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情感目标及其培养途径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f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由情感、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所组成,情感目标的导入是人本理念的必然和应然,将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支点作用。下面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情感目标所涉内容及实现途径谈些看法。
  情感、知识、能力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立体目标,同时,这三个不同方向的维度是建立在同一坐标系之中的,任何一个维度都牵制和受制于其它两个维度。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单向维度均无独自拓展的能力,单向的强制扩张将会导致畸形的教学后果。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目标必须与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实现。
  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课程目标涉及到六个大的方面: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物质充斥于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化学属性,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奇特的化学现象,有些已被人类所揭示,或利用、或抑制,而有些正待人类去探究。对于尚处化学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大都处于未知阶段。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热量的变化、能量形式的转换、颜色的改变、新物质的生成,一切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神奇。这是学生萌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发学习兴趣的最佳切入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多演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实验,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实验现象适时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氛围中去探究,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实验去检验自己的探究结果,以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该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逐步内化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世界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支点,也是一个自然人走向现代人所必需的精神底蕴。在化学教学中,应根据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唯有物质存在的理念渗透,也就是说,在纷繁变幻的世界上,除了物质外,什么也不存在,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鬼与神都是不存在的。当然,要在学生心灵深处彻底脱鬼神的阴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用科学的理论不断取代迷信的东西,用科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迷信现象。例如:用磷燃烧时的化学现象解释“鬼火”现象,用CO2的物理性质和生理功能解释深夜峡谷迷路现象等。还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化学方面的科普活动,使学生不断积淀科学素养,强化科学发展观。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目前我们面对的这一代学生,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有幸的一代,生活在小康之中,衣食住行无忧无虑,随着交通、通讯的不断发达,距离已不再成为交流信息的障碍,化学在其间的作用功不可灭。塑料、化纤、半导体材料、石油化工等产品大量进入千家万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应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惊叹,综合国力日趋强盛,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的质的飞跃。然而,在社会突飞猛进的背后,也还隐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浪费、能源危机、疾病肆虐等也成为一个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制约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搞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化学污染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威胁。比如工业的“三废”污染,农业的农药、化肥对水源、空气、食物的污染,特别最近发生的由于双苯厂的爆炸造成松花江水源污染而严重影响沿江一带中俄两国人民生活的惨痛教训,让学生关注这些社会问题,明确作为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社区的治污决策和行动,达到学生德智同一扬升的目的。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资源是人类生活、生存、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自然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空气、水、石油、煤炭、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森林等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这些资源,人类将无法生存。资源有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之分,在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不可再生的,浪费了永远就没有了,一旦某种资源消失了,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到那时才能体会到被消亡资源的重要性,那才是真正的晚了!还有些可再生资源,虽可再生,但再生的过程是需要代价和时间的,如果消耗的速度大于再生的速度,就会引起暂时性短缺和生态的失衡,对可持续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反向作用。世界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隐性或显性联系,一旦生态链接中出现某种缺失,整个生态就有可能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人类抵抗自然生态报复的能力还很弱,一旦出现,人类将付出众多的生命代价。在人类历史上,霍乱、鼠疫、痢疾、血吸虫病、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疾病,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历史的悲剧往往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疏忽所导致的,而这些疏忽,又往往与资源、环境以及化学物质的使用密切相关。如非典与禽流感都是由于流行病毒的变异而产生的,病毒的变异而生发新的亚种,因为史无前例,人类在思想和治疗措施上始料不及,一旦大面积爆发,人类束手无策,只能产生“华佗无奈小虫何”的呻吟,按照进化理论,病毒变形亚种的产生,是要经历较长时间和环境适应才一步步完成的,这是环境对人类的报复,是自然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罚!环境是系统外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既无时间又无空间的边缘,现在自然生态中还正在孕育何种病毒的亚种,谁也无法估测,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人类与自然生态无法建立对话机制,一切都在隐性进行,我们只能人人动手来保护好环境,由于对资源、生态、环境、化学物质等缺乏实质性认识,加上一大批无知、无责任感的成年人的反向示范,环保意识十分薄弱,需要教师不断的正向诱导,才有可能达到自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情感目标。每当我们对学生介绍某一具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时,更应介绍物质在资源中的地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最好通过实物模拟、电教设备模拟等方式对学生加深印象,以达到内化知识和情感的双重目标。
  
