面的一只,毛虫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队形绕行着,不掉队,也不敢独自远离队伍。结果,毛虫们连续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饥饿而全部死去,而它们最喜欢的食物丝毫未动地一直摆在盘子中间。
  人们为什么会“人云亦云”
  人云亦云的成因,主要受到群体因素、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几方面的影响。
  群体因素:一般而言,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当个人的感觉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个体为了使自己不被人认为是“标新立异”,常常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通常会使人产生人云亦云的从众行为和心理,而接受大多数人的判断。
  情境因素:信息的模糊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亦会让大家做出“人云亦云”的判断。例如,当人们要从众多的商品中做出选择,而无所适从的时候,大众可能会在商品的广告上进行比较。或者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者青睐的某位名人代言的产品。那是因为这些名人以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时候,这些名人的社会角色被该产品赋予了一种“美丽”、“质量好”的权威,而商家正是利用名人权威可信度高的原因,引发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通常情况下,自信心不足、个性易妥协、不够聪明等因素,容易使人产生人云亦云的状况;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的人群,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人云亦云;就个人而言,人云亦云的现象有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然而然的;有可能只是表面的顺从,也有可能是从心底的接受。人云亦云的从众行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为了迎合别人而否定自己的看法。有些人情愿跟随大众的意见,即使明知道这种选择是不对的,或者与自己意愿相抵触。群体的压力,导致了人云亦云现象的发生,而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或者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
  人云亦云本身可以说是好坏参半。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随大流”,因为如果我们不在某种程度上遵从规范的话,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变得困难许多,例如遵守交通规则或者买东西排队等。但是很多时候却取得消极的结果,例如跟风抢购、群体闹事等,所以,我们对事物有要保持冷静,客观的认识,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本资料由“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提供)
  链接:
  所罗门·阿希简介
  所罗门·阿希1907年9月14日,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华沙,1920年移民到美国。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1928年,他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193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1932年又获得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
  20世纪50年代,所罗门·阿希进行了阿希从众实验,表明了人在社会压力下会说出明显错误的答案,阿希也因此而广为人知。
其他文献
南瓜加工成酱油,香甜可口,现将酿造方法介绍如下: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有序开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保障。本文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提要:俗话说“病从口入”,但实际上“口”是被冤枉了,疾病的真正幕后黑“手”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在全球,每年有超过350万儿童被腹泻和呼吸道感染夺去生命。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做什么都离不开手。手与手之间的交流是温暖的,但无处不在的病菌可把这里当成温床,因而手也就成了病菌传播的载体。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发现,每个人每只手上大约会携带有150多种细菌,都可以开个卖细菌的超市了!
刚刚过去的2014年6月和10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与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博士就中美关系展开了两次精彩对话,本刊选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兄弟伙伴  基辛格:你在美国访问,见了许多人,有什么感受?  傅莹:我的印象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焦虑”。尽管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也不能掌控一切。美国自身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想要用旧的手法去处理世界上的许多
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了我们。这是习总书记、党中央对县一级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县委书记的深切关怀和巨大鼓舞。我们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县委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倍加珍惜这一宝贵的工作岗位,恪尽职守,更加努力地工作,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就要始终站稳立场。面对各种新形势、新变化、新斗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往船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
提要: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眼下正是食用萝卜的好时节,专家指出,冬吃萝卜特指白萝卜,而且吃萝卜有很多禁忌,搭配不恰当除了营养有损失外,还影响身体健康  很多人都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俗语,于是纷纷在菜场里买回心里美、樱桃萝卜等变着法儿吃。不过,“冬吃萝卜”可不是指心里美和樱桃萝卜,专家告诉我们:冬吃萝卜指的是吃白萝卜,而且,在众多萝卜品种中,冬天里吃白萝卜营养也是最好的。  白萝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核心力量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核心力量在专项学生中的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能够充分有效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