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望族 博士之家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个孩子共获得6个博士学位,8个硕士学位,吴建国被誉为“博士之父”,“天才家庭”。
  上海吴公馆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书赠给吴建国博士的。
  
  黄浦江畔的吴公馆
  
  吴公馆安在上海黄浦江畔中华路的一栋住宅楼上,与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遥遥相望。吴建国博士庆幸自己在许多人犹豫和观望的时候,就与夫人成树芬商量,下决心在上海最好的地段购买了住房。就在25层的高空,他们布置了一个中国的深深庭院。
  走进吴公馆,仿佛走进江南绅士的深宅大院。平常的公寓式木门横梁上赫然“吴寓”二字,走进屋内居然还有两扇对开的木门,石库门造型,一对古铜色的门环跨越了时空隧道呈现在眼前。对开木门旁边是两座石狮,狮子的身体经历了无数人的抚摸,变得光滑可鉴,威风不减当年,只是现在被吴府收归。
  登堂入室,脚下的石砖颜色各不相同,青铜、土黄、夹杂着云纹,浓淡相宜,诉说着沧桑。黑色真皮沙发上散落着雪青和紫红的苏绣靠垫,红木茶几上置一套景德镇茶具。东墙上一字排开的四幅苏绣主题依次是梅兰竹菊,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单是一个会客厅便占尽春夏秋冬,表达了主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更替的体悟。北墙一幅中国泼墨,相邻的西墙上橘色吊灯下掩映着金框裱装的外滩写意,前方红木镂空雕花花架上一丛吊兰郁郁葱葱,轻而易举地调整了室内过于稳重的色调。
  客厅的第二进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炉,临窗油画上,身着白衣的西洋美妇目光婉转,三个长着翅膀的小天使绕膝仰望之,或跪或垫脚顾盼,憨态可掬。黑漆的钢琴立于一旁,一尘不染,表面锃亮。屋内虽没有明火,却留出了壁炉的位置,五颜六色的马赛克贴成矮矮的门状,上方则是香案,一株茁壮的绿树站在红木矮凳上,守护着吴家的香火。
  最引人注目的还数餐厅里的一面墙,以油画技法直接在墙上绘上中国山水,淡远的山水画卷清新优雅、曼妙轻灵,观画者如若泛舟西湖、畅游漓江。
  吴建国夫妇都是中国古董爱好者,他们用心淘来的家具经过改造,既美观又实用,老式的雕花橱便成了酒柜,主卧室的电视柜也是雕花大橱改装的。“古董如果不增加实用性,反而可能成为累赘”,正是这一理念使得吴公馆里的烟榻、祭案等古董家具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博士之父吴逢祥
  


  
  主客落座后,穿了斜襟月白褂子的“阿姨”轻手轻脚送上茶来,又一身不响地退出去,让人想着拜访五十年前的大户人家,也就是这番情景吧。给客人倒水的是西式咖啡杯,里面盛的却是上好的毛峰。
  茶叶在白色瓷杯里上下翻滚,主人公吴建国的话匣子就此打开。
  吴博士成长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拥有不平凡的双亲,这为他以及6个兄弟妹子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年离开苏州的吴逢祥老先生,和他的夫人李才杰一生勤劳,养育了6子1女。良好的家教培养出杰出的子女,7个孩子共获得6个博士学位,8个硕士学位,被誉为“博士之父”,“天才家庭”。
  吴老先生遵循中国传统礼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教育子女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并佐之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具体作为。他给每个孩子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吴家的每个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必须写日记,并且在每天临睡前放到父亲吴逢祥书桌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逢祥还在台湾政府供职,每天公务繁忙,回到家孩子们都已经入睡。于是他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两个日记本轮流使用,前一天晚上他收集孩子们的日记白天带到办公室修改,这一天孩子们在另一个本子上继续写日记,晚上放到父亲书桌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吴建国说,日记本回到手中的时候,经常被修改得面目全非,除了改正错别字,父亲还会在日记中和我们交流,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父亲以身作则的典范,至今我们都无法企及。他还说,虽然我是个理科生,但是仍然能够写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文章,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得益于父亲的。
  吴公馆的餐厅里至今挂着吴逢祥从《格言》里引用的训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当年每日饭前吴老先生都要带着孩子们默念,教导他们要宽厚待人,乐于助人。吴建国回忆道,父亲经常说要留给下一辈“遗教”而非“遗产”,遗产是会挥霍完的,“遗教”能让他们受用一辈子。吴老先生生前最喜欢的两句话是“多做好事使别人快乐”,“多读好书使自己芬芳”。清朝时,吴建国的祖父在浙江萧山即担任漕运官,父亲也一生在政府任职,所谓生在官府好办事,因此能帮人处且帮人成为吴家的又一个传统。
  
