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139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伤情、手术治疗情况、术后颅内压(ICP)值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去骨瓣减压102例,保留骨瓣37例.其中GCS≤6分的106例中,有85例去骨瓣,占80.1%;双瞳孔散大有88% (35/40)去骨瓣,单瞳孔散大有68% (
【机 构】
:
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610041成都,四川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139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伤情、手术治疗情况、术后颅内压(ICP)值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去骨瓣减压102例,保留骨瓣37例.其中GCS≤6分的106例中,有85例去骨瓣,占80.1%;双瞳孔散大有88% (35/40)去骨瓣,单瞳孔散大有68% (67/99)去骨瓣.伤后3个月GOS评定,死亡42例,植物生存31例,重残16例,中残8例,恢复良好42例,病死率为30.2%(42/139).其中GCS 3分病死率为63%(19/30).双瞳孔散大病死率为60%(24/40),单瞳孔散大病死率为18% (18/99).术后ICP 30~40 mm Hg病死率为74%(14/19),术后ICP >40 mm Hg病死率为100%(8/8).结论 GCS≤6分、双瞳孔散大和术中脑膨出可作为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证.GCS评分低、双瞳孔散大、ICP≥30 mm Hg等提示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患者女,28d.体质量4.4kg,头围异常快速增大伴呕吐1周入院.查体:昏迷,反应差,瞳孔光反应迟钝,头围异常增大,呼吸减弱、前后囟紧张如鼓,头皮紧张伴静脉怒张,四肢肌张力低下,生理反射未能引出.头颅CT示后颅窝巨大肿瘤伴梗阻性脑积水(图1a).当晚出现脑疝,急诊行V-P分流术,术中测压为30cm H2O,置入儿童中压管.术后第3天撤除呼吸机.第5天患儿再次昏迷,当天Hb 103 g/L降至Hb
目的 建立一种能更接近人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过程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介入法经股动脉路径穿刺兔颈内动脉,造成SAH,然后将60只实验兔按各时间点(对照组、假手术组、术后0h、3h、6h、12 h、1d、3d、7d、14 d)分成10组,每组6只,行脑血管造影,然后灌注-固定,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切片行HE染色观察,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动脉内径和血管壁厚度.结果 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
患者 女,40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进行性加重1周入院.无近期发热史及用药史.查体:体温36.9℃,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项软,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膝腱反射亢进,左侧Babinski征(+),右侧膝腱反射、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Babinski征(-),Kernig(-).头部CT示右侧顶叶大片状低密度影,右侧脑室受压变形。
《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系列多媒体教程》由王忠诚主编,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制作,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本套教程为光碟4张/套,包括颅底篇:岩斜区肿瘤手术学、听神经瘤手术学、垂体腺瘤手术学(上)和垂体腺瘤手术学(下)。包邮200.00形套。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将于2013年8月9—1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第二届学术大会。在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大力支持下,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注册于香港,由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奠基人王忠诚院士亲自揭牌成立。在2012年8月于北京成功举办首届年会的基础上,大会组委特向您征集第二届全国学术大会论文。征文内容:颅脑与脊柱脊髓(肿瘤、血管病、外伤、发育畸形)等各种疾病的临床专题及病例讨论;功能神经外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它是以突然反复和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精神、自主神经等方面的障碍为特征的顽固性疾病,这些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导致.我国约有800万~900万癫痫患者,患病率达0.7%[1].目前常见的癫痫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等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或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通过电刺激治疗可能得到控制和减轻发作的效果.利用电刺
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和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设立的“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申报工作已经开始。评选具体奖项有:“终身荣誉奖”(奖金2万元)1名,“成就奖”(每名奖金5万元)2名,“青年奖”5名(每名奖金5千元)。请全国各神经外科、神经外科医师积极推荐和申报2013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申报人需要有2名神经外科著名专家做推荐人,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领取并填写“申请/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第3位[1],垂体腺瘤一般不发生转移,但部分垂体腺瘤会侵犯周围血管、神经,呈侵袭性生长.早在1971年,Folkman[2-3]研究发现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关键的步骤,并决定肿瘤的行为[4].在一些内分泌肿瘤中,血管形成已证明与肿瘤的发展、转移、不良预后及降低生存期相关[5].但是垂体腺瘤中血管生成的模式仍然
颅底外科快速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其原动力在于CT、MRI和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在此时期,各种颅底外科入路不断涌现,在技术上几乎能到达颅底所有区域,但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大范围骨切除为特征的复杂手术入路的弊端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微创理念的影响下,颅底外科逐渐朝着更加注重功能的个性化方向发展[1],其核心是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医疗质量的标准,其发展的基础包括循证医学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鞍区肿瘤术前规划制定中的作用.方法 87例拟采用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分别采集多种医学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术前计划系统,在VR环境中还原为一个空间立体的三维物像.从而在术前充分获得肿瘤,脑组织,颅底骨质以及神经血管全面而直接的信息,再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测量、手术模拟等操作,制定周密的手术规划.并与未行虚拟规划的20鞍区肿瘤病例进行比较手术时间,手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