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1-01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是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线,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率。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课标》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一、课前学习,要设计好预习提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顾名思义,是以学生先学为基础,所以先学这一环节可以放到课前也可放到课中。通过近几个学期的探究我们发现,把自学环节放到课前效果会更好。所以每次的新授课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而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差,预习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问题,我们每次都要给学生设计好预习提示,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自己看书自学。只要学生能把预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就能自己看懂,就能理解,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提示:
1、把52页方框中的题补充完整。
2、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书上填空:余数〇除数
在课前预习时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预习提示,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目标,预习起来就知道怎样去看书,怎么去思考。从而为新课做好了准备。课前学生有了这样的预习过程,在课堂上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了。
二、课中学习,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做出了如下几个环节:1、出示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提示。3、先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4、后教:质疑、解疑。5、巩固练习,运用提升,6、当堂检测。下面结合在我自己的教学谈一谈怎么实施这些环节的。
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开课伊始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学生心里有了目标,学起来就不盲目了。有了目标就有了指向,有了目的。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中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我首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知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然后让学生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知道本节课就是要研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探究中他们就有了目标,研究时不是盲目的去观察,而是针对余数和除数进行研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2、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后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示。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能轻松的,找到捷径去找出答案。这个自学提示可以是课前给学生留的预习提示,也可以是根据学生预习,结合教学重难点所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如教学《减法的验算》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你想怎样验算200-183?想一想、说一说,如果不会那就打开数学书28页,自己模仿着算一算。2、检验减法有几种方法?3、验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己看书,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新知识。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师只是巡视,观察学生自学情况,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同时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让课堂充满活力
知道学习目标,知道怎样自学后,学生就可以开始自学了。自学时如果学生提前预习了,那么就根据自己的预习,自己再次回顾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把问题找出来,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去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后,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反馈,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听取他们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真正起到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小组交流时组内成员根据自学,自己叙述怎样解决自学提示中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如果小组同学都不能解决,这时可以让学生走出小组,到别的小组进行取经,探究、学习。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减法》时,让学生计算500-185时有一个小组都不知道怎样去计算。这时我不是急于教他们怎样计算,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是怎样计算。这时他们快速到其他小组聆听其他小组的想法,回来后互相交流自己学到的,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悦。
4、后教,质疑,解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最后还有让学生根据全班交流进行质疑,解疑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如教学如教学“千以内数的读数写数”一课时,学生会读会写126、304、580、330、905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看这些数,再一次读一读,观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再次去读去观察,然后有些学生就有了疑问,为什么这些数中有的零读了出来,有的零却没读出来呢?这样一个一个问题出现后把问题又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既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巩固了所学知识。
5、巩固练习、运用提升
练习是学生经历自学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练习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把零碎的知识结构化,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效果。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自学后,布置他们完成书本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五题。这两道题都和例题有关,都是运用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巩固运用的效果。
6、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
当堂检测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意识,改变了学生的“顺从式、接受式”的地位,把“课本”转变成“学本”,把“教师讲台”转变成“学生讲坛”。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是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线,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率。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课标》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一、课前学习,要设计好预习提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顾名思义,是以学生先学为基础,所以先学这一环节可以放到课前也可放到课中。通过近几个学期的探究我们发现,把自学环节放到课前效果会更好。所以每次的新授课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而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差,预习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问题,我们每次都要给学生设计好预习提示,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自己看书自学。只要学生能把预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就能自己看懂,就能理解,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提示:
1、把52页方框中的题补充完整。
2、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书上填空:余数〇除数
在课前预习时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预习提示,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目标,预习起来就知道怎样去看书,怎么去思考。从而为新课做好了准备。课前学生有了这样的预习过程,在课堂上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了。
二、课中学习,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做出了如下几个环节:1、出示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提示。3、先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4、后教:质疑、解疑。5、巩固练习,运用提升,6、当堂检测。下面结合在我自己的教学谈一谈怎么实施这些环节的。
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开课伊始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学生心里有了目标,学起来就不盲目了。有了目标就有了指向,有了目的。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中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我首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知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然后让学生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知道本节课就是要研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探究中他们就有了目标,研究时不是盲目的去观察,而是针对余数和除数进行研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2、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后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示。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能轻松的,找到捷径去找出答案。这个自学提示可以是课前给学生留的预习提示,也可以是根据学生预习,结合教学重难点所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如教学《减法的验算》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你想怎样验算200-183?想一想、说一说,如果不会那就打开数学书28页,自己模仿着算一算。2、检验减法有几种方法?3、验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己看书,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新知识。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师只是巡视,观察学生自学情况,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同时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让课堂充满活力
知道学习目标,知道怎样自学后,学生就可以开始自学了。自学时如果学生提前预习了,那么就根据自己的预习,自己再次回顾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把问题找出来,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去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后,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反馈,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听取他们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真正起到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小组交流时组内成员根据自学,自己叙述怎样解决自学提示中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如果小组同学都不能解决,这时可以让学生走出小组,到别的小组进行取经,探究、学习。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减法》时,让学生计算500-185时有一个小组都不知道怎样去计算。这时我不是急于教他们怎样计算,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是怎样计算。这时他们快速到其他小组聆听其他小组的想法,回来后互相交流自己学到的,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悦。
4、后教,质疑,解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最后还有让学生根据全班交流进行质疑,解疑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如教学如教学“千以内数的读数写数”一课时,学生会读会写126、304、580、330、905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看这些数,再一次读一读,观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再次去读去观察,然后有些学生就有了疑问,为什么这些数中有的零读了出来,有的零却没读出来呢?这样一个一个问题出现后把问题又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既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巩固了所学知识。
5、巩固练习、运用提升
练习是学生经历自学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练习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把零碎的知识结构化,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效果。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自学后,布置他们完成书本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五题。这两道题都和例题有关,都是运用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巩固运用的效果。
6、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
当堂检测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意识,改变了学生的“顺从式、接受式”的地位,把“课本”转变成“学本”,把“教师讲台”转变成“学生讲坛”。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