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新的着力点,潜力巨大。在科研引领下,成立“一个组织”、制订“两项规划”、实施“三大工程”、拓宽“四条途径”的“1234”培养模式,能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科研引领;青年教师团队;建设;“1234”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31-04
在科研引领下,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实施“1234”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
一、“1”——一个组织
2011年9月,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会”,简称“青学会”。“青学会”主要由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青学会”由校长室领导,直属于教学科研处,是以培养青年教师为核心任务的教师组织,是一个以培养“双师素质为主的优秀教师团队”为核心任务的学习型组织。“青学会”以“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双师’专业化”为指导思想,秉承着“学习丰厚底蕴,阅读提升品质,创新焕发活力”的宗旨。“青学会”领导机构健全,成立伊始,就拥有自己的活动章程和会标,每个学期都有详尽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并能根据方案和计划求真务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如举办的别开生面的“首届读书讲坛”、激情满溢的三届“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课题研究、以考察学习为平台的专题培训等等。201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学校按照专业和课程又成立了“青学会”所属的“动力源”、“正能量”和“博利恒”三个分会。分会的成立,为“青学会”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活力,让青年教师的成长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创新驱动成为青年教师快速成才的内在动力。
二、“2”——两项规划
(一)学校培养规划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培训工作,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建立了“青学会青年教师发展简历”,为每位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了三至五年的发展规划。对于刚入校门的新教师,学校则制订了《新教师发展性教学科研评价手册(1—3年)》,对课堂教学水平和论文、案例、反思等教科研成果都有一个层级推进的量化发展指标,为青年教师明确了成长成才的方向。
(二)个人发展规划
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是对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青年教师通过对自己的分析定位,制订个人五年成长规划,以此激励自己反思践行,不断成长。
三、“3”——三大工程
(一)有效实施的“青蓝工程”
隆重的结拜仪式。每学年伊始,学校为新教师精心选拔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水平一流的指导教师,并隆重举办“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签约仪式。2011年共有11对师徒签约,2012年师徒结对又增添了新的力量。为了进一步强化“青蓝工程”,浓郁氛围,示范为先,校级领导主动担任新教师的指导工作。在签约仪式上,学校具体解读“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重点详细阐释师徒职责及奋斗目标。每年隆重举办的结拜仪式,明确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奋斗目标,源引了“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源头活水,开启了“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更新管理理念、注重研究质态的过程中转变管理方式、践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的青年教师团队打造的经典篇章,为“打造青年教师团队,促进内涵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务实的研究过程。为确保青蓝工程落到实处,师徒结对签约仪式之后,针对新教师的教学实际和《新教师发展性教学科研评价手册(1—3年)》的职责目标,为每位新教师确立了三年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达成目标,让“青蓝工程”落地生根。在教学研究方面,第一年进行教学目标的研究,第二年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三年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科研成果方面,要求新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撰写论文、案例和反思,申报个人研究课题,将教研和科研紧密交融。第一年要求新教师的文章和课题能在校级获奖、立项,第二年在区级以上获奖、立项,第三年在市级以上获奖、立项。层级发展,梯度推进。
如从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学校开展了教学目标诊断课教学研究活动,针对教学目标确立及达成的难点,首先在理论上给予积极指导,开设了讲座“如何撰写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的撰写及达成”作为本学年“青蓝工程”研究的重点,一个月开设一次教学目标诊断课。其次,每月举办“青蓝工程”教学目标诊断课评课研讨会,进行一对一的评课。第三,新教师立足诊断课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一课一反思。师徒结对“教学目标诊断课”是借助“青蓝工程”这一平台加速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将“五课”教研常规化、教学研究常态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研究活动中,学校要求新教师正确制订教学目标,较为合理科学地确立教学重难点,要围绕教学目标撰写教案和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学目标达成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为本学年师徒结对常态化课堂教学“诊断”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课)的环节,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立足常规课堂,脚踏实地地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最终提升新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师傅们无私奉献、悉心指导,徒弟们及时反思、认真施教,通过一年的课堂教学诊断课研究活动,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研究任务。
从新学年开始,“青蓝工程”教学研究活动进入到教学方法诊断课教学研究活动阶段,一批新教师相继面向全市进行公开课教学,深受好评,这也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教学方法诊断课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的真实呈现。
规范的考评机制。为了使“青蓝工程”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学校特设立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指导教师奖”和“新教师教学科研目标达成奖”,并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科研成果绩效考核”序列,对师傅和徒弟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方面进行考评。考评内容涵盖了教案撰写、教学反思撰写,上课、评课、评价手册填写等几方面。为了评优激励,学校召开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及交流总结大会,以此充分肯定“青蓝工程”师徒取得的成绩,也营造了教学研究活动的浓厚氛围。规范的考评机制,培养了青年教师科研习惯,强化了反思意识,切实提升了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发挥了教科研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和服务作用。 (二)大力推进的“‘双师’工程”
