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而真实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是一片艺术的热土,现代艺术中的大部分画派都在这里萌芽、成长,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画派,他们只属于巴黎,属于他们自己。柴姆·苏丁就是这样一个画家。
  
  生命是疯狂与痛苦
  从1894年到1943年短短的49年中,苏丁经历了他短暂的一生,而命运带给他的更多是不幸。苏丁是个犹太人,出生在白俄罗斯的斯米罗维奇,明斯克附近的一座小镇,爸爸是个裁缝,他在家里的十一个孩子里排行第十。在这个贫穷而闭塞的小镇里,苏丁因为热爱绘画而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和家人斥责和打骂。
  直到在一位医生的帮助下,他离开了家去了明斯克的一所美术学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之后又去了维尔纽斯的一所艺术学院,苏丁在此得到了绽放,他渐渐成为了学校里最出色的学生,他在画作里表达着他的悲伤和疼痛,那些童年留给他的回忆他不曾隐藏,而是让它们开出美丽的花朵。
  1913年结束了学业的苏丁来到了巴黎,不到20岁的他还是个孩子,他羞涩、敏感而内向,贫困交加之下借住在“蜂房”,在这里他遇到了莫迪里阿尼、夏加尔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这些和他一样贫困而潦倒的画家一起,他开始了疯狂。只有用放浪形骸来形容他在巴黎的生活,酒精、女人、创作是他生活的主题。莫迪里阿尼不仅在绘画上对苏丁起到了启发作用,还把自己的经纪人介绍给苏丁。1920年对于苏丁来说是喜悲参半的一年,他的挚友莫迪里阿尼永远的离开了他,然而著名的艺术经纪人保罗·纪尧姆发现了他的才华,开始代理他的作品并成功推介。这让苏丁一下脱贫致富,他兴奋的忘乎所以,他做了所有以前他想做而不能做的疯狂的事,1920到1929年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1939年苏丁因战争仓皇出逃,不断地在死亡边缘挣扎,直到1943年苏丁因胃穿孔去世。
  创作是纠结与释放
  苏丁总是在重复的创作,他焦虑不安的把已经完成的画作重新画过,甚至把旧的毁掉,对自己反复的推翻又确认,这种纠结的创作方式是苏丁对自己情绪的反复咀嚼的过程,是苏丁在生活中挣扎的写照:他不断坚定地确信自己的能力与判断,却又在与残酷的现实进行无力的拉扯时对自己产生怀疑。苏丁总是要求自己把情绪表达的更精确,神经质的线条、含混的色块都是被“计算”过的,他反复的品尝确认自己内心的疯狂与痛苦,不断推翻从前的自己,让他的创作成為一种对灵魂不断的拷问与折磨。
  所以苏丁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其中的人像有的面目狰狞,口眼歪斜;有的模模糊糊,比例失衡。肖像画中的人物就像是失败的泥塑,丑陋而瘫软不是驱壳,而是疯狂而纠结的灵魂。可以说在苏丁心中,一个人的皮相如何并不重要,灵魂才是他的模特。苏丁是天才,同样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生活带给他的一切过于沉重,几乎贯穿了一生的贫穷,童年的暴力,经历的战争,这些都是苏丁绕不过的,它们把他逼到绝境,让他避无可避,于是苏丁不断用绘画宣泄这些情绪。所以他所描绘的灵魂总是扭曲着、痛苦着、疯狂着,所以他总是来找一些疯子或者白痴来做他的模特,他潜意识里认为这些人拥有着与他相似的灵魂。
  无论是《疯女人》,还是《乡间的白痴》都希望能表现出那种灵魂的躁郁,那种掩藏在皮肉之下的无声的嘶吼与呐喊,这种痛苦的情绪并不属于画中的人,而是画家流露给我们的。画面并无意于突出外形,相反却对轮廓线做模糊处理,用颜色来表达情感,也使人物的形象看上去更加自由、感性。
  
  世界是死亡与新生
  有人戏称苏丁为现代艺术进程中最重口味的画家,因为他写生的对象是一只被解剖的牛。他的静物画题材总是各种各样的“尸体”,苏丁的世界里充满了死亡与杀戮,那是战争与贫病带给他的痛苦。苏丁总是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就像他的“尸体们”也带着绝望的挣扎:三条已经被装在盘子里等待被吃掉的鱼,他们似乎有表情,都瞪圆了眼睛,一条认命似的把嘴闭牢,另两条则是惊呆了一般张大了嘴;一只烹调过程中的烤鸡,淡黄的身体上带着血丝,四肢被人伸展开来,似乎还散发着被熏烤产生的缕缕青烟;一对刚刚死去的野鸡,其中的一只还睁大着眼睛和嘴……这些画作中透出的不仅仅是死亡的气息,更带着生命的肌理。生命就是这样,人与一切生物一样,挣扎着活下去又最终走向死亡,因此每一具尸体上都还残留着对生的无限渴望和斑驳的血迹,这不是死亡,而是壮烈的牺牲。
  正是苏丁的这种对于死亡的独特认知,让他笔下的一只只鸟兽如获新生。他笔下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扭曲与荒诞,但他却被人认为是最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只因他能直接表达掩藏在表象下的精神实质,去掉所有虚假和掩饰,追逐生命的真实。
其他文献
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所要求的并不是一致而是差异,差异正是艺术的活力,这种活力在本质上实在不是工业社会中生产流水线的感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视觉教条所能限制的。    王瑶的《后911》组照,其拍摄手法与其说是镜头感不如说是铺撒在生活里流连忘返的目光。看似随意,却又给予情怀。在摄影中人们的注意力常常是不同的,跟着事件本身的思路去寻找,直截了当地给与答案和怀揣大悟、拾捡小枝显然有不小的差距,然而对于
