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旁有棵枣树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b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个春天。春早嫁给老憨的第二天,就到村外的岗坡上挖了棵酸枣树,在家门口旁边挖个大坑,担了满满两桶水倒在坑里,等水渗完了,就把酸枣树栽下去,培上土,把四周用脚踩实了。她累得满头大汗,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捋了捋刘海,看着齐腰高的酸枣树亭亭玉立在自己家门口旁,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灿烂。
  这时老憨从家里出来,顺手就把酸枣树拔了,撇在了一旁,说:“门口栽棵酸枣圪针干嘛哩!不当吃不当喝,光等着扎人呀?”又从院里找到?头把酸枣树连砸带斩弄成了好几截。
  隔天中午,老憨收工回家,远远地看到自家门口旁又栽了颗酸枣树,周围还垒起了一圈砖墙护着,心里的火腾地就又起来了,急步走上前,抬脚就要把砖围踹了,不想被从门洞里跑来的春早推了一下,四仰八叉倒在了地上,气得额头青筋爆出,嘴唇打颤:“你,你,你个臭娘们!”
  街坊邻居围上来劝架,春早却噗嗤一声笑了,她弯腰拉起老憨,说:“恁大个爷们咋不经闹啊!”
  老憨脸就红了,讪笑着跟着春早回家去。
  酸枣树很快发芽,抽出许多枝条,茂盛的长起来。来年春天,春早请来个师傅把酸枣树齐腰砍了嫁接成了枣树。待到枣树长得攒过了门洞的房顶,果实累累压满枝头,春早的儿子志清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春早把收获的大枣先分给临近的乡亲们尝鲜,再把剩余的大枣拎到城里卖了给志清交学费。
  村里的人开始对春早刮目相看了,都说老憨这个憨小子找了个好女人。
  又是个春天。那天,暖风习习,枣花飘香,春早坐在门旁的枣树下给老憨织毛衣,傍晌午的时候,一个老头走到了她跟前,说:“孩她娘,做中饭了么?我快饿死了。”春早抬头一看,见老头约有七十开外,眉毛胡子都白了,头发横七竖八长长的遮盖住了耳朵和面颊,像是生来都没理过发,眼睛呆滞,嘴角流着哈喇子,就知道老头精神不正常。春早停下手中的营生,站起身对老头说:“大伯,你饿了,在这儿等一下,我回家给你拿吃的。”说罢就回到家里,拿了张烙饼给老头吃。老头饿极了,三下两下就把整张烙饼吞到了肚子里,说:“孩她娘,孩子还没找到,咱还得去找啊!”说着,就兀自去了。望着老头步履蹒跚远去的背影,春早傻愣愣地呆立了许久。
  秋天到了。春早家门旁枣树上熟透了的大枣红宝石般闪着亮光。趁星期天,春早把在城里读书的儿子志清和在外打工的老憨都叫回家采收大枣,又把左邻右舍喊来帮忙。一时间,春早家门前热闹起来。志清和几个半大小子有的爬到枣树上,有的站到房上拿了竹竿打枣,春早、老憨和邻居们则俩人一组张开包袱接从树上打下来的枣子,不一会儿,一树的大枣就收完了。装满了四个箩筐五个编织袋,估摸有三百多斤哩。春早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一沓塑料袋拿出来,招呼老憨和志清装满大枣,分发给邻居们拿回家去。
  这时,那个呆傻的老头又来了。他从箩筐里抓了把大枣,边吃边冲着春早说:“孩他娘,咱家今儿个打枣你咋不对我说呀,要不是赶巧回来了,还吃不上哩!
  “哪里来的傻瘋子,滚一边去!”老憨吼起来了。
  “傻疯子,快滚,快滚!”人们都在喊。
  “嘿嘿,嘿嘿,”老头傻笑着说:“滚,滚!你们才滚哩,这是俺家,俺家的枣树。”老头从地下捡起一个枣树枝,追打人们,人们纷纷躲避着。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老头跌倒了,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变故突然,人们惊呆了。一霎时,鸦雀无声。
  五婶出来说话了:“大伙甭怕,咱谁也不认得他,谁也没怎么着他,他自个来咱这儿,又吃枣儿又撵人打人,自个儿跌倒了,怨谁哩?要真出了人命,和咱们谁也没关系!”
  “对对,和咱们谁也没关系!”众人异口同声附和着。
  不想,春早从家里抱着被子褥子出来,说:“老憨,开拖拉机去!”