“双师型”教师及“双师”素质的培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必备手段。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学校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学校通过制度约束与奖励激励并举,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取;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产学研水平;通过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提升学历层次,以此加快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步伐,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如学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度支持下,青年教师全部通过了全国信息化平面设计师、全国信息化室内设计师、全国信息化动画设计师的资格认证,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梯度培养的“名师工程”
对学校而言,一位名师就是一笔财富,一位名师就是一个航向标,一位名师就是一座动力无限的“核电站”。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名师工程”,以名师为龙头,带动与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这就要求学校一要完善名教师培养机制,二要制订名教师培养规划,三要遵循名师成长规律,梯度培养,循序渐进,四要创设名师培养平台。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强化反思意识,开展课例研究;带着问题意识,主持课题研究;厚养理论知识,提升研究水平。学校在实施名师工程的过程中,优化选拔、培养与管理的环节,给青年教师充足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做到以管理促成效,为名师工程高效持续地实施保驾护航,真正发挥名师效能。
四、“4”——四种途径
(一)读书学习为源头
著名教育家肖川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1]”。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则是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读书学习也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为此,学校每个学期都为“青学会”全体成员发放读书券,指定阅读篇目,多次开展赠书活动,并举办读书心得评比。2013年6月,学校隆重举办了“润泽书香校园,品味教育人生”首届读书讲坛。本次讲坛,有阅读诵读、读书微访谈、读书沙龙等形式,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讲坛从教学理念的确立,到从教品质的信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们无不从阅读中得到了法宝。有了阅读,教师们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带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感染,具备一定高度的阅读水准和一定深度的知识涵养,才会有高品质的教育。
(二)课题研究为引领
随着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课题研究工作化必将成为职教科研工作新的发展趋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高工作的品质,物化研究成果,推进成果的转化必将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和内容。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在职教专家的指导下,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通过评审,立项,目前正规范有序地开展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服装工艺与制作和电脑艺术设计“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目前,这两个教学团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依靠优秀教学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促进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改革,变革教学方式,提升青年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科研型”“研究型”教师。让“研究”成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习惯和状态,从而在享受职业中快乐幸福地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
(三)反思性教学为举措
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方式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不断增强自我反思的观念,积极探索反思的途径与方法,尽快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与发展。构建反思性评价体系、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正如于漪老师说,自己一生的两个支撑点:学而不厌,勇于实践,聚焦点是反思。
美国教育专家杜威强调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性,重视反思思维。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他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3]杜威所提出的教学的五个过程为教师们的反思实践提供了方法。根据杜威的教学论,结合拉伯斯凯反思性教学模型,大胆借鉴,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荣获南京市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四)活力课堂大赛为舞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中一段最有意义的生命经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为了磨练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学校以科研为引领,分别于2009年11月至12月、2010年10月至12月,2012年10月至12月举办了三届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活动。活动具有显著特点:一是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相融,在举办课堂教学大赛的同时,同步举办说课大赛、教学反思大赛、教学设计大赛。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和笔耕能力,让反思植根于实践,再来指导实践,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二是在活动组织中,以范式管理为保障,让竞赛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有序、精心、精细、求真、务实中进行,保证了大赛的公平推进和高效运行。三是在搭建平台、创设舞台的同时,围绕一堂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能力,让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切身感受教学研究的本质和活力课堂的魅力,从而将“质量提升工程”落到实处,促进“有效课堂、活力课堂、魅力课堂”三级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提升青年教师活力课堂教学水平,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科研引领;青年教师团队;建设;“1234”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31-04