“人类总是向外追寻原本就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其实,我们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为此,我一次又一次地踏入非洲的大地。    在我的眼里,那里更像一片人类向往的伊甸园,由于没有过多的工业污染,大地更加葱绿,海天更加蔚蓝。撒哈拉沙漠南北,奔向天际的地平线,牵引着人们探索远古浩瀚而神秘的灵感;广阔的热带雨林、壮阔的大瀑布和千百万已经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园。还有那众多曾经
你一定没有看过暴风雪来临时的景象,因为我也有很多年没有看见过了。   那时正是少年,我和表弟一边走,一边咒骂着这鬼天气。大平原的旷野里,暴风雪毫无征兆地来了。起初只是猛烈的西北风,在空空旷旷的天地间恣意咆哮着奔涌,脸上开始是刀割般的锐痛,然后就麻木得失去了知觉。渐渐地,风里就夹杂着细细的雪,沙粒一般攒射在脸上,使得麻木的脸有了重新的刺痛感。很快,雪花渐密渐大,在狂风里翻涌,瞬间将我们淹没。  
为贯彻落实全国项目办关于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有关要求,扎实组织好、开展好、保障好2020年西部计划项目,团黑龙江省委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设计、总体把握,举办了2020年黑龙江省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班。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培训班采用线上网络教学方式。7月30日至 8月3日,服务我省的新招募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和地方项目(黑龙江省青年志愿者助力兴边富民计划大学生支教团)志愿者,共138人参加了培训。  
从前,在人们的心目中,著书立说是一件相当神圣的事,凡夫俗子想也不敢想能做这等流芳百世的圣贤之事。因此,但凡有人被誉“著作等身”,则此人不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定还洞悉世事,阅尽人生。  如今,文化普及、科学进步、社会昌明,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与深入、人的精神更加独立与自由,著书立说在许多时候成为人们关注社会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而这些不同的表达与述说,不同的视点与方式,极大地丰富着、留存着人类的精神文
游离在梦幻与现实之间  文/赵和震         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和各类讯息的传播,摄影圈里悄然兴起着一种看似新奇,其实久远的摄影文化或者说是技巧,那就是针孔摄影。当浏览全球针孔摄影日网站(www.pinholeday.org)上那些如梦如诗的针孔摄影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就为之吸引而不能自拔,其魅力究竟何在?恐怕真的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得清楚。  摄影:孙巍   孔径:0.2mm 
“收到,消毒酒精发放到位。”  “收到,防疫宣传单发放到位。”  “收到,今天检测人员体温正常。”  “收到,电话走访排查人员一切正常。”  疫情发生以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的号召下,学校团委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志愿者队伍加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成为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志愿者们响应学校号召,主动联系所在辖区政府,在乡镇、街道团组织中成立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2006年,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开局年,如何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上的种种新风貌成了文艺界工作中的新内容。中国摄影家协会作为文艺界的生力军,结合自己行业的特色,同中宣部文艺局联合举办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摄影艺术展览》,呼吁摄影人用手中的相机,关注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化,为历史留下了一份新的影像图志。  作为承办方的《大众
五十华诞,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已经承受跌宕之人间悲喜;半个世纪,对于一个品牌而言,足够凝聚丰厚之历史演替。中国摄影家协会自1956年成立,历经几代摄影人的共同努力,走过了整整50年的历程。其间创建之兴旺,成长之曲折,复兴之强盛,改革之蓬勃,发展之壮阔……,章章回回,可以说令人伏案长思、掩面长叹、仰天长歌。    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初创的学会题写会名,为新办的《中国摄影》《大众摄影》题写刊名。这金字招
1.爱上食雕和面塑  来自苏州的80后周毅有着多重身份:食品雕刻大师、拉糖大师、翻糖蛋糕大师……毕业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周毅学了全国各大菜系,让他体会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大学期间,周毅的成绩是最优秀的,曾获得一等奖学金。作为学霸的周毅曾师从雕刻大师肖强,学习食品雕刻。刚开始学食品雕刻时,周毅总找不到感觉,不是构图比例有偏差,就是雕成“四不像”,他把自己关在房里苦练刀法,每天用去食材几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