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注意事项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电脑中优美的画面、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
如九年级《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的引入,我用一组动画:滚动的汽车轮胎,转动的水车还有快速旋转的风车等,展示现实生活场景,用来说明圆的中心对称性和特有的旋转不变性,进而用这个性质导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 将解析式和图象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又如: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4、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
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5、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为实现这个目标,达到教学最优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教学中,教师的教、课件的制作、媒体的使用,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关心教学价值,遵循教学原则,体现教学目标。
当然,把互联网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现阶段真正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还不多。
2、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3、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必要性原则
一堂数学课,没必要使用信息技术就不要强行使用,有人初用时,仅只用PowerPoint代替板书,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最多只是节约时间,增大容量。几何题的证明过程最好边给学生讲解边书写证明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养成严谨、慎密的习惯,如使用媒体直接呈现,反而无益。
总之,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決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利用计算机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注意事项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电脑中优美的画面、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
如九年级《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的引入,我用一组动画:滚动的汽车轮胎,转动的水车还有快速旋转的风车等,展示现实生活场景,用来说明圆的中心对称性和特有的旋转不变性,进而用这个性质导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 将解析式和图象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又如: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4、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
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5、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为实现这个目标,达到教学最优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教学中,教师的教、课件的制作、媒体的使用,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关心教学价值,遵循教学原则,体现教学目标。
当然,把互联网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现阶段真正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还不多。
2、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3、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必要性原则
一堂数学课,没必要使用信息技术就不要强行使用,有人初用时,仅只用PowerPoint代替板书,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最多只是节约时间,增大容量。几何题的证明过程最好边给学生讲解边书写证明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养成严谨、慎密的习惯,如使用媒体直接呈现,反而无益。
总之,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決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利用计算机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