在科研引领下,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实施“1234”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
一、“1”——一个组织
2011年9月,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会”,简称“青学会”。“青学会”主要由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青学会”由校长室领导,直属于教学科研处,是以培养青年教师为核心任务的教师组织,是一个以培养“双师素质为主的优秀教师团队”为核心任务的学习型组织。“青学会”以“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双师’专业化”为指导思想,秉承着“学习丰厚底蕴,阅读提升品质,创新焕发活力”的宗旨。“青学会”领导机构健全,成立伊始,就拥有自己的活动章程和会标,每个学期都有详尽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并能根据方案和计划求真务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如举办的别开生面的“首届读书讲坛”、激情满溢的三届“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课题研究、以考察学习为平台的专题培训等等。201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学校按照专业和课程又成立了“青学会”所属的“动力源”、“正能量”和“博利恒”三个分会。分会的成立,为“青学会”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活力,让青年教师的成长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创新驱动成为青年教师快速成才的内在动力。
二、“2”——两项规划
(一)学校培养规划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培训工作,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建立了“青学会青年教师发展简历”,为每位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了三至五年的发展规划。对于刚入校门的新教师,学校则制订了《新教师发展性教学科研评价手册(1—3年)》,对课堂教学水平和论文、案例、反思等教科研成果都有一个层级推进的量化发展指标,为青年教师明确了成长成才的方向。
(二)个人发展规划
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是对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青年教师通过对自己的分析定位,制订个人五年成长规划,以此激励自己反思践行,不断成长。
三、“3”——三大工程
(一)有效实施的“青蓝工程”
隆重的结拜仪式。每学年伊始,学校为新教师精心选拔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水平一流的指导教师,并隆重举办“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签约仪式。2011年共有11对师徒签约,2012年师徒结对又增添了新的力量。为了进一步强化“青蓝工程”,浓郁氛围,示范为先,校级领导主动担任新教师的指导工作。在签约仪式上,学校具体解读“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重点详细阐释师徒职责及奋斗目标。每年隆重举办的结拜仪式,明确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奋斗目标,源引了“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源头活水,开启了“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更新管理理念、注重研究质态的过程中转变管理方式、践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的青年教师团队打造的经典篇章,为“打造青年教师团队,促进内涵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务实的研究过程。为确保青蓝工程落到实处,师徒结对签约仪式之后,针对新教师的教学实际和《新教师发展性教学科研评价手册(1—3年)》的职责目标,为每位新教师确立了三年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达成目标,让“青蓝工程”落地生根。在教学研究方面,第一年进行教学目标的研究,第二年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三年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科研成果方面,要求新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撰写论文、案例和反思,申报个人研究课题,将教研和科研紧密交融。第一年要求新教师的文章和课题能在校级获奖、立项,第二年在区级以上获奖、立项,第三年在市级以上获奖、立项。层级发展,梯度推进。
如从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学校开展了教学目标诊断课教学研究活动,针对教学目标确立及达成的难点,首先在理论上给予积极指导,开设了讲座“如何撰写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的撰写及达成”作为本学年“青蓝工程”研究的重点,一个月开设一次教学目标诊断课。其次,每月举办“青蓝工程”教学目标诊断课评课研讨会,进行一对一的评课。第三,新教师立足诊断课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一课一反思。师徒结对“教学目标诊断课”是借助“青蓝工程”这一平台加速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将“五课”教研常规化、教学研究常态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研究活动中,学校要求新教师正确制订教学目标,较为合理科学地确立教学重难点,要围绕教学目标撰写教案和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学目标达成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为本学年师徒结对常态化课堂教学“诊断”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课)的环节,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立足常规课堂,脚踏实地地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最终提升新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师傅们无私奉献、悉心指导,徒弟们及时反思、认真施教,通过一年的课堂教学诊断课研究活动,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研究任务。
从新学年开始,“青蓝工程”教学研究活动进入到教学方法诊断课教学研究活动阶段,一批新教师相继面向全市进行公开课教学,深受好评,这也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教学方法诊断课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的真实呈现。
规范的考评机制。为了使“青蓝工程”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学校特设立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指导教师奖”和“新教师教学科研目标达成奖”,并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科研成果绩效考核”序列,对师傅和徒弟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方面进行考评。考评内容涵盖了教案撰写、教学反思撰写,上课、评课、评价手册填写等几方面。为了评优激励,学校召开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及交流总结大会,以此充分肯定“青蓝工程”师徒取得的成绩,也营造了教学研究活动的浓厚氛围。规范的考评机制,培养了青年教师科研习惯,强化了反思意识,切实提升了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发挥了教科研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和服务作用。 (二)大力推进的“‘双师’工程”
