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与真假遗嘱问题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nm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蒋介石最后的日子里,他似乎冥冥中对清明节感触特深,尤其是他再三品读那句诗:“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他应当早已体悟,此生功名尘土、荣辱得失,如今俱往矣!遗嘱不遗嘱,对蒋介石已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了。
  
  
  一九六九年年底到一九七0年年初,尚看不出问题的严重性,到了一九七0年五月二十九日上午,蒋介石的健康亮起了红灯。“总统府”在这天要召开例行月会,体力不济的蒋介石本想支撑前往,“秘书长”张群劝阻再三,才勉强决定请假,会议也因之停开一次。五月三十日,蒋甚至陷于低度昏迷状态,被紧急送进荣民总医院蒋专用之“第六病房”。这次病情尚称轻微,两个礼拜左右即渐趋稳定。
  旧社会中国文人都拿毛笔写字。蒋介石终生只用两种笔,一种是批示重要公文、发布命令、写正式书信及日记时使用毛笔;一种是批示一般性公文或写便笺(即:下条子)时偶尔用红蓝铅笔。看一个人健康好坏,从写字的字迹最能见微知著。
  一九七0年六月十五日,病况渐有起色的蒋介石,用毛笔写了一封信给蒋经国。从字迹明显看出,蒋握笔时手肘必定抖得十分厉害,与往昔笔力之遒劲,不可同日而语。蒋介石在信上告诉蒋经国:“经儿:余体力已日渐康复,惟拿笔反不如病中之稳健,其它一切体操行动如常。汤太夫人余当亲自吊祭,故你可在金门多住几日休养至廿一日回台北为宜,千万听从勿违 父示 民国五十九年六月十五日”
  这封字数不过八十余字的家书,据说花了蒋介石近半个小时才写好。四个月前,一九七0年的农历春节(阳历二月六日),蒋介石还写下一段春节感言,声称:“今年要在世界局势重大变化混乱与我国最险恶艰难中,积极奋斗,打破这一难关,光复大陆,拯救同胞,以湔雪耻辱,重建三民主义新中国。”蒋介石写这段文字时,笔力仍然遒劲,可见当时他的精气神尚称充足。
  但是对照两个月前,即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九日,写给即将结婚的次孙孝武的家书,则力度和精神上又差了一截。这可能是蒋介石最后几封写给孙辈的毛笔信了。“武孙:你来信与长诗英文信皆已接到,甚为欣喜。祖母病后右手尚不能握笔写信,故未能作覆,但近日来,日有进步,勿念。你们在外国结婚,未能亲临主持为念,惟望你们能早成婚,回国相见为盼。特趁你母来美主持婚礼嘱其带此一函作贺,甚盼一切欢乐,为祝祖父母示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九日”
  蒋介石身体真正出现较严重恶化,是在一九七二年夏天,他住进了新落成的阳明山“中兴宾馆”。某次,蒋介石在宾馆走廊上散步,才走了一小段路竟然走不动了,直喘大气,当时还没准备轮椅,医官只好拿来一张椅子,让蒋介石扶着椅子走回卧室休息。鉴于蒋介石心脏毛病愈来愈恶化,由蒋经国及宋美龄的授权,派遣荣民总医院医师卢光舜,到美国延请华裔心脏科权威余南庚,到台湾主持蒋介石的医疗小组。
  七月二十二日,也就是蒋介石就任第五任“总统”后两个月,他在“中兴宾馆”呈现昏迷状态。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插曲。早在蒋介石昏迷前一个月,荣民总医院曾经为蒋介石作了一次全身健康检查,陈耀翰医师惊觉蒋的心脏扩大现象较前更加明显,如果再不善加调养,恐怕发生不测。陈耀翰当面向蒋介石陈述病情,建议蒋应该即刻停止一切活动,休假半年。蒋介石闻言大感惊惶,回官邸即与宋美龄商议,宋美龄惟恐蒋介石一旦请假,大权岂不旁落,立即召来陈耀翰,严斥他不该在蒋介石面前“危言耸听”。从此,再无医官敢开口要蒋介石休息,终至铸成一个月后之昏迷意外。
  蒋介石这次昏迷病情严重,医师不敢轻易移动蒋介石,只得将他留在中兴宾馆就地治疗,正式成立一支由十二位荣民总医院医师为主力的医疗小组。余南庚赶到台湾后,指挥医疗小组,于八月六日夜间九时四十分,趁蒋介石熟睡后,将蒋抬上一部进口全新救护车,沿途交通管制,禁止人车通行,以时速二十公里慢速驾驶,将蒋介石送进台北荣民总医院“第六病房”。
  