  5、“发展善于合作、勇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该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求实、创新等情感态度,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流精神。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独和乏力的,合作与竞争相互依存、互为依靠,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就是现代人生命过程中凸显的两大主题,缺乏合作意识的个体难以完成自我向超我发展。因此,与人合作,张扬团队精神是立身为人的必备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的缺失是自然人向社会人位移过程中资格和资本的缺失。世界的本身是物质的,而物质的本身是一种客观实体,人类生存在这物质的世界中,极需求实的情感与精神。同时,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物体的运动,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都与一定的环境条件有关,都有一定规律可循。然而,许多物质变化的条件与规律尚处于未知领域,象一个个“黑箱”一样摆在人们面前,这些“黑箱”里究竟有些什么,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去创新、去实践。例如: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资源,在电流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是一种人类理想的高能燃料,氧气不但可作助燃剂,还有许多用途。人类之所以至今尚未用氢气作日用燃料,根本原因是水的分解要耗电。是否可用催化剂使水在常温下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该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消失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民族振兴任重道远。拥有爱国之心,才会有报国之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化学史的教育,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古代的四大发明标志着化学的萌芽和发展,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合成,标志着由无机物制取有机物难题的攻克,标志着人类对生命领域深层探究的序幕。不断用这些中华民族史上辉煌的业绩,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这不失为一种较高的教育艺术。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的精神底蕴,为知识与能力的扬升提供精神动力,具有德智同一促进的奇特效果。因此,追求三维目标的同步实现是新课程化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417725湖南省双峰县柘塘中学)
其他文献
用一种方法解决多个问题,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使他们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和模型变通能力的训练。下面,笔者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期刊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下“双自主”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新《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和评价准则,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语文课程性质所在,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语文课改的实质。  “双自
期刊
【摘 要】人文化的课堂,其主要目标在于增进学生的自主、尊严、价值及统整,因而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重视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哲学的综合,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经验、情感及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的自我世界与周围客观世界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五个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 人文化学习主体    教育,历来承担着政治、道德的教化及知识的学习这样双重的任务。这两大任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政治教师的心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触及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粗俗、自私的杂草。教师的精神之爱应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建立在人性的光辉里,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那么我们应怎样在课堂教
期刊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热潮之中。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地区,城乡之间、各校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因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
期刊
“视生如徒”、“视生如子”、“视生如友”等,曾被用来赞美良好师生关系,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要爱生如子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师徒关系,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学生对老师尊敬和爱戴,老师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学生略有不满或稍有顶撞,就会被认为是犯上,是大不敬。在这种理念下,老师训斥、辱骂,甚至殴打学生,似乎成
期刊
语文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象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趣味、快乐的情境中感知、悟理、积累、充实。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武器有两种:一种是主要武器,即有声的教学语言;一种是辅助武器,即有形的教学语言,也就是态势语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充分发挥态势这一有形的教学语言的辅助功能,使其紧密配合有声的教学语言,声形并施、
期刊
评书艺术家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此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作简要介绍。     一、导入新课
期刊
一、时代呼唤“开放式教学”     1921年英国人尼尔别出心裁地创办了Summer Hill School(夏山学校),按照尼尔的教育理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自由、平等、互助、自信的理念,其教学方式则是“在游戏中学习”。80多年前的Summer Hill School已属于历史古迹,已被人们所淡忘或许根本不知曾有过这么一所学校,但它的教学方法被现代中小学校所采纳。我认为现代教学方式所谓的“开
期刊
新课程标准即将全面实施,如何在习题教学中反映新理念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对此,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实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科学地选择习题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习题的量是无限的。如何科学地选择习题保证其有针对性,如何运用习题保证其有质量…… 这些都非常重要。    1、要注重基础知识  学生学完书本知识,并不代表都已经掌握,应有适度的练习以求巩固。因此,选择习题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