  “春早干嘛呀?”老憨不挪步。
  “干嘛,你说干嘛?救人呀!”春早急眼了。
  老憨是个憨人,老大了还找不上媳妇,和春早结婚时有约在先,家里大事小情都得听春早哩。老憨乖乖的把拖拉机开来,春早把被褥铺在拖拉机车斗里,招呼大伙把老头抬上去,说:“五婶,麻烦你和大伙把东西给拾掇一下,帮着照看家门,俺们一家子得陪着去县医院了。”
  老头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家里有谁。非亲非故,春早和老憨掏医药费为老头治病,精心侍奉个呆傻老头还无怨无悔。
  志清写得赞美母亲的作文被老师推荐到省会的报纸发表了,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春早无私救助失忆老人的事迹,也帮助老人寻找到了他的家人。
  几个月后,春早收到了老头儿子寄来的一封信,感谢春早救了自己的父亲,说老人身体很健康,神志也比先清醒了,能认得人啦。信里也说了老人失忆的原因,早年老人领着女儿赶集时把女儿丢失了,老人找了女儿几十年,找来找去精神就不正常了。信封里有老人在自家门前照的一张照片,老人家门口旁也有一棵枣树,老人站在枣树下显得很安详。
  春早一下子哭了,她有一个心结尘封了四十多年。她三岁那年,被一个陌生人抱走,后来就到了一个无儿无女的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家里。她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只模模糊糊记得家门口有棵枣树。
其他文献
王叔,又在守星星呐?老王昂着头,在小区广场上快站成雕塑了。我看着他,习惯性地跟他打招呼。  老王是被儿子从乡下接进城享福的,跟我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他常给我描述乡下的夜晚星星挂在浩瀚的天空中有多漂亮,我都当传说听。从记事起,别说星星,就连太阳我都没见过,如果不是有手机看时间,我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  明晚到我家楼顶来守吧,几率大点。我又说。  谢谢!老王很感激,他知道我家住顶层,有楼梯去楼顶。  守
期刊
台南,思炎别墅。大厅里,白发苍苍的父亲像雕塑一樣坐着,他的目光久久地盯着一张画稿。思绪飘过那战火紛飞的抗战岁月……  父亲是国军的退役中将,给八路军连长画一幅画像,是他一生的夙愿。因此,我特地请来了知名的老画家。  这画是根据父亲的那一篇回忆录描写的一次战斗场景画出的初稿,随着父亲表情的变化,老画家心情忐忑。  收回思绪。父亲顶了一下老花镜,走到油布前,轻轻地抚摸着,先是一阵激动,之后皱眉对画家说
期刊
放了鞭,过了年,正月十六,吃过东家海爷的“开年饭”,掌柜们就要收拾自己的行囊,奔赴各自的商铺了。  都说海爷家的“开年饭”不是用嘴吃的,里头的道道儿,忒多!掌柜的稍不留神,筷子没戳到正点儿,碍了老爷子的眼,一句难听的话泼你脸上,那面子还挂得住?所以,甭看“开年饭”上的菜品多,盘压盘、碗摞碗的,有的却只能看,不能吃。就说桌子上的鱼吧,一臂长的红烧红鱼,头朝东家,香气四溢,可你动一下试试!年年有余(鱼
期刊
最近,我一直在做着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的女人跟男人和孩子,他们一起幸福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女人去了一個溢满花香的地方,回来后,孩子不见了,男人也不见了,她每天都在拼命地寻找,却始终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我时常困在梦境里,却不能确定梦境中的故事是否与我有关。  当我再次被梦惊醒的时候,一阵风吹了进来,我感到微微的凉,昏暗的屋子却有了亮光,紧接着,我看到了梦中的男孩,高了些,也瘦了些,他慢慢走了
期刊
黄昏后的大漠,斑驳、诡异、蛮荒,感觉一切都是假象。出了帐篷,漫步在这样的天地里,看天光云色,群山起伏如练,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好像血液也融进这灰暗的暮色里。  那是七月里一个炎热的黄昏,天气闷热得令人窒息,地平线远处有电光闪烁,乌云开始密合。陵园管理人员告诉我,沙暴即将来临,让我在陵园地下通道的照壁前避一避。  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往返于蒙古草原和河套平原的大漠与荒原之间,并对那里的民族语言和文字
期刊
一九四三年的一个下午,日落时分。沂蒙山脚下一个三角形的小山村。一户人家的小院子里,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小女孩脸圆圆的,红红的,像个假小子。小男孩也是圆脸,也红红的,只是性格有些腼腆。不看他们的穿着,很容易混淆俩孩子的性别。打花头巾的女主人,弯着腰在井台边淘米,不时看一眼玩耍的孩子。  女人打着眼罩望望西山,一轮红日像烧红的火盆正徐徐往山顶上落。女人放下瓢,起身到屋子里拿出一张煎饼,一撕
期刊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
期刊
乾隆十七年,潍县县令郑板桥为民请赈得罪权贵,一怒之下,挂冠回到兴化老家。一开始,不免失落,时间久了,反觉有一种闲散的美:虽然日子清苦点,但可随意泼墨,不仅可自娱,还可换银子买米。  郑板桥的画多是石竹兰,兴趣所至,性情所至,信手勾勒,涉笔成趣。将其字画裱了,挂于书房客厅,顿时便有一股清幽俊逸之气,立时将主人品位提升了不知几个档次。  当然,偶尔也有老友讨字画,但哪里是讨呢,往往拿了字画赞叹着,不经
期刊
世上的女人有两种:胸大的,胸小的。男人稍有区别:看似胸大的,看似胸小的。  看似胸大的,里面塞的是烂稻草。这是谁?我不说,你会晓得的。看似胸小的,是在故意窝着憋着。这又是谁?我也不说,你也会晓得的。  我刘邦在世人眼里,尤其在我那位西楚霸王项羽哥哥眼里,从来都是个没胸的小瘪三。嗨!姑且我就认下吧。为啥要认下?有没有胸自己最清楚,干嘛要让别人看出来?树大招风,胸大,自然招眼光。天下人的眼光都盯着你了
期刊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记不清挨了多少打,但打过以后。我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儿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日子。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父亲打。  14岁那年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因为,那年秋季,父亲对我实施了一顿暴殴,让我的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非常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整整八年的时间里,我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