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全新世海侵演进及其与气候、冰川关系分析

来源 :地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部湾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大型海湾且资源丰富,了解其演进变化过程是环境保护、利用和预测的基础;在接近湾口的南部海盆进行了岩芯钻取,并对样品进行较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元素Sr、Ba和微体古生物化石测试、鉴定和14C测年.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富,有孔虫共有42属67种,主要为表层暖水种和近岸浅海种,硅藻有19属29种,主要为浅海广温广盐种.海侵进程可分为古河口湾、古海湾、近现代和现代海湾三个基本阶段.有孔虫和硅藻优势种以及Sr/Ba变化呈连续性和波动性,Sr/Ba为0.64~1.11,与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硅藻丰度则相反.浮游有孔虫优势种Globigerinoides quadri-lobatus和G.ruber两者在上述各阶段平均为69.62%~93.50%,硅藻优势种Cyclotella striata则为39.39%~100.00%,次优势种有C.stylorum等,余下围绕其波动变化并具有分散性.模拟古水深序列线性增加斜率为3.091 m/ka,沉积速率亦同为增加,但前者截距、斜率远高于后者.Sr/Ba和有孔虫丰度于6.0~5.0 ka出现短暂峰值,相对增幅为16.11%~344.74%,显示冷暖天气系统进退交互和海平面波动剧烈,对比同期北部近岸所取全新统岩性和微体古生物、Sr/Ba分析结果,显示中全新世以来接受明显海侵.晚全新世4.0 ka尤其是3.0 ka以来上述海盆岩芯Sr/Ba总体处于最低值区间且小幅波动,其后期海退特征与近岸Sr/Ba分析结果可对应,对比可见近岸高海面遗迹集中出现于6.0~3.0 ka.以上全新世以来Sr/Ba阶段变化与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和冰期旋回相对应,并与印—太海域海平面变化模式相似.北部湾约自1.0 ka进入现代模式以全面进行岸线修固,对应全球和区域出现阶段性冰进和降温,可再划分前小冰期至现代暖期三个亚阶段,对比可见喜马拉雅—西藏高原造山带1.0 ka前后、小冰期冰进活跃,冰进事件时间分布最为密集.综合认为:北部湾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应存在中全新世高海面以及古大北部湾等,属于印—太海平面变化体系,一级低地体系主导了海侵主体行径,海侵通过水平传播以及垂向冲刷动力地貌效应维持海盆主体,早、中全新世海侵由热带气候系统所推动,中全新世由于其缩退而使得高海面势能向近岸次级低地传播侵没,依次属于主动(聚集)、被动(释放)两种不同机制而奠定了现代北部湾的基础,可知地质构造背景条件和气候因素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北部湾的形成与代表西风环流和极涡扩张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冰进等存在遥相关.
其他文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五处(大气学科)顺利完成2021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 申请、评审、资助和结题等工作.从项目申请来看,2021年度地球科学部五处收到上述3类项目申请共计1715项,较2020年的申请量增加了9.6%.近两年大气学科申请项目数增加明显,可能与大气学科申请代码调整拓展了大气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有关.从项目评审来看,2021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纳入基于4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支撑技术”板块的定位,支持真正从事关键技术研发的项目.从资助情
为了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基金项目的 申请情况,提高基金项目申请书和结题报告的质量,介绍了2021年度地球科学部四处海洋科学与极地科学(申请代码:D06)相关项目的 申请、评审及资助情况,分析发现:①2021年度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均为历史最高;②近年来,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单位数量持续增长;③2019年以来,海洋科学支撑技术和发展领域的研究逐步增长;④原创类和交叉类项目仍非常缺乏.分析了受理与通讯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2020年度结题项目完成情况,并归
为了促进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的均衡发展,对2021年度该学科申请的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系统总结.首先,简要介绍了2021年度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以及人才类科学基金项目的 申请受理、评议和资助情况,从各类项目申请的学科分布、依托单位及申请人员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其次,概述了上会项目推荐原则、资助方案及评审原则,指出了申请和评议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总结了2020年底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结题、项目完成情况及主要学科方向取
胶莱盆地是一白垩系发育较为完整的陆相含火山地层沉积盆地.白垩系中发现有大量恐龙骨骼、恐龙蛋,以及其它动植物化石,是研究陆相白垩纪古环境演变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胶莱盆地莱阳洼陷Albian阶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地层沉积特征、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δ13C,δ18O)、色度(L*,a*,b*)、碳酸盐含量、TOC含量,以及风化指数(CIA)、古气候指数(C)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反映出Albian阶古气候从早期偏冷干逐渐过渡到半干旱-半湿润状态.古气候总体上温暖湿润,但也存在多次气候波动特征.偏重的碳同位素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鸡冠山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中发现有海绿石.对海绿石宏观特征分析表明,砂岩中海绿石的含量随着颗粒直径的减小而增大,含量大多为5%~20%.综合野外露头勘验、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和样品扫描电镜观察,对海绿石微观特征分析表明,长龙山组大多为晕边状和颗粒状,也可见其他形态,分析认为该区海绿石属于低成熟-成熟的层内准原地型海绿石.柳江盆地鸡冠山海绿石处于弱还原条件,其形成环境为弱水动力浅海环境,且沉积物补给慢,沉积速率缓慢,与现代海绿石沉积环境较为相似.本区海绿石的发现及研究,对于进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冰后期沉积不同沉积相的静探参数曲线识别模式,以此为基础配合14C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开展莱州湾沿岸冰后期三角洲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体系域、识别层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沿岸晚更新世以来历次海侵均发育河流三角洲,其中的冰后期三角洲保存最完整,区域上分为主体区和侧翼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56 Ma)是发生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附近的一次快速增温事件,研究PETM事件的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对应对全球变暖对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目前PETM记录较少且其气候效应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基于江汉盆地SKD1钻孔材料,利用湖泊自生碳酸盐矿物及其氧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岩芯岩性特征,分析了钻孔碳酸盐氧同位素(δ18O碳酸盐)的指示意义,探讨了PETM期间江汉盆地的古气候,结果清晰地记录了PETM事件期间江汉盆地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变湿的特征.PETM事件之前(p
江汉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部,是长江演化研究的关键地区.锆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副矿物,其U-Pb年龄谱对比被广泛用于物源示踪研究,但在江汉盆地还未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别对江汉盆地12条流入河流进行了922颗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结合多维判别图(MDS)和已报道的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结果,探讨江汉盆地主要流入河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异同性,结果表明长江、沮漳河和清江的碎屑锆石U-Pb峰值年龄组成存在差异;作为江汉盆地输沙量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和汉江的碎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新隆组中产有包含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疑似鹦鹉嘴龙类的恐龙动物群,但鸟脚类的属种鉴定尚不能进一步确认.最近发现于那派盆地新的鸟脚类肠骨、坐骨化石材料,显示出基干禽龙类的典型形态,其特征又不同于该类群其他已知属种,应代表禽龙类一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广西那派龙Napaisaurus guangxiensis gen.et sp.nov..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首个禽龙类新属种,不仅丰富了扶绥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内容,也为探讨那派恐龙动物群与东南亚泰国以及中国北方等地同期恐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水生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影响着水环境中多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其组成与含量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是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溶解性有机质组成非常复杂,其分子组成的解析一直是难题.近年来,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高扫描速率等特性的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技术,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可视化技术对DOM分子组成分布特征进行表征,可大幅提升对DOM的解析能力.本文总结了DOM的高分辨质谱数据表达方法,综述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技术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