  八月十一日上午八时,余南庚在荣民总医院主持医疗会议,坐在主位的是宋美龄,坐次位的是蒋经国。余南庚汇报,蒋介石心脏恢复正常,肺部有积水现象,体力衰弱。当时,蒋虽已恢复进食,但体重仅四十六公斤,较前消瘦近十公斤。
  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蒋介石重病刚满一周年,岛内盛传蒋介石病危,或者甚至已不在人间。蒋经国为扫除外界各种谣诼,趁蒋孝勇(蒋介石之么孙)当天在士林官邸举行婚礼之机,安排蒋孝勇、方智怡新婚夫妻,到荣总与蒋介石、宋美龄合影留念。洗出照片后,宋美龄、蒋经国挑选出蒋介石神情最健好的一张,交付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印证蒋介石尚健在。
  拍照前,随从人员发现,暂时脱离重病阶段的蒋介石,固然已可端坐椅子上,活动能力也尚称灵活,惟独右手因缠绵病榻,长年接受注射输液,肌肉已严重萎缩,不仅无力握住把手,更因不听使唤而频频垂落。为不让人看出蒋的右手失去正常功能,宋美龄外甥女孔令伟命侍从以医药胶布,将蒋的右手固定粘绑在椅子把手上,以免拍照时露出破绽。
  
  真假遗嘱
  
  蒋介石在右手肌肉萎缩之前,曾挣扎着写下一幅毛笔字,书谓:“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这应该是蒋介石在一九七二年七月“中兴宾馆”昏迷苏醒以后的作品。这幅字完成以后,交给了蒋经国,小蒋立即差人框裱起来,挂在自己堂屋内,供其拳拳服膺,日夜审视反省。
  蒋经国在乃父去世之后,于一九七五年四月十四日,曾经如此评说这幅字之深意:“先君在病中曾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十六字,付经国保存,此为经国敬谨奉藏先君遗墨最后之一件。先君崩逝,举世同悲,经国五中哀恸,实所难堪!自先君之逝,每日摩挲恭读,了知先君革命一生,实以此为日不去心彻始彻终之志事,谨敢以此先君手墨十六字,敬布于世,诚不知哀涕之何从也。”
  由是观之,蒋介石给蒋经国的这十六字箴言,应该就是父亲送给儿子兼具公私意义的遗嘱。
  蒋介石于“中兴宾馆”陷入半昏迷状态后某日,侍从医官察觉蒋介石口中念念有词,声音十分微弱,而且蒋的宁波口音不好懂,侍从医官立刻请值班的侍从副官翁元。翁元耳朵贴近蒋介石嘴巴,仔细听了一两分钟后告诉医官,“总统”说的是:“反攻大陆…解救同胞…反攻大陆…救中国…反攻大陆…救中国…”。是否蒋介石意识到自己陷于性命交关,故而以其微弱的叨念,交代最后遗言?不得而知。
  
  据医疗小组的治疗报告,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晚上八点过一刻,蒋介石即行入睡,等他熟睡后,值班的医官郑不非发觉蒋介石脉搏变慢,当即施行心脏按摩及人工呼吸,并注射药物急救。一二分钟后,蒋心脏跳动和呼吸恢复正常。四、五分钟之后,心脏又停止跳动,医师再施行心脏按摩、人工呼吸及药物急救,但心脏虽然时跳时停,呼吸始终未能恢复,并三度发生心室性颤动,经过电击,蒋介石的脉搏、血压均已无法量出。急救了三个多小时,四月五日晚上十一时三十分,蒋介石瞳孔已放大,心脏犹有微弱跳动。医师最后以电极直接刺入心肌,刺激心脏,但仍属无效。宋美龄最后命令放弃急救。医师宣布死亡的时间为四月五日晚间十一时五十分。蒋经国观察急救无效后,当场痛哭失声,宋美龄则始终力持镇定,兀自静坐一旁流泪。
  从蒋介石医疗报告得知,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当晚,蒋介石是在睡梦中心脏停止跳动,因而最后临终之际,并未留下任何口头遗言,逝前也没有命令文书侍从(如秦孝仪)作任何书面遗嘱。
  秦孝仪奉宋美龄急召赶到士林官邸时,是在四月六日凌晨二时许,蒋介石已逝世近三小时了。秦孝仪当时奉宋美龄之命,连夜赶写一份遗嘱,纯系台面上官方版“政治遗嘱”,不是真正的遗嘱,更不是蒋介石留给亲人的“家事遗嘱”。