“双师型”教师及“双师”素质的培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必备手段。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学校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学校通过制度约束与奖励激励并举,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取;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产学研水平;通过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提升学历层次,以此加快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步伐,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如学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度支持下,青年教师全部通过了全国信息化平面设计师、全国信息化室内设计师、全国信息化动画设计师的资格认证,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梯度培养的“名师工程”
对学校而言,一位名师就是一笔财富,一位名师就是一个航向标,一位名师就是一座动力无限的“核电站”。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名师工程”,以名师为龙头,带动与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这就要求学校一要完善名教师培养机制,二要制订名教师培养规划,三要遵循名师成长规律,梯度培养,循序渐进,四要创设名师培养平台。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强化反思意识,开展课例研究;带着问题意识,主持课题研究;厚养理论知识,提升研究水平。学校在实施名师工程的过程中,优化选拔、培养与管理的环节,给青年教师充足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做到以管理促成效,为名师工程高效持续地实施保驾护航,真正发挥名师效能。
四、“4”——四种途径
(一)读书学习为源头
著名教育家肖川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1]”。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则是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读书学习也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为此,学校每个学期都为“青学会”全体成员发放读书券,指定阅读篇目,多次开展赠书活动,并举办读书心得评比。2013年6月,学校隆重举办了“润泽书香校园,品味教育人生”首届读书讲坛。本次讲坛,有阅读诵读、读书微访谈、读书沙龙等形式,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讲坛从教学理念的确立,到从教品质的信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们无不从阅读中得到了法宝。有了阅读,教师们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带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感染,具备一定高度的阅读水准和一定深度的知识涵养,才会有高品质的教育。
(二)课题研究为引领
随着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课题研究工作化必将成为职教科研工作新的发展趋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高工作的品质,物化研究成果,推进成果的转化必将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和内容。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在职教专家的指导下,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通过评审,立项,目前正规范有序地开展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服装工艺与制作和电脑艺术设计“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目前,这两个教学团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依靠优秀教学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促进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改革,变革教学方式,提升青年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科研型”“研究型”教师。让“研究”成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习惯和状态,从而在享受职业中快乐幸福地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
(三)反思性教学为举措
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方式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不断增强自我反思的观念,积极探索反思的途径与方法,尽快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与发展。构建反思性评价体系、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正如于漪老师说,自己一生的两个支撑点:学而不厌,勇于实践,聚焦点是反思。
美国教育专家杜威强调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性,重视反思思维。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他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3]杜威所提出的教学的五个过程为教师们的反思实践提供了方法。根据杜威的教学论,结合拉伯斯凯反思性教学模型,大胆借鉴,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荣获南京市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四)活力课堂大赛为舞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中一段最有意义的生命经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为了磨练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学校以科研为引领,分别于2009年11月至12月、2010年10月至12月,2012年10月至12月举办了三届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活动。活动具有显著特点:一是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相融,在举办课堂教学大赛的同时,同步举办说课大赛、教学反思大赛、教学设计大赛。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和笔耕能力,让反思植根于实践,再来指导实践,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二是在活动组织中,以范式管理为保障,让竞赛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有序、精心、精细、求真、务实中进行,保证了大赛的公平推进和高效运行。三是在搭建平台、创设舞台的同时,围绕一堂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能力,让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切身感受教学研究的本质和活力课堂的魅力,从而将“质量提升工程”落到实处,促进“有效课堂、活力课堂、魅力课堂”三级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提升青年教师活力课堂教学水平,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