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听多了英语“获奖课”、“交流课”,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失掉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然而,在《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有专家却为此而“深深的忧虑”。因为专家所听的大多是反复试教、精心锤炼的“精品课”,相当一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甚至是耗时数月的“表演课”,这样的课尚且如此,那“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所提问题深刻尖锐,发人深省。作为一线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一线教学的现状,教师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霸权主义现象恐怕较之专家所言尤甚。本文旨在对一线英语课堂教学的霸权现象进行剖析,探求师生交往的共生状态。
二、案例描述
这是上海牛津英语教材中的一节课“What is the weather like?”。在教学中老师教学单词sun,rain,wind,cloud,snow,fog等后,为了操练这些单词,出示了句子:I like the?摇?摇?摇.Because I can?摇?摇?摇.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有的说:“I like the wind.Because I can fly a kite.”有的说:“I like the sun.Because I can go climbing.”……突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I don’t like the sun.Because……”还没等这位小男孩说完,老师就立即示意:“Please look at this sentence.Just fill in the blanks.Sit down,please.”小男孩究竟想说为什么不喜欢太阳,我们也无从知道。
三、案例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本身缺乏学习语言的大环境,教师要采用各种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的习惯,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要允许他们犯错,甚至是语法错误,因为语言的习得最终是用来交际、与人交流的,在此学生只是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已,教师应抓住这样的契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引导者,如果一味地强调句式、单词的训练,那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能有展示空间吗?学生的真切体会能表达出来吗?“喜好”本身就因人而异,然而教师虽然让学生表达各自的喜好“I like...”,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既有“喜好”,也有所谓的“讨厌”,学生只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古人云:“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这里的“化”就是指将所给定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经验。那位小男孩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老师的一句听上去不经意的话打断了他。
我们审视一下课堂中师生交往的语言现象,便会发现更多的意蕴:在语言的背后反映着人际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即语言霸权现象。语言作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它也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可是语言霸权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师生交往的缺失和阻隔。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方面,严重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角色歧视。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还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中,有的学生发言次数甚至超过五、六次,而有的学生却一次机会也没有,只能成为“默默的听众”。更何况一线的课堂教学呢?对于那些所谓“差生”,如果我们不能耐心地“蹲”下身子来与他对话,恐怕久了,他们便会成为永远的沉默者,以致于一上到课,便缩起脑袋缩起手。
2.语言专制。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规范”语言和所体现的专制心态可谓屡见不鲜。我们知道“规范”与“技巧”,但过分专制地禁锢学生的大脑,丧失的将是充满灵性的多元表达,学生虽掌握了大量的句式和词汇,但扫荡的将是“英语课应有的绝美风景”。
四、对策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表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要跨越和学生年龄、地位、身份、经历、经验之间的鸿沟,平等待人,真诚对话。教师不能压服对方,而应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师生的知识和精神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为此,教师还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人、事、物的理解与感悟,每个学生都会因自身知识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而呈现出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珍视这种差异,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尽可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兴致勃勃,一次“主动干预”也许就是学生“封闭心灵”的开始。
2.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英语课堂实质就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空间。“对话”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个体之间人格的平等,如果抛弃了这一点,“对话”也只能成为“泡影”,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无法生成。
3.允许学生表达“出错”。学生出错十分自然,尤其是英语语言,因为本身缺乏学习英语的语境,因此他们的表达方式往往受汉语表达的影响而带有中国式倾向。然而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学习是用来交际的,只要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认为就可以了,何必要用条条框框将其公式化,不停地打断学生帮助他们纠错呢?教师就应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评价。更何况,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资源。
4.允许学生表达“出格”。所谓“格”,这里指的是“规范”。就像练书法一样,如果过分地强调“入格”,让学生整天围着那些固定的词汇、句型等打转转,那“出格”之日恐就难盼了。某种程度上讲,“出格”更是学生创造性表达的体现。“创造性表达”“创造性运用”才是英语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和本真的追求。
因此,我们应警惕教育霸权,因为它无时无刻不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撞击着师生彼此共存、和谐交往的生态链;追求共生理想,让师生在尊重多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精神家园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让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心灵约会、亲密交往,让我们的共生理想充斥着霸权现象,重绘教育教学应有的生命色彩。