  秦孝仪四月六日凌晨起即不眠不休,连夜撰写这份“政治遗嘱”。初稿写就后,送交宋美龄过目,宋美龄特意交代秦孝仪,应再加上一句话,强调先生是信基督教的。所以,蒋介石的“政治遗嘱”开头即言:“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这份蒋介石死后才“补写”的遗嘱,备受时人争议的有几个问题:遗嘱明明是四月六日清晨撰写的,遗嘱的末尾却写成“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秦孝仪承命受记”,尤其最后那句“秦孝仪承命受记”,被视为画蛇添足之作,因为,秦孝仪抵达士林官邸已是蒋死后三小时以后的事了,何来“承命受记”?即使是承宋美龄之命,也不合遗嘱系记载死亡当事人遗言之通则。
  侍从人员为此缓颊,认为是参考汪精卫写孙中山先生遗嘱之手法。此说更是不通,毕竟蒋、孙遗嘱两者情况大不相同。汪兆铭为孙文写遗嘱,一是遗嘱内容完全系孙先生之生前口授;再者,汪兆铭本系孙中山属意的重要骨干,何况汪氏是在遗嘱供党政要人签名的区域内,注记“笔记者汪精卫”六字,而不是把名字注记在遗嘱本文内。
  一九七五年十月三十一日,蒋经国下令编印的一部纪念文集中,蒋介石这份政治遗嘱的“秦孝仪承命受记”及首长签名字样,全部不见了,但是“耶稣基督”四字仍然留存在内,遗嘱日期依旧是写“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至于蒋介石的“家事遗嘱”,应该早在其晚年时期,在蒋氏父子及蒋宋夫妻之间,日常生活点点滴滴过程里,已经作了完整的交代。综观而论,真正算得上是蒋介石亲自授权的遗嘱,还是蒋介石病中,以危颤颤的右手写下的那十六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在蒋介石最后的日子里,他似乎冥冥中对清明节感触特深,尤其是他再三品读那句诗:“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他应当早已体悟,此生功名尘土、荣辱得失,如今俱往矣!遗嘱不遗嘱,对蒋介石已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了。
  (王丰 台湾知名传记作家,蒋介石家庭传记历史权威,著有《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的日子》、《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蒋经国情爱档案》等15部作品。)
其他文献
1949年5月,解放军进入上海时,水大博在一家洋行担任高级职员。在建立新政权的最初几年里,他先是因为包庇“反革命”同事而被捕,释放后表现积极,当选为居委会副主任,但没过多久,他又成了“把持居委会”“对抗政府”的典型。他的沉浮,展现了建国初期国家政权进入城市基层社会的复杂遭遇。    1949年5月,解放军进入上海。当时,水大博担任一家洋行高级职员。在建立新政权的最初几年里,他先是因为包庇“反革命”
期刊
琅勃拉邦见证了老挝在当代以前国运的跌宕兴衰,漫长历史的层累积淀使得它在老挝人心中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象征逝去的荣耀,永远的骄傲。直到今天,老挝人在谈起琅勃拉邦时,仍然将之亲切地称为“王都”,以与作为首都的万象并列区分。    普西山下的梦幻小城    苏克(Souk)站在普西山(Mt.Phou si)上,凝望着晨色中云雾缭绕的大地。  几缕朦胧恬淡的阳光渗透薄雾斜斜地洒向西萨万旺(Street S
期刊
这几年来,经济成为柬埔寨的重中之重,对于红棉的审判已经不是生活的主旋律了,人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挣钱。曾经是柬埔寨游击队最后据点之一的拜林已经今非昔比了。    从金边到拜林,并非一条坦途。  先从金边沿五号公路向西北方向走到马德望市,290公里的路程大约需要5小时车程。然后从这个柬埔寨第二大城市沿十号公路向西南方向去拜林,路程虽然只有90公里左右,但因绝大部分路况糟糕,也要颠簸3个多小时。   
