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FD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QFD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改革领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发展现代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以QFD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质量这个核心,解决好转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从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队伍建设、政府推动、产教融合等方面,努力探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QFD;新建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院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0-0129-03
  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理论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QFD理论也称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QFD理论就是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发展观,运用构建“质量屋”的方法和手段,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提
  (一)树立质量至上的转型观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曾经指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要做到树立坚定的大局观,树立科学的质量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而在“三个树立”中,质量关无疑是最重要的。QFD理论的核心就是质量,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质量。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也必须紧密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努力构建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等多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树立学生为本的转型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满足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多元化的平台。因此,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也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同专业学习及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原则下,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达成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的集知识、能力、技能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转型观,这与QFD理论所倡导的围绕顾客需求进行生产的理念也是相同的。
  二、坚持市场导向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地方新建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一)依据产业行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据统计,2000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明、盲目跟风、专业设置趋同的发展困境,这些困境性因素不仅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脱节,而且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转型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把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把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基于此,在转型发展中,要根据科技进步现状和产业发展的形势,逐步改造一些基础性的专业和学科,探索建立一些新型的专业和学科。尤其是顺应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努力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和行业的适用性,从而使专业向应用化、特色化、区域化方向拓展。
  (二)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QFD理论的重点就是把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作为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切入点,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根据时代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大学毕业生盲目追求“稳定轻松高收入”的工作,但能力素质跟不上、就业技能欠缺,同时大量中小用人企业面临高素质技工短缺的“寻才难”问题。究其根源,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之间出现了错位和失衡,形成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把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要努力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多渠道与用人单位对接,真实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然后进行科学研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模拟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教学情感体验、知识认知和能力达成。同时,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强化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支撑力量,更是形成区域品牌的关键所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   (一)加大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的引进力度
  从目前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来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预期目标还相差甚远,并没有完全走出原有本科普通高校的固有模式,还远远滞后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滞后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强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应用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应用技术型人才进入校园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聘请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专家和长期扎根在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手担任专、兼职教师,把先进的理念带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应用技术型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升优势学科作用,推动优势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打造固有的学科特色,使学科建设既有特色,又有竞争力。
  (二)加强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的内在培养
  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的内在培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更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引进优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的自我培养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大力落实青蓝工程,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进一步充分发挥学校双师型队伍中老教授、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搭建多元化的培训、交流和发展平台,引导青年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价值观认同。在此基础上,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积极参加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参加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项目开发和应用,推进产业研一体化进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政府推动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保障
  政府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主导者,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更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支持。
  (一)政府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快推进转型进程
  2015年11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加快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转型也必然涉及一些“阵痛”,如何准确定位、如何保持特色、如何提高质量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复杂难题。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顺利召开,教育大会对高校的定位和发展也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即要求高校“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以看出,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导向更为重要。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尤其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资金倾斜力度,确保教育资源配备上,地方高校能有充足的资金建设一大批符合应用型教学要求的实践设施,从而使转型平稳过渡。二是加强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制度保障。规范和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扩大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权,搭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多元化培训平台,利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宣传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正向作用和优势,利用国家层面的舆论导向消除全社会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教育的偏见。
  (二)政府要健全评价考核机制,促进转型健康发展
  2015年以来,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已实现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但是转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如何更好地检验转型成果,突出教育改革的成效,这就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評价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健全考核机制,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奖励顺利实现转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政策的引领、激励和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另一方面,政府要健全评价机制,应该尽快成立专门的辅助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教育组织和管理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切实开展转型的监督和评估,并把转型的效果纳入对高校的综合考核之中,强化问责和追责,逐渐形成“以评促改,以改促建”的科学评价机制,营造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还要适时引入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社会群体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转型的成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根本上克服转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为未来本科职业教育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产教融合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
  教育部2018年教育工作指南提出,“搭建应用型高校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多方协调育人机制。”这从政策层面为新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指明了方向。而且从实践层面来看,产教融合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主要载体和平台,是育人工程质量提升的显著标志。基于此,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地探索产教融合机制和平台,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一)加强校地社会实践融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扩大视野、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牢牢认识到社会实践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提升社会实践育人的质量。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充分利用服务区域经济的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联系,建立门类齐全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到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注重打造社会实践的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宣传报道,让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这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平台融合
  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多次证明,校企合作、校企融合不仅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更是其他多种类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必须将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主动吸纳企业参与办学,探索“双元制”培养、订单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地方产业和地方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鼓励师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践中,尽可能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丰富的企业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素质,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做好能力储备。在此基础上,鼓励广大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并参与到产品生产的一线,把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计。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发挥各级联动作用,实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婉,邓泽民.本科高校转型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
  [2]  姚春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从哪找定力[N].光明日报,2015-10-06(008).
