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4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自由表达,减少对习作的种种束缚,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写作因素,把写作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真正贯彻新课标提出的“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精神。
一、 模仿写法,迁移内容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教科书中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写作技巧都是借鉴的典范。例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同时了解到作者叶圣陶老先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沿途所到的几处景点写得有详有略,但每一处景点都是抓住其特点来写。于是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和结构进行游记的练习,在模仿与实践中掌握了游记的基本写法。此外《金色的蒲公英》一文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植物的范文。通过仿写可以让学生掌握从花朵形态、叶子、精神等方面来写植物的基本手法。如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外,还有哪些颜色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要求学生按着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
类似这样的仿写随堂完成,操作简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可谓事半功倍。
二、利用空白,加深感悟
在我们的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人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想象: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邱少云是怎样忍受着巨大痛苦做到纹丝不动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好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小练笔“大嫂倒在血泊中,后来怎样”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延伸课文,放飞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小女孩,你们想说些什么话?”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想让她跟我一起生活。”接着好多学生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接着我让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练笔,同学们马上挥毫,写出了自己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爱,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鲁肃把诸葛亮的计划密报给周瑜,事情会怎样?”
学生学习这类课文时,思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面对意犹未尽的结尾,趁热打铁,及时促成学生由创作灵感到创作文本的及时实现,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不再是“挤牙膏”了。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让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利用各种写作因素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自由表达,减少对习作的种种束缚,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写作因素,把写作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真正贯彻新课标提出的“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精神。
一、 模仿写法,迁移内容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教科书中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写作技巧都是借鉴的典范。例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同时了解到作者叶圣陶老先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沿途所到的几处景点写得有详有略,但每一处景点都是抓住其特点来写。于是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和结构进行游记的练习,在模仿与实践中掌握了游记的基本写法。此外《金色的蒲公英》一文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植物的范文。通过仿写可以让学生掌握从花朵形态、叶子、精神等方面来写植物的基本手法。如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外,还有哪些颜色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要求学生按着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
类似这样的仿写随堂完成,操作简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可谓事半功倍。
二、利用空白,加深感悟
在我们的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人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想象: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邱少云是怎样忍受着巨大痛苦做到纹丝不动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好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小练笔“大嫂倒在血泊中,后来怎样”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延伸课文,放飞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小女孩,你们想说些什么话?”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想让她跟我一起生活。”接着好多学生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接着我让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练笔,同学们马上挥毫,写出了自己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爱,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鲁肃把诸葛亮的计划密报给周瑜,事情会怎样?”
学生学习这类课文时,思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面对意犹未尽的结尾,趁热打铁,及时促成学生由创作灵感到创作文本的及时实现,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不再是“挤牙膏”了。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让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利用各种写作因素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