期刊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上,现年91岁的刘思远作为国民党第29军士兵,亲历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    1937年7月7日夜里,驻丰台日军第一联队三大队在队长清水节郎的带领下,在卢沟桥以北进行军事演习。夜11时许,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方面表示可以代为查找,但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并调兵一营,偷渡到运河以西,从东西两面夹击卢沟桥。中国守军
期刊
2004年,乔森潘出版了自传《柬埔寨当代史和我的处境》。他承认民柬执政时期“极端的革命运动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恐怖与仇恨”,但他否认自己与红色高棉的残酷行径有关,甚至称他当时毫不知情。    许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接受民柬政权主席这个职位。但是为了避免引起争议,再次揭开过去的伤口,我回避他们的问题……1967年,我逃出金边时,是受当时的环境所迫。否则,我不可能故意放弃我议会的职位而选择一条革命斗争的道路
期刊
1969年6月27日,美国石墙事件的一声枪响,震动了世界,也开启了同性恋权利运动。同性恋者开始要求从根本上否认歧视和迫害同性恋的制度,向政府伸手要权利。这种改变是美国同性恋权利运动在理念上的根本变化。    1969年6月27日,星期五。午夜,《乡村之声》(Village Voice)的专栏作家卢西恩特拉斯科特(Lucian K. Truscott IV)像往常一样,步行到克里斯多大街上的“狮子头
期刊
1919年5月4日,星期日,“一个凉爽、刮风的日子,比北方大多数春天稍少一些云。”这一天下午1点30分,大约3000名北京学生来到天安门广场,为抗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的歧视,以及日本攫取德国在山东特权而集会。    90年过去了,对于这一事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后来走向影响的解读已经汗牛充栋。有些人将之视为中国新生的标志,有些人则抱怨其造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滥觞。但无论多么强调其重要性,一个无法回
期刊
1715年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驾崩,生性好赌的苏格兰人约翰劳被找来处理路易十四留下的烂摊子。劳大量发行纸币和股票,一度让法国经济复苏,孰料此举却引发金融投机狂潮,经济短暂繁荣之后即迅速崩盘,约翰劳被迫逃离法国。虽然他重振法国经济的计划最终失败,但他的金融理论却启迪了后代经济学家。    1729年,一位叫约翰劳的58岁苏格兰人在威尼斯去世。后世的很多著作记载他晚景凄凉,但在当时留下的遗产清单中,
期刊
政府应不应该有商业利益,这个问题,中国讨论了二千多年。  早在汉昭帝的时候(公元前81年),大臣们就争论政府该不该把当时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资料——盐和铁垄断专营起来。这场关于盐铁的争论,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到唐朝的时候,朝野争论的重点是要不要把漕运归为国营垄断,宋明时争论要不要把酒米归为国营垄断,晚清时争论要不要把铁路矿产归为国营垄断,民国时争论要不要把银行归为国营垄断,到今天,我们在争论要不要
期刊
在奥利弗斯通的《W》之前,已有数部关于小布什的电影,《华氏911》、《总统之死》、《战争制造者》等,它们要么把布什塑造为一名虚伪的阴谋家,要么对其外交政策冷嘲热讽。相对而言,《W》是主观情绪最少的,奥利弗斯通的初衷是公正全面地讲述布什的故事,他做到了。  比如伊战,尽管斯通本人对伊战政策失望透顶,但他仍然展示了伊战原因的多样性,塑造了一个对战争正义性深信不疑的小布什,片中的布什说:“只有自由的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