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现实模式”之梦到“幻觉模式”之梦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t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和《牡丹亭》都是举世闻名的爱情剧,两部作品都以“梦”为创作核心,都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佳作。但是,《紫钗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叙写“现实模式”之梦的传统,创造了在现实生活中的霍小玉因为与丈夫李益久别,而相思成梦,是典型的被压抑愿望的想象性达成。而《牡丹亭》则创造性地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同梦”,进而以梦为真,最终梦想化为美好的现实,这是典型的“幻觉模式”的“梦境”创作。两部名剧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梦文化”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关键词:《紫钗记》 《牡丹亭》 现实模式 幻觉模式
  汤显祖凭借“临川四夢”一跃成为戏剧界的巨擘,“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念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紫钗记》与《牡丹亭》用梦塑造人物,传达“情”的力量。
  二者虽同为写“梦”的爱情剧,但梦的来源并不相同。《紫钗记》的梦以现实为基础,在爱情受阻时,女主角日日思念夫君,从而衍生出夫君高中的“状元梦”与黄衫客递鞋的“鞋”梦。霍小玉的梦从人的现实经历出发,属于“现实模式”的梦境。所谓“现实模式”的梦境,即依据中国文学中的“梦”传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日有思”引起“夜有梦”,梦中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发生。《牡丹亭》中杜丽娘与男子共赴云雨的春梦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而不是现实的具体事件,杜柳同梦的情节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每个人又渴望在现实中出现这种巧合,我们可以将这种源于人的潜意识,现实中不会发生但每个人又渴望其发生的梦称为“幻觉模式”的梦境。
  《紫钗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模式”的写梦传统,继后的《牡丹亭》突破了以往的一脉相承,创造出源于人的欲望的“幻觉模式”的梦,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几令《西厢》减价”的作品。
  一、《紫钗记》对“现实模式”梦境书写的继承
  《紫钗记》取材于蒋防的唐传奇《霍小玉传》,讲述了陇西才子李益与霍王宠姬之女霍小玉以紫钗定情,李益高中状元后拒绝欲招他为婿的卢太尉,由此被贬且被软禁。霍小玉听到卢太尉放出的李益已被招婿的假消息后伤心欲绝,黄衫客出手相助促成李霍和好如初。《紫钗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叙写“现实模式”梦境的传统,创作了与霍小玉相关且笔墨稍多的两处梦境:
  第一处为第二十三出《荣归燕喜》:“昨梦儿夫洛阳中式,奴家梳妆赴任,好喜也。”a她梦到夫君中举,自己欢喜地在镜前装扮。梦醒后在猜想李郎应“为我恹恹病”时,就传来新科状元正是李郎的消息。这“科举美梦”是在霍小玉长时间没有见到李益的情况下,“日有所思”导致了李益高中状元的梦。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应该是一种人在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它也是一种愿望的达成。”b梦中李益中举是霍小玉心中所盼,她在白天清醒状态下时时所想之事延续到夜晚的梦中,促成“科举美梦”这种“现实模式”梦境的出现。
  第二处为第四十九出《晓窗圆梦》,在听到李益与卢太尉女儿即将成亲的消息后,她卧病在床,在梦中瞧见“似剑侠非常遇,着黄衣。分明递与,一緉小鞋儿。”此时鲍四娘担任了解梦人的角色:“鞋者,谐也。李郎必重谐连理。”鞋是女性的私有物,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脚与鞋袜不能随意露出被男子看到。鞋的私密性,使之成为男女婚姻的象征物。“鞋”与“谐”同音,从而获得了“和谐”的意蕴,成为男女爱情婚姻美满和谐的隐喻。在《紫钗记》中,鲍四娘不仅考虑到“鞋”是男女婚姻和美的象征,也从二字同音因而同义的角度出发,暗示霍小玉与李益一定会重归旧好。
  《紫钗记》中的两处梦境描写皆是霍小玉对李益情正浓时,日夜牵挂恋人,从而产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情况。第一处的梦是她对李郎功成名就的愿望,第二处是二人和好如初的愿望。霍小玉对李郎科考的挂念与她知道李郎薄情后的担忧,都对大脑产生刺激,使梦承担起缓解现实焦虑的作用。霍小玉的梦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由特定人物与事件影响形成,是“现实模式”梦境。
  “现实模式”梦境在中国古代文学爱情作品中层出不穷,我们仅以元杂剧中《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为例。这三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在现实中与恋人被迫分离后都做了“相聚梦”,从弗洛伊德“梦是现实中未完成心愿的达成”理论来看,这三个“相聚梦”是对现实的“圆梦”,是现实中受阻的愿望在梦中的实现,属于“现实模式”的梦境。可见《紫钗记》的梦是对中国文化中圆梦思想的继承。
  《西厢记》中张生被崔母强迫上朝取应,夜晚他与万里迢递而来的莺莺相聚,却被崔母遣来的人强行拉开,张生惊醒后发现是梦。可观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中门当户对观念对张生的压迫以及内心对莺莺的思念。这是张生个人对现实的“圆梦”,是对现实中个人难以实现的愿望的达成。
  《汉宫秋》中,马致远描绘了汉元帝与元妃被迫分离后的梦中相见画面,《梧桐雨》中有关梦的情节也与《汉宫秋》相似:唐明皇梦见贵妃在长生殿宴请,忽然惊醒,与汉元帝醒后的反应如出一辙,环望四周寻找在梦中出现的、现实中无法相见的爱人。张生、汉元帝与唐明皇三人产生相聚梦的条件皆是在当时情境下无法见到心爱的人,现实中清醒状态下产生的愿望便延续到梦中,以这种特殊的形式达成愿望。三个“相聚梦”都只属于男主人公个人,由他们的个人生活经验引发,是“现实模式”梦境。
  《紫钗记》继承了元杂剧在爱情主题中叙写“现实模式”梦境的传统。在剧作的现实中,主人公的欲望被极度压制,她的梦是对现实事件的反映,是只属于霍小玉个人的“圆梦”。汤显祖在剧中将主人公难以实现的幻想挪入“现实模式”之梦,为男女提供了隐秘又安全的幽会场所。
  二、《牡丹亭》中“幻觉模式”梦境的创新
