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一座旅馆(外一篇)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一定没有看过暴风雪来临时的景象,因为我也有很多年没有看见过了。
   那时正是少年,我和表弟一边走,一边咒骂着这鬼天气。大平原的旷野里,暴风雪毫无征兆地来了。起初只是猛烈的西北风,在空空旷旷的天地间恣意咆哮着奔涌,脸上开始是刀割般的锐痛,然后就麻木得失去了知觉。渐渐地,风里就夹杂着细细的雪,沙粒一般攒射在脸上,使得麻木的脸有了重新的刺痛感。很快,雪花渐密渐大,在狂风里翻涌,瞬间将我们淹没。
   我们已经将帽子的耳朵放下来,又将围脖重新缠在头上,把脸紧紧护住,只露出两只眼睛。而眼睛也不敢睁大,虽然只是一条细细的缝隙,风和雪依然暂时地住了进来。天地间如涌动的浓雾,几乎快看不清身前的景物,天地间充满了呼啸声。我俩深一脚浅一脚地坚持着,凭着感觉,幸好要去的村子只有六里路,之前我们已走过大半,才没有迷失方向。
   那一场暴风雪已经过去了快30年,我几乎已经遗忘。虽然此刻淡淡地描述出来,那份文字构画的场景,也只会在你的眼睛里短暂地停留,然后再离去。忽然便想到,眼睛,其实就像是一座旅馆,或者一个驿站,给那些匆匆过往的风景以刹那的停歇。
   每一天,走进我们眼睛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在热闹的背后,却是夜里闭目时的苍凉和茫然。仔细回想,那些离去的,连背影都已隐约不清,甚至,更有一些,都不曾记得它们曾经来过停留过。
   少年时的那场暴风雪,如果不是偶然的触动,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重新记起。它就像一个匆匆过客,在驿站的壁间题了一首诗,离去多年,便蒙了尘,偶尔的一次濯洗,便唤醒了记忆。而一生之中,有多少来去匆匆的,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让我们无法去想起,去怀念。也许我们遗忘着的同时,也被那些路过的风景遗忘着。就如我们在外地住了一次店,多年以后,便连店名都不记得,甚至都忘了曾经去过那里。
   可是,那些住进来一直不曾离去的呢?
   依然是少年时,依然是风雪。村西高岗上的那条路,雪深且滑,一辆外村经过的拖拉机在那里出了事故。我们都顶着风雪跑去看,拖拉机已经滑落于高岗之下,下面砸着一男一女,已经死了,还有一个人受了伤,坐在那儿,腿上淌出来的血已经冻成了红色的冰。而岗上,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在痛哭。后来听受伤的那个人讲,拖拉机滑下去的瞬间,几个人都没反应过来,也来不及跳下。而那个女人用力把孩子推到了车外……
   这个情景便在那一刻,住进了我的眼睛,而且一直没有离去。因为它先是在我的眼里停留,然后便在我的心里安了家。
   原来,曾经那些住进来便不曾离开的,是落户于心底。只是,从眼睛到心,却是很短又很长的路,短到瞬间就可抵达,又长到水阻山隔。原来,那些让我们感动的,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柔软多情的,走进眼睛,便进了心底。
   长长的一生,长长的路,我们辗转于世间,每天每天,百般情景,千种事物,在眼睛的旅馆里小憩。离去的,便不必去追寻,留下的,是一生的珍贵。眼睛只是一个门户,进来又出去的,只是擦肩而过的缘分,它们只能点缀一时的心緒,却无法洇染一世的情怀。
   对于世间万物,游走的风景,眼睛只是暂栖的旅馆;而对于所有美好的事物,心,才是永远的家园。
  雪细细地落
   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场雪,带着突如其来的寒凉,落进年少的心底。那是搬进城里的第一个冬天,从天高地阔到繁华的困囿,墙角的一株草都能引发长久的怀念。一直觉得少年时的流离,是仓促间告别了成长的无忧,当乡愁成为最初的底色,整个生命都会镀上一层永远抹不掉的苍凉。
   那个10月的午后,我走在一条很安静的街上,小小的雪花在周围悄悄地飘落。刚刚公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本来在乡下一直很优秀的我,等来的却依然是一种很深的失望和失落。而且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行把我身上的零钱都“借”了去。所有的一切,都叠加成一种冷,由内而外的冷,就连北风吹在脸上,都没有了知觉。
   我倚在街旁的路灯杆上,心里纷纷乱乱,就像漫天的飞雪。后来看有人骑自行车过来,经过我不远便停下来。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把自行车支在路旁,同我一起站在路灯杆下。雪细细密密,粘在我们的头发上,在脸上融化。然后时间就流走了,虽然短短的半个小时,却有着长长的回味。
   当时我说了很多的话,老师静静地听,隔着几片飞雪。许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老师说的两句话,一句是:“我也是像你这样的年龄离开的家乡。”还有一句,是在和老师告别的时候,当时雪已经无声无息地停了,就像我的许多心事尘埃落定。她推着自行车,忽然回头大声说:“我喜欢你淳朴的样子,因为我也是!”
