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一样的民族

来源 :作文新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rius1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小凉山地区——马边彝族自治县。那里有着这样一个民族:人们能歌善舞,勤劳善良,热情似火。嘿,这就是我的民族——彝族。
  这种热情首先表现在我们的民族服装上。我们彝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是各不相同。彝族女孩在15岁以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15岁时,有些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思是“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15岁以后,女子要穿黑、黄、红(也可以自由搭配自己喜欢的颜色)的拖长裙,梳双辫、戴黑色头帕,并配以银饰、彩花和玛瑙串,作为头上或脖子上的饰物,还会戴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阔腿裤。他们的头顶稍前处留一缕头发,汉语称为“天菩萨”,彝族称“子尔”,据说这是神灵之所在,千万不能触摸。帽子以蓝、黑色为主,并着以黄或红色的花边环绕帽子一圈。左耳上戴一黄色或者红色的耳珠,珠下缀有红色的丝线。
  这种如火的热情同样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上。我们的房屋多背靠大山,面朝公路或河流。房屋的四角装饰着牛角或羊角状的木头。修建完毕后,在木料上涂上彝族人钟爱的红、黄、黑三色,并用这三种颜色画上具有彝族特色的各种图案。这样建造出来的房屋,结构坚固、外形鮮艳,一看就感受到我们火一般的热情。
  其实,除了服饰和建筑,我们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火一般的热情。这种淳朴的热情已经流淌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
  美丽边城,我的家,我为自己是“火”一样的民族而自豪。
  【金老师的话】
  这是一篇来自彝族孩子的文章。彝族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少数民族,四川省马边县是一个彝族自治县,那里住着许多我们可爱的彝族同胞,小作者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敏锐地抓住了服饰和建筑这两个最显而易见的着眼点向我们展示了彝族独特的风俗,透过这些风俗,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彝族同胞如火的热情。字里行间更是透露着小作者强烈的自豪感。相信聪明的小读者们看了之后一定会有兴趣去了解更多彝族的民俗,去走近这个可爱热情的民族。
其他文献
时光流逝,黄叶片片悄然落下,在四季变迁里,我不知不觉就读五年级了。但童年的那件往事,却一直令我记忆犹新。  那年寒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回到乡下老家,那里有我们亲爱的堂哥堂姐。老家就在公路边上,村子里还有一大片松树林。几天后,爸爸妈妈和姐姐先回城里了,这里成了我梦寐以求的“乐园”。  早上,我和堂哥堂姐早早地起了床,叫上村里的孩子,来到了松树林,开启了繁忙的烤鸡工作。搭灶、拾柴……大家忙得不亦乐
期刊
小学六年即将过去,每一年的运动会留下了多少欢笑与泪水,承载了多少荣耀与梦想,书写了多少成功与失败,见证了多少感动与喜悦。其中,每一次运动会中的接力赛又是多么揪心,这项比赛我们曾留下多少遗憾?然而,今年的这次却不一样。  “砰!”只听枪声一响,跑道上的运动员不顾一切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奔跑,像离弦的箭一般。第一个同学出发后,场外的加油声直冲云霄。开头两个男生是我们班公认的“飞毛腿”,果然不负众望;而女生
期刊
特邀审题、点评老师rn高级教师rn审 题 要 点 分 析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难忘的第一次”,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我们可以从这
期刊
小故事中的大视角2003年8月,我得到一条新闻线索:唐山市国税局职工龚亚辉18岁时通过全国希望工程基金会结对,资助7岁的陕北女孩冯曹琴,仅靠书信往来,整整持续了12年,直到两天
为了推动报纸副刊的改进与创新,从本期起至2006年6月,本刊与唐山劳动日报社合作开办“新时期副刊发展”栏目,并举办论文征文。“新时期副刊发展”栏目为报纸副刊研究提供一块
我第一次独自放学回家,是在五年级的第二学期。因为学校离家远,城南到城北,需要走路加乘公交,前前后后近一个小时。爷爷不放心,一直来接我。那个春天,爷爷奶奶回老家去了。而我又长了一岁,从此一个人踏上了我的漫漫回家路。  第一次自己独自回家的经历我始终忘不了。  那天,没有阳光。多雨的春季,天总是暗沉沉的。我离开了长长的放学队伍,前往一千米外的公交车站坐车。往这儿走的同学,大多有家长的陪伴。我的心里有些
期刊
定西市地处甘肃中部,所辖6县一区都是国家扶持的重点贫困县和老少边穷县,全市300万人口,90%左右居住在农村,大部分农村处于自然条件极其严酷的山区和高寒阴湿的丘陵地带。在
在当今中国,铁路无疑是典型的垄断性行业。中国铁路长期具有的“高、大、半”特点,即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特点至今仍然非常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
特邀审题、点评老师rn一级教师rn审 题 要 点 分 析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介绍一下你熟悉的民风民俗.在保证文章流畅具体的基础上,能生动地突出它的特点自然是最重要的.那我们该
期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在中秋月下吟咏的词句。这中秋之月见证了多少年的历史啊!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中秋,是个有故事的节日。关于中秋节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