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图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i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十七年,潍县县令郑板桥为民请赈得罪权贵,一怒之下,挂冠回到兴化老家。一开始,不免失落,时间久了,反觉有一种闲散的美:虽然日子清苦点,但可随意泼墨,不仅可自娱,还可换银子买米。
  郑板桥的画多是石竹兰,兴趣所至,性情所至,信手勾勒,涉笔成趣。将其字画裱了,挂于书房客厅,顿时便有一股清幽俊逸之气,立时将主人品位提升了不知几个档次。
  当然,偶尔也有老友讨字画,但哪里是讨呢,往往拿了字画赞叹着,不经意间,将几锭银子滑落书桌上。朋友如此贴心,郑板桥也不说透,只笑,挥毫多画一幅,继续喝茶。茶香氤氲,画上的修竹峻石幽兰,更有一种出浴之美。
  郑板桥卖画,更卖理想。他给某领导画上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领导捻须颔首,郑板桥微笑侍立……
  冬天的午后,太阳透过窗棂,稀稀疏疏照在书案上,照在郑板桥发白的竹布长衫上。他提起笔,又退后一步,眯起眼,仔细端详着画作。这是一幅竹石图:竹英挺瘦削,石内敛厚重,满纸清逸,但郑板桥总觉得不滿意,觉得这画里多了点匠气,少了点生气──这画要送父母官严清,得好好斟酌斟酌。
  严清清正,简肃,廉洁,刚上任时就以“兴化一方天,严清留清名”自许,是个难得的好官。郑板桥虽是名人,和严清交集并不多,没送过县太爷画,县太爷也没讨过。但现在不同,严清要离任了,自己得表示表示,以尽地主之谊。
  忽然,家人通报,说严清置了水席,要请他和几个朋友聚聚。水席是洛阳名宴,不外汤汤水水,碗碟流水般地上来,以此二因,是名水席。
  郑板桥的脸色倏然变了。看严清平时高冷矜持,到底免不了俗,走时也想捞一把。他又看了一下书案上的画作,总觉得这画不对劲,却原来是严某于德有亏呀。蓦地,他一把抓起画撕将起来,纸屑纷飞,如雪如蝶……
  午后,郑板桥如约来到县衙后院。
  厢房里,白铁茶壶咕嘟嘟冒着热气,红泥炉子边,围坐着十几个人,有字写得好的林某,有印治得好的王某,有画画得好的张某,有郑板桥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但都是兴化名流,都带着一卷尺素或一个行囊,看来,都是预备给严清添箱的。院中,一段铁黑的枯枝忽然折断,一只寒雀尖叫着飞向远方。郑板桥的心忽然很沉很沉地沉下去,像那段枯枝,却又盘旋着找不到方向。
  少顷,严清出现了。瘦高个,刀削脸,走路飒飒地,倒像一株竹,呸,他哪里配得上竹呀,郑板桥腹诽着。严清的手里,捧着一个宜兴紫砂壶:“来,来,请坐,喝茶……”大家拱手,谦让,掩袖,一饮而尽。
  几杯水下肚,有了暖意,众人纷纷献礼。张某的步步高升图,林某的祝福字,王某的鸡血印,严清一个个拿起来,微笑着点头,赞叹。郑板桥是最后一个,他展开了画卷,大家都愣住了:画面不是他擅长的竹兰石,而是一条鱼。淡蓝洒金的宣纸,卧着一条青鱼,尾部却是一点白。郑板桥没有说话,只是把画堆在了礼品中。
  严清盯着鱼,盯着鱼尾部的那点白,忽然很深地笑了一下,然后很坚决地说:“严某不才,蒙诸君错爱,无以为报,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还劳烦大家收起来吧。”
  郑板桥吃了一惊,看严清又不像是作秀。大家推辞不过,只得纷纷拿起礼品。郑板桥也走过去,欲拿起青鱼图,却被严清拦住:“先生可否割爱,学生最喜欢这青鱼。头青(清)不是青(清),一青(清)到底才是青(清)啊。”
  郑板桥的脸热了一下。他怕严清气节不保,才不送竹石送鱼啊。但严清不收礼,又一语中的,心里忽然有点过意不去。
  “来,来,喝茶,喝茶。”严清打圆场,众人纷纷举杯。恍然间,已近晚宴时分,却并不见严清有起身相让的意思,反而问道:“诸君,今天的水席怎么样?”郑板桥惊觉地抬起眼,却看见众人都面面相觑,不知严清何出此言。
  严清笑了:“第一壶是泉水,第二壶是江水,至于这第三壶嘛,”严清卖了个关子,“是今冬的雪水,大家品出来了吗?”不等大家回答,严清一抱拳:“感谢诸君,水席结束,劳烦各位回府用膳,咱们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众人愕然,郑板桥彻底愣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水席?