   那样的时刻,所有的雪都温柔地铺展在脚下,每一条路都那么洁白。
   1988年的春天,我一直处于一种巨大的失落之中。那时父母已经决定,我们全家要从乡下搬进城里。那些天我经常在村里村外来回地走,虽然雪刚刚融尽,大地还是一片萧条,可我依然用心记取着一切,村西的小河,村头的半截大坝,村南的大草甸,村北的树林。还有我家的院子,院子里的花狗和白猪,许多的鸡鸭鹅,房檐下的燕巢,南园里的杏树。我努力回想着去年夏天时,这一切的葱茏与喧闹,今年也依然会如此,只是却少了我。
   然后有一天就下了雪,这么晚的春天下雪,也是很少见的事。雪很小,很细,轻轻地落,就像一场告别,就像一场送别。而对于我来说,这是故乡最后的雪,也是最后的美,以后的日子,我想象不出会怎样,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在等着不安的我。对城里生活的憧憬,远没有对乡下生活的眷恋强烈。
   而果然是如此,搬进了城里,所有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在新的学校里,我是那么格格不入。仿佛原有的世界崩塌了,我站在那里,满是彷徨。
   我曾经在一篇作文《最后的雪》中,描写了离开时的那场雪,以及我所有的心情。作文本发回来时,这篇作文的后面,老师的红色字迹占满了一页,她说:“还记得去年初冬时,咱们在路灯下的交流吗?那时下着第一场雪。其实,第一场雪是一种美丽的开始,最后一场雪是另一种美丽的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的结束,有的只是另起一行,重新开始!”
   还有许多的话,已经记不清了,而那份温暖却穿透许多的岁月,恒久不变。这么多年里,辗辗转转,来来去去,即使再沧桑的雪,我的心里也会有着一份感动,而不是苍凉。因为真的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结束,有的,只是另一个开始,只是美丽的延续,就像心底的希望般,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
“影”是摄影人极为关注的焦点,也是作品出彩的亮点。  洒向大地的阳光魔幻般地将生活中见似平淡的场景戏剧性地变化着,影像改变了常态的视觉,产生了幽默、情趣、回味与寓意等全新的视觉感受。不是吗?作品《老街光影》、《童年的影子》、《宫中倩影》、《跳跃的音符》,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摄影语言表达了摄影人对于“影” 的诉说。    跳跃的音符 戚建国 图/文  仪表是石化企业工人掌控压力、温度、流速、介质等
影像从心,暖暖的阳光,低低的色温,如同一股股暖流涌进摄影人的心田。在那里流淌着万马奔腾的喧嚣;承载着热气球升空耀眼的辉煌;小息中映红了丽人匆匆的步履;夕阳中记载了建桥工人奋战的凯歌……  画面中暖暖的影调源于摄影人多次守候的积累,它蕴藏着摄影人对暖色深深的情意。    辉映 杨汉昌图/文  桥是连接武汉三镇的纽带,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五十年后又建了第二座——天兴洲长江大桥
徐肖冰既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记录者,同时又是战斗者。他在摄影和电影方面取得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用生命凝固了一个个伟大的瞬间,他把一个个伟大的瞬间变成历史的永恒。    红色的生命轨迹  徐肖冰伴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车轮从战争中走来,赴延安、经太行、进北平,从革命最艰苦的年代走到共和国的诞生,他用一生的奋斗为新中国的摄影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他的生活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红色的生命轨迹。  ▲
