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驿站”也精彩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puqi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谈了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存在的问题和教育价值,并提出了相关组织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
  过渡环节是一日各活动中的“转换”,是过渡的,衔接的,也是休息调整的。如何安排好幼儿的过渡环节,让它能够很好地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存在的问题
  1.教师欠缺的教育意识
  部分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放松期,忽略过渡环节的教育目标、教育指导及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由着孩子们自由发挥。
  2.过渡环节的形式欠丰富
  每当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过渡时,教师的语言平淡、简单,指令性的语言多,如,“该吃饭了”“进午睡室睡觉了”等,这种形式调动不起幼儿的积极性。
  3.消极等待和集中做同一件事情
  过渡环节里消极等待和集中做同一件事情的幼儿多,幼儿常常是无所事事,集中去厕所、喝水等,排队的时间常常影响下一个活动的按时开展,以至各种活动不能自然和谐地过渡。
  二、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1.教师方面
  (1)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孩子自主活动,把教师解放出来,利于教师进行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临时的随机情况的处理。还能让教师利用过渡环节时间,为下一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2)方便了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交流与指导
  在这样的自主时间里,是教师与孩子进行个别交流的最好机会,能尽量照顾到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与孩子进行个别交流或指导,进行情感上的沟通,特别对于小班孩子来讲,更需要来自教师的情感关怀。
  (3)体现了教师班级管理的能力
  合理的过渡环节组织,是一名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最好体现,其实,我们认为,一名教师的优秀与否,并不仅仅看他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看他的班级管理能力。
  2.幼儿方面
  (1)释放了幼儿的心理能量
  合理的过渡环节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渲释心理压力的空間,往往一个集体活动中,孩子所受的控制较多,思想比较集中,在过渡环节中,孩子需要一种健康的宣泄与释放,这样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也符合孩子活动的规律,实现动静交替。
  (2)锻炼了幼儿的自律能力
  在合理的过渡环节中,教师提供很多材料,孩子们要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活动材料,会按照规则、听指令取放,能在指定地点玩,听到与教师约定的信号,会自动结束活动,并收拾玩具,所以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为入小学打好扎实的基础。
  (3)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过渡环节中,孩子们会因为选择材料而发生纠纷;大家一起游戏会有合作;相互讨论会有交流;互换材料会有交往……因而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将“过渡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与其他活动同等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作为一种需要加以消极避免。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
  (一)环境的创设
  1.心理环境的创设
  我们要营造宽松、信任的氛围,教师除了提供相应的支持外,尽量少参与干涉,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与要求下,在同伴的带动下,孩子们慢慢地会养成习惯,渐入佳境。这是孩子难得的锻炼自主、自理的机会,在不断的反复活动中他们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效走向高效。
  2.物质环境的创设
  (1)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一般放置在活动区中,但又不同于平时的区角活动,因为它有如下要求:
  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提供的材料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或其他益智玩具。如,大班孩子可提供弹子跳棋、陆军棋、象棋、拼板(25块以上)、七巧板、陀螺、扑克牌等;中班孩子可提供斗兽棋、五子棋、数字棋、拼板(12~25块);小班幼儿可提供喂小动物、夹夹子、扣纽扣等。
  ②易于孩子整理、收拾的
  把区域里面的材料分类,每一种玩具放在一个托盘(可以是一个鞋盒、衬衣盒子等)里,孩子们在游戏时只要每人使用一个托盘,结束时把托盘放回原来的位置就可以了,而且玩具、材料提供不宜过多,过于碎小。小班可提供夹夹子、扣纽扣、图形配对、舀豆子等活动。
  (2)丰富幼儿一些手指游戏或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手指游戏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操作材料携带又方便,且便于收拢,可穿插在过渡时间中进行。如,“炒黄豆”“拍手背”“挑花线”等,这些游戏铺开方便,收拢又容易,是比较活跃的游戏,孩子们很喜欢玩,并且有规则约束,不会很吵闹,既能满足孩子的游戏愿望,又不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活动。这不仅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自由又有序,同时减少了等待时间,也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
  (二)相应规则的建立
  1.取放玩具的规则
  在过渡环节中,孩子们怎么取放玩具、材料,在活动结束之时,又该如何将材料、玩具快速整理完毕,放回原处?
