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播音主持风格创新研究

来源 :新闻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是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所有媒介要素的整合,包括功能、资源、结构与组织、所有权等.在未来,舆论的发展必然是媒介融合,即观念与观念的融合.它要求主流电视媒体从业者恪守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寻求真理,尊重事实,弘扬正能量,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创新,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
其他文献
民生新闻是以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报道对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近年来受众较为关注和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之一.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加速,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广播类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同质化、泛娱乐化等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广播作为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媒体唯有通过改革创新,推出更适合百姓需求,更容易接受的民生新闻作品,才能不断提升广播媒体的社会认可度,实现更好地发展.
建党百年之际,国产主旋律大片的视觉形态已然突破了传统创作观念中叙事与影像关系的枷锁,在不断探寻新时代电影美学的“光环”中将不同符号元素重构于形象创作的结构之间,并试图把在地性特征中的“文化脚本”逐渐融合进国际性视觉表征的语境之下,构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战略性”影像.当前中国电影学派在探讨学术与创作时所衍生的“战略性”影像范式问题的建构与思考,为主旋律大片在社会性与商业性引导方面提供了异于先前的新方向、 新方式与新观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是新时代展现中华文明、 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历史信度的重要载体.近十年,非遗纪录片的创作及其研究呈现为高峰现象,尤为凸显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的趋势.本文在梳理与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2012—2021年间的国内相关成果进行述评,归纳这一阶段作品研究的方法与规律,发掘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提升空间,可以为非遗纪录片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电影在为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媒介的同时,也成为个别国家谋求文化霸权的工具,好莱坞电影是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十年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占比发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逐渐衰落,内地票房占比不断下滑.即便如此,这十年来好莱坞电影本身对美式价值观的灌输、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有增无减,需要警惕好莱坞电影对我国文化安全潜在的、 长期的威胁.基于十年样本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应该从电影产业角度为加强我国文化安全的建设提供对策,将我国建成电影强国,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
中国网络电影近年来的异军突起为其赢得了在视听内容市场的一席之地,多元的题材类型、持续产出的系列作品以及独具特色的核心元素组成了其垂直化的内容生态.而在视听内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网络电影将票房分账、内容模式和平台联播等多种商业模式深度聚合,打出来了一波强势的组合拳.由此而日渐成熟的中国网络电影也抛弃了对视觉奇观的营造转而追求主流价值的表达,同时在IP孵化与矩阵联动的加持下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如何落实“新文科”建设,数据新闻课程来回答.我们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利用MOOC平台上的精品在线课程,对数据课程进行解构并重新规划知识矩阵,把“PBL”教学理念融入各个章节中,并且结合线下课程的“研讨式”实操探索出一套适合数据新闻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数据思维和制作“选题有温度”、“在线可交互”的数据新闻融媒体作品的实践能力.
传媒行业融合发展对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迎合行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议题.笔者将结合河南省内三所地方高校的传媒类专业,梳理全媒体人才培育的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方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兴起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也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做出系列的优化改进.融媒体同时兼具各类媒体的优势,并且拥有极为强大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借助网络的交互能力还能更好地共享信息资源.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融媒体对新闻编辑工作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新闻编辑人员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确保胜任新闻编辑工作.本文重点分析在融媒体背景下,区县融媒体工作人员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及融合能力,进而更好地完成新闻宣传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作品在国际社会传播力与影响力不足的局面,本文结合计算社会科学领域与传播学领域研究方法,通过Python程序对从国内外多个文献数据库选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词、 词频统计、 主题归纳和节点分析,构建出国产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作品国际传播力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根据模型构架和层次对国产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作品传播力度的影响机理进行了九方面的具体分析,为促进和优化该题材影视作品国内外传播提供较有针对性的观点和理论支持.
早期中国电影在经由“影戏观”而迅速“中国化”的过程里,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赋予早期中国电影文本凭借学校“校长”的形象建构而成为对一种“教育救国”理念的符号化传播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校长”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士”的形象与现代意义上的“裁判者”形象并存于早期中国电影故事的美学与情感逻辑里,遂成为早期中国电影承担社会教化、社会引导、教育救国功能的形象生动的银幕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