听多了英语“获奖课”、“交流课”,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如今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失掉了一些秩序、一些威严,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和自由。然而,在《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有专家却为此而“深深的忧虑”。因为专家所听的大多是反复试教、精心锤炼的“精品课”,相当一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甚至是耗时数月的“表演课”,这样的课尚且如此,那“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所提问题深刻尖锐,发人深省。作为一线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一线教学的现状,教师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霸权主义现象恐怕较之专家所言尤甚。本文旨在对一线英语课堂教学的霸权现象进行剖析,探求师生交往的共生状态。
二、案例描述
这是上海牛津英语教材中的一节课“What is the weather like?”。在教学中老师教学单词sun,rain,wind,cloud,snow,fog等后,为了操练这些单词,出示了句子:I like the?摇?摇?摇.Because I can?摇?摇?摇.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有的说:“I like the wind.Because I can fly a kite.”有的说:“I like the sun.Because I can go climbing.”……突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I don’t like the sun.Because……”还没等这位小男孩说完,老师就立即示意:“Please look at this sentence.Just fill in the blanks.Sit down,please.”小男孩究竟想说为什么不喜欢太阳,我们也无从知道。
三、案例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本身缺乏学习语言的大环境,教师要采用各种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的习惯,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要允许他们犯错,甚至是语法错误,因为语言的习得最终是用来交际、与人交流的,在此学生只是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已,教师应抓住这样的契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引导者,如果一味地强调句式、单词的训练,那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能有展示空间吗?学生的真切体会能表达出来吗?“喜好”本身就因人而异,然而教师虽然让学生表达各自的喜好“I like...”,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既有“喜好”,也有所谓的“讨厌”,学生只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古人云:“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这里的“化”就是指将所给定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经验。那位小男孩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老师的一句听上去不经意的话打断了他。
我们审视一下课堂中师生交往的语言现象,便会发现更多的意蕴:在语言的背后反映着人际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即语言霸权现象。语言作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它也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可是语言霸权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师生交往的缺失和阻隔。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方面,严重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角色歧视。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还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中,有的学生发言次数甚至超过五、六次,而有的学生却一次机会也没有,只能成为“默默的听众”。更何况一线的课堂教学呢?对于那些所谓“差生”,如果我们不能耐心地“蹲”下身子来与他对话,恐怕久了,他们便会成为永远的沉默者,以致于一上到课,便缩起脑袋缩起手。
2.语言专制。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规范”语言和所体现的专制心态可谓屡见不鲜。我们知道“规范”与“技巧”,但过分专制地禁锢学生的大脑,丧失的将是充满灵性的多元表达,学生虽掌握了大量的句式和词汇,但扫荡的将是“英语课应有的绝美风景”。
四、对策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表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要跨越和学生年龄、地位、身份、经历、经验之间的鸿沟,平等待人,真诚对话。教师不能压服对方,而应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师生的知识和精神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为此,教师还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人、事、物的理解与感悟,每个学生都会因自身知识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而呈现出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珍视这种差异,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尽可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兴致勃勃,一次“主动干预”也许就是学生“封闭心灵”的开始。
2.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英语课堂实质就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空间。“对话”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个体之间人格的平等,如果抛弃了这一点,“对话”也只能成为“泡影”,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无法生成。
3.允许学生表达“出错”。学生出错十分自然,尤其是英语语言,因为本身缺乏学习英语的语境,因此他们的表达方式往往受汉语表达的影响而带有中国式倾向。然而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学习是用来交际的,只要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认为就可以了,何必要用条条框框将其公式化,不停地打断学生帮助他们纠错呢?教师就应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评价。更何况,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资源。
4.允许学生表达“出格”。所谓“格”,这里指的是“规范”。就像练书法一样,如果过分地强调“入格”,让学生整天围着那些固定的词汇、句型等打转转,那“出格”之日恐就难盼了。某种程度上讲,“出格”更是学生创造性表达的体现。“创造性表达”“创造性运用”才是英语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和本真的追求。
因此,我们应警惕教育霸权,因为它无时无刻不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撞击着师生彼此共存、和谐交往的生态链;追求共生理想,让师生在尊重多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精神家园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让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心灵约会、亲密交往,让我们的共生理想充斥着霸权现象,重绘教育教学应有的生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