  [3]  单治国,刘兴元,蒋智林,张春花,强继业.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策略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
  [责任编辑 晓 群]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全球迈进老龄化社会,各国“退而不休”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表达了强烈的“再就业”意愿,但尚未健全的老年就业体制成为了阻碍老年人进入市场发挥余热的关键点。通过对我国老龄化现状的描述,对我国老人再就业意义的分析,以及国内外老年人力资本开发现状的对比,得到促进我国老人再就业的启示:完善相关法律,转变社会观念,优化就业环境,增加人力资本投
摘 要:创新人才培育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与必然方向,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益探索,而课程思政就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创新人才培育的研究视域,探究课程思政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及策略,扎实落实课程思政,可以培育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为学生剖析就业市场形势,强化学生的专业学科教育,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展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强化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有利于提升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红”群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网红”群体的缔造者,也是“网红”群体的组成部分。当今“网红”群体发展呈现一定的特点,如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目的商业化等。“网红”群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呈两面性,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势而新,通过强化学生主流意识、兼顾线上线下教育、规范各类媒体推送、构建立体防控举措等
文旅融合不仅给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还使文化传承有了拓展载体.对于蕴藏着历史信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何让其在文旅发展中彰显独特内涵已成为重要话题.以党家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对该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载体中的文化基因符号进行提炼,构建党家村的文化基因谱系图,并从保育主体基因、植入附着基因和强化混合基因三方面得出文旅融合过程中党家村的传承路径,以期为该村未来文旅发展探索新思路.
摘 要: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旅游人才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生态发展、红色旅游组织发展等几个层面,对红色旅游的大力发展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红色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总承包模式,是江门市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创新承包模式.该模式有利于提升政府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监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在项目立项与实施层面的优势明显.然而经研究发现,目前的政府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市场化引导程度不高、监管基础配套设施不全、政企合一的体制存在障碍、管理机构临时非专业等问题.从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地位、加强监管激励、科学组织设置、加强行业规范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有助于推进政府对“EPC+O”项目监管方面的理论
摘 要:食品生产小作坊作为我国传统食品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而散地分布在全国各地,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基于管理博弈理论,对政府和小作坊进行博弈分析,发现影响小作坊食品安全惩罚制度的纳什均衡关键因素。结合制度工程学的孙氏图分析法,分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孙氏图,得出制度有效边界的条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小作坊;食品安全;孙氏图  中图
摘 要:“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促使公立医院相关部门逐步意识到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由于现阶段公立医院在建设医德医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随着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工作,并通过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以及法律意识培训等工作,提升医护人员的技能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从而降低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德医风;现状;对策  中图
摘 要:新零售是营销界通过互联网,运用新思维、依托新技术对传统零售方式加以改进和创新,及时拓展销售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满足顾客的内在需求,进而实现产品销售服务的活动。从新零售出发,依据新零售的本质及运行模式的需要,阐述新零售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高等院校要培养出适应新零售需求的营销人才,学生不但要掌握营销的知识技能,更要学会应对不断变化的营销情景及运营模式。学校要把培养出能领先于企业和社会发
摘 要:海外代购起源于有消费需求的人找身在他国的熟人代为购买消费品。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得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兴起,海外代购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目前,海外代购市场正在扩大,但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税收问题是海外代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为了海外代购能够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从海外代购税收法律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海外代购基本概念的考察,从海外代购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