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良独创无边书画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nd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重写意和意境,崇尚朴素的色彩;而西方绘画重色彩表达,重写实。在“绿色世界”中,陈鹤良努力探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点,终于找到适合表达自己个性的色彩与风格。
  
  去采访画家陈鹤良之前,看过他的“绿色系列”水墨画。内中具有一股宁静的“定力”,能把人从都市炎夏烦闷浮躁的情绪里解脱出来,带到清凉幽远的意境中,同时感觉到画家宁静致远的淡泊;而欣赏陈鹤良怀素草书体的“无边书法”,又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热情奔放、突破有限趋于无穷的狂放不羁,个中另有一番潇洒气度。两种看似矛盾的表达出现于同一个人身上,会怎样呢?
  等见到他本人,听他娓娓道来谈书画,谈中国传统文化,体味他对道家文化的推崇,方明白老庄哲学的放旷自恃与超然物外本就是和谐统一体,并不矛盾。
  陈鹤良,祖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出生于上海,幼时自学绘画、书法。天赋灵性,善感悟,经过多年孜孜以求、艰难砥砺;不断否定自己,敢于创新,在字与画两个领域都自成一家。作为书法家的陈鹤良,始创“无边书法”,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作为画家的他,以新水墨画“绿色系列”,在画坛独树一帜。
  
  笔墨当随时代
  
  陈鹤良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时提到清代画家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和风貌,否则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
  他说清代的石涛尚能提出这种理论,那么在文化交流碰撞更为频繁剧烈的当代,惟有创新,才有发展。谈到绘画中的中西结合问题,他说要有对“度”的把握。中国艺术领域中的很多事情,往往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论原则,他在书画领域中的创新才在中西方同时获得认可。
  陈鹤良创作“无边书法”时是先将画心剪好,放在大的宣纸上,有意利用四条边进行创作。他把画的创作理念运用到书法中,力求内容相对完整,而形式上有所突破,因此欣赏他的书法时能感觉到字的饱满,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体现了一种张力,非常大气,不拘一格。
  陈鹤良说由于一次作画时的灵光一现,引燃了他创作“无边书法”的灵感。改革开放之初,陈鹤良和其他的一些画家一样,去深圳闯荡,寻找机会。因为市场的需求,他在深圳主要画牡丹。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牡丹是富贵的象征。陈鹤良讲起当时牡丹画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盛况:除了内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以外,周末还会有大量的香港人来购画;往往只要能画出来,就可以卖出去,因此当时很多内地的画家都到深圳画牡丹。有一次,他画好一幅牡丹,画幅坏了一点,只能把完整的画裁掉一小部分。这样保留下来的就不是一幅完整的画了,而且在预定了此画的买主到来之前他根本没有时间重画一幅。陈鹤良只能把不完整的牡丹出示给买主,买主开始坚决拒绝,说“富贵不全”会断了财路,挂在家里将带来晦气。陈鹤良机智地回应:“这可是富贵无边呀。”就这一句“富贵无边”,说服了买主,他如获至宝地将牡丹带走了。
  由此事陈鹤良联想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书法创作中为什么不可以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形式上有所突破呢?于是,“无边书法”在灵光一闪中应运而生。
  成就背后,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任何偶然都有其必然的因素在里面,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没有陈鹤良多年来对书画艺术的探索,如果他没有长期地探索与思考过,就不会在“书”和“画”两个领域内取得如此令人刮目的成就。这就像很多人都看到苹果落地,而唯有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灵感只眷顾有准备的头脑。
  20年如一日,陈鹤良致力“绿色世界”的创作与创新。中国画讲究线条,重写意和意境,崇尚朴素的色彩;而西方绘画重色彩表达,有一种厚重感和层次感,重写实。在“绿色世界”中,陈鹤良努力探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点,终于找到适合表达自己个性的色彩与风格。
  他认为绿是介于冷暖色调之间的色调,是中间色调,给人安静的力量,同时代表着和谐。而且绿色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萌芽,非常符合当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这20年的创作中,仅在颜色的研制方面,陈鹤良便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他经常自己做颜料,或在西方买回颜料自由搭配。这使得他的画既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淡雅简远之趣,又具西洋画派的流光溢彩之风。在“绿色系列”中,饱含着陈鹤良对生命、对自然,以及对理想人生的极大热情。
  