我爱做梦,梦的碎片大多数随风而逝,而有一个梦却时常重演。梦中,我很费力地爬上一个陡坡,看见一个没有招牌的小店。我茫然四顾,却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我想写一封信,寄给站柜台的阿姨,却找不到绿色的邮筒。  时常入我梦中的小店,其实是个杂货店。没有招牌,甚至没有名字,人们称它为“小卖店”。它坐落在县城的东南角,在铁路砖厂院里。最初,砖厂有一个很大的运动场,运动场以南依次是制坯车间和西大窑,运动场以北是一溜
过去,电影院放映的有一种叫做“宽银幕”的电影,那时“宽银幕”几个字是电影海报上必须突出的。后来彩色电视机也用上了16∶9的显像管,近来,笔记本电脑也开始流行宽屏,现在就连许多小巧的袖珍数码相机也用上了16∶9的宽幅比例,不久前WACOM绘图板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宽幅版。看来,“宽”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我们知道,黄金分割的画幅比例为3∶2及4∶3,而宽幅的长画面则超出了黄金分割比例,由于扩展了单一
数码摄影在当下可谓如火如荼,而作为数码影像的显示终端,液晶显示器正在显示器市场上悄然升温。为了选购到适合自己的液晶显示器,必须对液晶显示器的特点、技术指标、价格和品牌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分析不同液晶显示器的各种性能指标,最后选择自己所需要购买的液晶显示器。    宽屏?还是普屏?  与传统的CRT显示器不同,液晶显示器有宽屏和普屏之分。那我们如何选择这两种液晶屏幕呢?  总体上讲,宽屏更适合
出色的照片后期处理以及平面广告设计有时并非追求复杂而绚目的效果,而是诞生于独特的创意和与众不同的视觉表达方式,苹果iPod的广告设计正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典型范例,上到环路上的巨型广告牌,下到街边的车站广告背板,这种类似于摄影中剪影效果的五彩设计,重新定义了年轻人对时尚音乐的理解。  下面,作者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使你也可以轻松地将照片处理成这种商业广告般的时尚效果。    步骤一挑选照片并做适当调
第一堂课,她就狂放地坐到了讲桌上,悠闲地荡着两条长腿,高高举着篮子里的土豆或者黄瓜,或者豆角,问我们这用英语怎么说。她还带来了自己三岁时用过的一条天蓝色的毛毯,又深情地伏在上面,说,好想念妈妈,我的眼泪要掉出来了呀!果然,她的湖蓝色的单纯的眼睛里,很快就蓄了一汪水,那水连长长的睫毛也给浸湿了,那睫毛就一根一根的,楚楚动人,好像湖边妖娆的水草。  这还不算,她还将课堂搬到了学校东门的热闹集市上。那里
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所要求的并不是一致而是差异,差异正是艺术的活力,这种活力在本质上实在不是工业社会中生产流水线的感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视觉教条所能限制的。    王瑶的《后911》组照,其拍摄手法与其说是镜头感不如说是铺撒在生活里流连忘返的目光。看似随意,却又给予情怀。在摄影中人们的注意力常常是不同的,跟着事件本身的思路去寻找,直截了当地给与答案和怀揣大悟、拾捡小枝显然有不小的差距,然而对于
“人类总是向外追寻原本就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其实,我们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为此,我一次又一次地踏入非洲的大地。    在我的眼里,那里更像一片人类向往的伊甸园,由于没有过多的工业污染,大地更加葱绿,海天更加蔚蓝。撒哈拉沙漠南北,奔向天际的地平线,牵引着人们探索远古浩瀚而神秘的灵感;广阔的热带雨林、壮阔的大瀑布和千百万已经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园。还有那众多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