  《临川四梦》以“梦”表“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相较于传统的“现实模式”梦境,汤显祖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化为可能,不仅吸取元杂剧中将“梦”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将特定的男女情感寄托其中的传统,更从人的潜意识出发,尊重人的自然爱欲,创造出现实中不会发生但每个人又渴望其发生的梦,以杜丽娘“幻觉模式”的春梦代替《紫钗记》中的“现实模式”的“科举梦”与“鞋”梦,以前所未有的虚幻笔触编织了一个适用于人类的“白日梦”。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四川好人》 中的主人公沈黛这一艺术形象,布莱希特让我们去思考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复杂,沈黛(隋达) 通过作恶而扬善,恶的表象有着善的动机,善的动机需要恶的手段,沈黛在善恶之间纠结徘徊。可见,善与恶并不是界限分明的;相反,让人感到吊诡的是,善与恶在内部常常交织在一起,既然善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展现为恶,那么表现为善的恶更加危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识别出它的真正目的,反而更容易被它可人的
这些年,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空巢老人”,如今“空巢青年”也成为了当下一个高频词。那么“空巢青年”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今天,我们把视角对准“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就是那些离开父母亲人,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人生,一个人居住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与父母亲人分离分居,过着茕茕孑立的生活,他们看似是城市里的孤岛,一个人也生活出了一群人的模样。他们踌躇满志、心怀理想地在城市里努力生活,有些信念揣在他們心中,或许他
摘 要:悲剧的本质是φοβοc(恐懼)。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φοβοc不仅是道德情感,还是审美情感,只有综合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才能重新认识φοβοc,理解它的政治学、社会学价值。集体层面的恐惧,是一种积极资源,唤醒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认同感,促进政治共同体的建立,激活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 恐惧
摘 要:在诗词中,“下”字由于形象性比较弱,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其本身带有的速度感和力量感,使其常常在诗词意境构建方面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和比较,具体展示“下”字在诗词中的活法妙用。  关键词:下 力量 速度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剖析了“木”字的语言暗示性在意境构建方面的特殊效果a,眼光是非常独到的,而且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于“木叶”的关注
摘 要: 对回忆和时间的关注构成了张曙光诗歌的特质之一。面对已经消逝的时间和生命,诗人感到无助、忧郁甚至恐惧。他试图凭借诗歌的力量,让现实与过去产生双向的联系,但这种努力带来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朗,因此在一种确定的枯燥、死亡和不确定的时间、回忆中,诗歌被染上了无法驱除的忧郁气质。  关键词:追忆 时间 死亡 忧郁气质  张曙光的《日子或对一位死者的回忆》是对其《1965年》 《岁月的遗照》 《给女儿》
摘 要:李商隐诗歌中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意绪,成为晚唐诗歌感伤意绪的代表。置身“悲涼之雾,遍被华林” 的晚唐,经历着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压迫,李商隐用一切无法常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盛衰和人世荣落,伤逝不仅以具体人事的方式大量出现在诗中,更作为精神意绪感染物态人情,使义山诗的情调充满了感伤。伤逝是构成义山诗感伤意绪的一部分,但程度往往更甚于感伤。  关键词:李商隐 伤逝 伤春  引 言  美好或有价值的
摘 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冲击了此前以政治事件划分文学史分界的文学史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人提出的打通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思路激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肯定与质疑声随之而至。本文在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内核的基础上,以现代文学的主心骨——鲁迅——为原点,以鲁迅研究脉络(1913—1989)为主线,以学界质疑的政治背景和世界性为切口,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内部建构的合理性
摘 要:本文以电视剧《青岛往事》为例,通过对剧中晚清至民国时期女装纹样的对比,从青岛社会变革的角度探讨该时期女装纹样的传承与延伸以及外来纹样的渗透与融合。通过具体纹样的题材内容、色彩特点以及纹样布局的比较分析,表明了晚清民国时期青岛女装纹样较多地受到西方影响,纹样造型由繁复具象趋于简约抽象,既保留了传统纹样中的兼容并蓄,又融合了西方纹样的个性之光与自然魅力。  关键词:青岛 晚清民国 女装纹样 演
摘 要: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国内掀起了一番热潮,《大鱼海棠》从上映之初就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这是国产动画电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极大飞跃。电影以中国古典元素为基础,在画风、故事背景、人物塑造方面都采用了国风设计,记录着国产动画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尝试。本文从动画电影的设计元素、背景文化、人物塑造、场景美术等方面论述了《大鱼海棠》的艺术特征,以求能够从中探究国产动画的未来设计风格,促进中国
摘 要: 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使自然世界成为魏晋士人的审美观照对象,其影响因素有时代环境、品藻风气、玄学影响、归隐求适等。《世说新语》中关于自然的描写与“自然的发现”密切相关,从审美物象、审美意境和审美活动来看,其自然世界含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自然的发现 《世说新语》 自然世界 美学意蕴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提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