  第二天,江边,水清,人挤,风轻。严清坐在船上,无仆人无行囊,送行者却众。有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有各界名流,有参加水席的诸君,当然也有郑板桥。严清挥手,艄公一支长篙,点皱一江碧水,忽然,船打了个滑,原地飘来飘去──严清一人太轻,压不住船身。艄公掉转船头,跳上了岸,和众人抱起一块大青石,放到船上。船往下沉了点,然后稳稳前行。
  几天后,船家返回,带回那块大青石,还有一首严清的诗:“头清尾不清,石头压船身。千里还青石,寄望后来人。”船家把这块大青石放到岸边,兴化人都跑来看,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严知县。
  郑板桥也来看大青石,而且一连看了几日。
  回到家,摊开宣纸,一笔下去,只见石骨铮铮,竹叶穿空,竟是一幅不世出的石竹图。郑板桥仔细把它收藏起来,他希望有一天,能亲手交给严清。
其他文献
山菊刚到单位,爹就打来电话,娘快不行了,临终前想要支口红。  山菊连忙去大商场给娘買了支价格不菲的口红,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老家的汽车。  娘在山沟里操劳了一辈子,生活很节俭,从没有用過口红,山菊很奇怪,娘要口红做什么。一路上,山菊不时地看看包里的口红,生怕它丢了似的。  到家时天已黑,偏僻的小山村,死一样的寂静。山菊快步跨进堂屋,扑通跪在娘的床前。微弱的灯光下,娘干瘪的嘴微微翕动着,眼角挂着泪水
期刊
我爷爷是在村头的大樟树下认识奶奶的。  爷爷二十五岁那年初秋的一个中午,他吃过午饭,偷偷溜出家门,去村头的大樟树底下乘凉。  爷爷是一颗三代单传的“夜明珠”,按农村的风俗习惯要早一点结婚生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可是,他海拔不过一米六,脸型像一个扁南瓜,皮肤黑得如木炭,眼睛只有韭菜叶子一样宽,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硬说自己要讨个西施一样漂亮的老婆。村里的媒婆已经介绍了十多个姑娘,他都对不上眼,急得我
期刊
小伙子买了辆二手奔驰,做起了网约车的生意。  这天,他接了个单,乘客竟是前女友。一路上,兩人相对无语,小伙子专心开车,而前女友卻表情纠结,仿佛在做思想斗争。  到达目的地后,前女友轻声地对小伙子说:“我们还能回去吗?”  小伙子愣了一下,说:“你确定?回去还得加20块钱。”  选自《中年读者》
期刊
王叔,又在守星星呐?老王昂着头,在小区广场上快站成雕塑了。我看着他,习惯性地跟他打招呼。  老王是被儿子从乡下接进城享福的,跟我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他常给我描述乡下的夜晚星星挂在浩瀚的天空中有多漂亮,我都当传说听。从记事起,别说星星,就连太阳我都没见过,如果不是有手机看时间,我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  明晚到我家楼顶来守吧,几率大点。我又说。  谢谢!老王很感激,他知道我家住顶层,有楼梯去楼顶。  守
期刊
台南,思炎别墅。大厅里,白发苍苍的父亲像雕塑一樣坐着,他的目光久久地盯着一张画稿。思绪飘过那战火紛飞的抗战岁月……  父亲是国军的退役中将,给八路军连长画一幅画像,是他一生的夙愿。因此,我特地请来了知名的老画家。  这画是根据父亲的那一篇回忆录描写的一次战斗场景画出的初稿,随着父亲表情的变化,老画家心情忐忑。  收回思绪。父亲顶了一下老花镜,走到油布前,轻轻地抚摸着,先是一阵激动,之后皱眉对画家说
期刊
放了鞭,过了年,正月十六,吃过东家海爷的“开年饭”,掌柜们就要收拾自己的行囊,奔赴各自的商铺了。  都说海爷家的“开年饭”不是用嘴吃的,里头的道道儿,忒多!掌柜的稍不留神,筷子没戳到正点儿,碍了老爷子的眼,一句难听的话泼你脸上,那面子还挂得住?所以,甭看“开年饭”上的菜品多,盘压盘、碗摞碗的,有的却只能看,不能吃。就说桌子上的鱼吧,一臂长的红烧红鱼,头朝东家,香气四溢,可你动一下试试!年年有余(鱼
期刊
最近,我一直在做着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的女人跟男人和孩子,他们一起幸福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女人去了一個溢满花香的地方,回来后,孩子不见了,男人也不见了,她每天都在拼命地寻找,却始终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我时常困在梦境里,却不能确定梦境中的故事是否与我有关。  当我再次被梦惊醒的时候,一阵风吹了进来,我感到微微的凉,昏暗的屋子却有了亮光,紧接着,我看到了梦中的男孩,高了些,也瘦了些,他慢慢走了
期刊
黄昏后的大漠,斑驳、诡异、蛮荒,感觉一切都是假象。出了帐篷,漫步在这样的天地里,看天光云色,群山起伏如练,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好像血液也融进这灰暗的暮色里。  那是七月里一个炎热的黄昏,天气闷热得令人窒息,地平线远处有电光闪烁,乌云开始密合。陵园管理人员告诉我,沙暴即将来临,让我在陵园地下通道的照壁前避一避。  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往返于蒙古草原和河套平原的大漠与荒原之间,并对那里的民族语言和文字
期刊
一九四三年的一个下午,日落时分。沂蒙山脚下一个三角形的小山村。一户人家的小院子里,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小女孩脸圆圆的,红红的,像个假小子。小男孩也是圆脸,也红红的,只是性格有些腼腆。不看他们的穿着,很容易混淆俩孩子的性别。打花头巾的女主人,弯着腰在井台边淘米,不时看一眼玩耍的孩子。  女人打着眼罩望望西山,一轮红日像烧红的火盆正徐徐往山顶上落。女人放下瓢,起身到屋子里拿出一张煎饼,一撕
期刊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