  艺术之缘
  
  陈鹤良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且被多家博物馆以及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收藏。新西兰Manukau文化中心,法国Dunkirk国家博物馆,德国汉堡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陈鹤良与他的太太蔡立平女士亦是因画结缘。蔡女士曾师从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邵洛羊先生,在书画领域都很有造诣。婚后,蔡女士为了全力支持陈鹤良的创作事业,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陈鹤良笑言:“一个好的画家,一定得有一个好的太太。”他说,也只有太太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的创作;尽管她现在不以书画为业了,但空闲时间仍以此怡情养性,并以行家眼光来批评陈鹤良的创作,督促他在创作中更趋于完美;告诉他敢于破,才能立。
  陈鹤良在创作领域从未停止过探索,目前他正在思索如何把中国的草书艺术与西方绘画进行完美结合。提到自己的成就,陈鹤良非常谦虚,“是我们碰上了好时代,是时代造就了我们。”他说,这就是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就像他在书画中表现的和谐一样,这也是一种和谐,是个人与时代的和谐。
  在与陈鹤良的交谈中,记者深深感觉到道家文化对他的浸润,以及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陈鹤良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高境界的追求,将使他在书画创作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其他文献
在外企中,为企业创造业绩与利润才是衡量华人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唯一准绳。    1998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加拿大庞巴迪公司任命了一位名叫张剑炜的华人作为庞巴迪运输(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代表,由他开发、协调公司在华全部业务。在其后的8年里,作为世界最大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庞巴迪在中国拿到了总值几十亿美元的订单,漂亮舒适的庞巴迪列车穿梭往来于中国各地。于是,张剑炜被人戏称为“庞巴迪的
“也许,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所选择的路程会发生变化,但只要是我认准的方向,就绝不会轻易改变。”
期刊
生于上海的严歌苓20岁即开始写作生涯.但真正迎来创作上的成熟是在1990年她去美国之后。严歌苓的丈夫Lawrence是美国人,精通8国语言,包括中文。他曾在美国国务院工作,后被派驻多
曾经有人这么说:中国人走到哪,中餐馆就一定会开到哪。与生活在世界其他各国的华人一样,到欧洲立足生根的华侨华人,从谋生到致富,很多都是从这个行业做起的。虽然时至今日,华人的商业触角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各个行业,但无论是规模还是从业人数,都还不足以动摇中餐馆的“经济支柱”地位。  法国《欧洲时报》曾经报道,据一份资料统计,目前约有150万左右华侨华人生活在欧洲大陆。这些华侨华人散居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并在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那一天开始,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60个难忘春秋。
近日,12名在京工作的外国专家喜获北京市2007年度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3月4日上午,郭金龙市长在市政府亲切会见了获奖专家并向他们颁发了奖牌。
从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往西走,不到20分钟即可到达中南海。这里是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国际贵宾,普通百姓很少有机会能进入这个中国警卫最为森严的场所。不过,4年前的一天,这种状况开始被打破了。  那是2002年12月26日的下午1点30分,一辆黑色轿车在警卫的引导下缓缓驶进中南海西门,直奔怀仁堂。车内的周叶中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他即将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给中央政治局9
8月4日下午.2008年度“海河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天津礼堂举行,为天津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10名外国专家受到表彰。
林书民说:“人与人的心灵好似一口口水井,从地面上看是相对独立,但是在若干米的井下,水却是‘共通’连成一片。未来的喜马拉雅中心,希望能使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拆掉各自心的围墙,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    林书民小传:喜马拉雅中心总裁。出生于台北,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艺术系硕士,曾在纽约科技学院艺术系研究所担任副教授一职。曾被聘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理事主席、宏基数码艺术中心顾问、国际数码艺术比赛评审。林书
7个孩子共获得6个博士学位,8个硕士学位,吴建国被誉为“博士之父”,“天才家庭”。  上海吴公馆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书赠给吴建国博士的。    黄浦江畔的吴公馆    吴公馆安在上海黄浦江畔中华路的一栋住宅楼上,与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遥遥相望。吴建国博士庆幸自己在许多人犹豫和观望的时候,就与夫人成树芬商量,下决心在上海最好的地段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