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分利用已有认知
在教学上,教师只要对已有的认知加以呈现,加以整理,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概括出运算定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掌握得很牢固,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笔算125×88,并让学生说说该怎样算。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演出8×125=1000,80×125=10000,1000+10000=11000,并让他们写成综合算式,然后让学生把125×88与8×125 80×125进行了比较,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更有利启发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二、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如:在学习减法的性质的时候,我就设计了一道生活相关的题目:小明带了10元去买了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钢笔每支5元,笔记本每个3元。小明还剩多少元。学生对买文具非常的熟悉,因此很快就能得出两种算法:10-5-3=2(元)10-(5 3)=2(元)。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条式子,分析出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明确10-5-3与10-(5 3)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相连写成10-5-3=10-(5 3)。通过比较、概括得出连减的简便运算就相对容易一些。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运算定律。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教学简便运算时,要充分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强调学生的灵活运用,并鼓励学生选择更优的算法。
多角度理解简便运算。在学习简便运算前,学生已充分掌握了乘法运算意义。相对于一些要创设条件才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运用乘法的运算意义,更容易理解简便运算。例如:在教学38×99、75×101-75等简算时,很多时候教师会强调把99改写成与它相等的式子100-1,把75改写成与之相等的式子75×1,强调改写后我们得出38×(100-1)、75×101-75×1这两个式子,然后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本来看似是一道很显浅的题目,只要能够找出类似式子的特征和掌握好乘法分配律多做几次同类型的题目,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对99写成100-1、75写成75×1有很大的疑问,他们不理解写成100-1是为了99分别与整百数、1相乘容易算,他们不理解题目为何要多了一种运算,多了一个数。他们会想到为什么不用98+1、90+9……更有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整数99会与一个式子100-1相等,为什么75非要写成75×1……。后来,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每一次做这种题都很喜欢直接变式为38×100-38、75×100。学生解释说:“因为38×99可以看成是99个38是多少,我把它看成了先求100个38是多少再减去一个38。”这道题,学生从乘法运算的意义中寻找到了简便方法。
四、练习要有层次,要有系统
有效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多花心思,有层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如: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基本练习:(125-40)×8
57×15+43×15
进阶练习:99×43+43
87×101
76×101-76
38×99
发展练习:138×2+138×3+138×5
18×315-6×315-2×315
81+9×91
上面的三组练习我没有一次性呈现,而是让学生完成一组,小结一组。这样做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的铺垫,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下一道题。
责任编辑邱丽
在教学上,教师只要对已有的认知加以呈现,加以整理,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概括出运算定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掌握得很牢固,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笔算125×88,并让学生说说该怎样算。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演出8×125=1000,80×125=10000,1000+10000=11000,并让他们写成综合算式,然后让学生把125×88与8×125 80×125进行了比较,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更有利启发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二、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如:在学习减法的性质的时候,我就设计了一道生活相关的题目:小明带了10元去买了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钢笔每支5元,笔记本每个3元。小明还剩多少元。学生对买文具非常的熟悉,因此很快就能得出两种算法:10-5-3=2(元)10-(5 3)=2(元)。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条式子,分析出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明确10-5-3与10-(5 3)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相连写成10-5-3=10-(5 3)。通过比较、概括得出连减的简便运算就相对容易一些。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运算定律。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教学简便运算时,要充分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强调学生的灵活运用,并鼓励学生选择更优的算法。
多角度理解简便运算。在学习简便运算前,学生已充分掌握了乘法运算意义。相对于一些要创设条件才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运用乘法的运算意义,更容易理解简便运算。例如:在教学38×99、75×101-75等简算时,很多时候教师会强调把99改写成与它相等的式子100-1,把75改写成与之相等的式子75×1,强调改写后我们得出38×(100-1)、75×101-75×1这两个式子,然后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本来看似是一道很显浅的题目,只要能够找出类似式子的特征和掌握好乘法分配律多做几次同类型的题目,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对99写成100-1、75写成75×1有很大的疑问,他们不理解写成100-1是为了99分别与整百数、1相乘容易算,他们不理解题目为何要多了一种运算,多了一个数。他们会想到为什么不用98+1、90+9……更有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整数99会与一个式子100-1相等,为什么75非要写成75×1……。后来,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每一次做这种题都很喜欢直接变式为38×100-38、75×100。学生解释说:“因为38×99可以看成是99个38是多少,我把它看成了先求100个38是多少再减去一个38。”这道题,学生从乘法运算的意义中寻找到了简便方法。
四、练习要有层次,要有系统
有效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多花心思,有层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如: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基本练习:(125-40)×8
57×15+43×15
进阶练习:99×43+43
87×101
76×101-76
38×99
发展练习:138×2+138×3+138×5
18×315-6×315-2×315
81+9×91
上面的三组练习我没有一次性呈现,而是让学生完成一组,小结一组。这样做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的铺垫,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下一道题。
责任编辑邱丽