  2.建立潜在规则
  所谓潜在规则,就是在过渡环节中大家都要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活动中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不能到处乱跑、不可以推推搡搡;不能抢夺玩具、材料,发生玩具抢夺纠纷,学生自己解决或者请老师帮忙;讲话相应要轻一些,要以不影响他人的活动为标准等等。
  3.约定结束信号
  活动结束的信号,要事先约定好,而且是要固定不变的,可以是约定的音乐响起,也可以是教师的铃声响起等,由于活动的场地比较散,最好是听觉效应的信号。要求孩子们听到信号后,大约多少时间内一定要完成整理的任务:例如,我们放音乐提醒孩子开始收拾,音乐结束(教师自己约算好时间)就要求整理完毕。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1.教师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
  在过渡环节中教师要多观察幼儿的游戏实际,开展适当调整。如,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活动的进展如何,是否遇到困难;活动材料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发现有不适宜的材料马上更换。此外,教师的观察还能帮助小班幼儿或者能力弱的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或者加
  入团队的民间游戏。
  2.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的需要,提供相应支持。教师要为幼儿的过渡环节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铺垫有趣的民间游戏素材,为孩子的自主活动提供充分的支持。例如,要在平时就教幼儿开展一些民间游戏或手指游戏,孩子们熟悉、掌握了游戏的方法,就能在过渡环节中自发游戏了。
  3.教师是情感的交流者
  过渡环节为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因为我园目前同大多数幼儿园一样,一日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个别交流机会比较少,而孩子(特别是小班)在情感上又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注,所以,在这一过渡环节中,也是教师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最好机会。教师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手指游戏,也可以与孩子聊聊天,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教师是幼儿活动的评价者
  过渡环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活动评价,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过渡环节的活动内容,并为下次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过渡环节的水平不断提高。
  在合理、充分发挥过渡环节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过渡环节及一日活动的组织从教师的主观控制转换到了幼儿的自主调节,幼儿一日活动更加丰富、有序。幼儿在有序、自由的氛围中自主能力极大提高,从事事寻求帮助到独立解决问题;从关注自己到考虑同伴的需求;从独立游戏到结伴游戏,幼儿的能力获得大的变化。
  教育实践使我确信,过渡环节时间虽然零散、短暂,但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时机,同样能使幼儿得到主动发展。只有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时时有教育”,才能使“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得以落实。
  (作者单位 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作文本来是一件乐事,可有不少学生畏之所虎。究其原因是:小学生作文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可很多教师“剥夺”了学生“玩”的权力,不给学生“玩”的机会,人为拔高要求,追求成人化的尽善尽美,再加上机械死板的技巧教学,生搬硬套的写作方式,使本来趣味多多的作文,成了学生难以承受之重。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课,颇受启发。课堂上开展了几个有趣的作文游戏,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快乐、玩得开心,效果非常好
摘 要:从关注学生的细节行为出发,寓规范、寓教育、寓关爱、寓榜样、寓特色建设于细节,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提升学生的主体价值与意义,打造成就学生完美人生的奠基工程。  关键词:细节;学校德育;文化建设  德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学校历史发展中与长期德育实践中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理念、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教风学风的总和以及体现这些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核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小学语文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人格的提升。再看作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关联、相辅相成的
传统的语文作业常常以重复性的、应试性的、单一的书面作业居多,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因而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拓展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形式,更多的信息,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了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趣——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力图通过安排动笔的环节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细细推敲很多“写”的环节,又会发现有些漫无目的、脱离文本,写出来的话是空话、套话,不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动笔环节呢?以下教学实践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在重点处,感悟中动笔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重点之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细心研
最近掀起一股国学热,原本夫子般正襟危坐于大雅之堂上的经典经由诸国学大师们的另类诠释,正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成为市井乡野闲话的内容。试想,我那渐渐了无生气的文言课堂,何妨也耸身一摇,刺激一下學生业已进入忍受状态的学习状态?很期待这种尝试。  一、“高深莫测”遭遇“原来如此”  相比现代白话,文言文显然简洁得多了。一字一义,所以要深谙古文之内涵,必须锁定关键字。而文言中的字,所传递的内涵远不止其
摘 要: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册,有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使人久久不能忘记!有多少责任大于天的事迹令人血液沸腾!有多少知恩图报先例震惊中外!可现在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却缺失很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否则就会同家长、同学大吵大闹。每次与家长谈论此事时,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慢慢地与学生接触中发现,对学生赏识
作为教者的我们来说,深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应该负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  是的,我们每位教师都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尊重孩子的差异,赏识孩子的成功,教育之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蹲下来,你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  然而真正能做到认可每一个孩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十分重要,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着重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教材中审美,从生活美学中审美,从实践活动中审美,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育渗透;审美情趣;艺术魅力  所谓美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及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
摘 要:针对幼儿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间浪费严重的现象,教师要努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有效地进行时间安排。充分利用好幼儿园小块活动时间,达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小块时间;合理安排  一、努力形成科学化、合理化的时间安排  幼儿园小块活动时间的概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对幼儿的教育要贯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除去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时间之外,还存在很多的零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