  四世同堂
  
  深受父亲影响的吴建国,1980年毅然决然放弃在美国硅谷电子公司的优厚待遇,放弃在美国拥有大院子、游泳池的舒适住家,回到台湾,住到狭小的公寓,驰骋教育界。2001年,他又举家迁来上海定居。2003年11月26日,吴建国接受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聘书,成为在大陆担任公立大专院校职务的台湾第一人。
  吴建国的大儿子吴承浩是吴家的长房长孙,20多年前随同父母从美国到台湾看望祖父母的承浩才七八岁。吴老先生经常把他拉到书房里单独示以家训,告诉他要学会容忍和承担。当年的吴家第三代承浩感觉很委屈,“姐妹们和弟弟玩耍的时候我却要一个人聆听教诲”,此后20多年的岁月逐步印证着书房里的古远对话,虽然爷爷已经故去,遗训言犹在耳。如今的承浩膝下已经有了吴家第四代长房长孙——吴先道,一个漂亮的混血儿,他的油画肖像赫然挂在黄浦江畔的吴公馆里。
  怀有一颗中国心的吴家后人,杰出代表还有大哥吴经国。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老委员”,来自中国台北的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的吴经国亲历过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的失落,也见证了北京第二次申奥成功。两次申奥过程中,吴经国给北京投了宝贵的“两票”。2001年的7月13日,他与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激动相拥也早已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经典镜头。
其他文献
为了使我国高校领导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最新动态及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2003年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开始组织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由中国国
在外企中,为企业创造业绩与利润才是衡量华人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唯一准绳。    1998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加拿大庞巴迪公司任命了一位名叫张剑炜的华人作为庞巴迪运输(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代表,由他开发、协调公司在华全部业务。在其后的8年里,作为世界最大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庞巴迪在中国拿到了总值几十亿美元的订单,漂亮舒适的庞巴迪列车穿梭往来于中国各地。于是,张剑炜被人戏称为“庞巴迪的
“也许,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所选择的路程会发生变化,但只要是我认准的方向,就绝不会轻易改变。”
期刊
生于上海的严歌苓20岁即开始写作生涯.但真正迎来创作上的成熟是在1990年她去美国之后。严歌苓的丈夫Lawrence是美国人,精通8国语言,包括中文。他曾在美国国务院工作,后被派驻多
曾经有人这么说:中国人走到哪,中餐馆就一定会开到哪。与生活在世界其他各国的华人一样,到欧洲立足生根的华侨华人,从谋生到致富,很多都是从这个行业做起的。虽然时至今日,华人的商业触角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各个行业,但无论是规模还是从业人数,都还不足以动摇中餐馆的“经济支柱”地位。  法国《欧洲时报》曾经报道,据一份资料统计,目前约有150万左右华侨华人生活在欧洲大陆。这些华侨华人散居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并在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那一天开始,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60个难忘春秋。
近日,12名在京工作的外国专家喜获北京市2007年度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3月4日上午,郭金龙市长在市政府亲切会见了获奖专家并向他们颁发了奖牌。
从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往西走,不到20分钟即可到达中南海。这里是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国际贵宾,普通百姓很少有机会能进入这个中国警卫最为森严的场所。不过,4年前的一天,这种状况开始被打破了。  那是2002年12月26日的下午1点30分,一辆黑色轿车在警卫的引导下缓缓驶进中南海西门,直奔怀仁堂。车内的周叶中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他即将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给中央政治局9
8月4日下午.2008年度“海河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天津礼堂举行,为天津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10名外国专家受到表彰。
林书民说:“人与人的心灵好似一口口水井,从地面上看是相对独立,但是在若干米的井下,水却是‘共通’连成一片。未来的喜马拉雅中心,希望能使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拆掉各自心的围墙,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    林书民小传:喜马拉雅中心总裁。出生于台北,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艺术系硕士,曾在纽约科技学院艺术系研究所担任副教授一职。曾被聘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理事主席、宏基数码艺术中心顾问、国际数码艺术比赛评审。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